火車破窗與輿論的狂歡

7月2日發生了一起客運列車因為事故導致脫線,車廂空調失效,一名青年旅客砸窗透氣的事件。引發了媒體和自媒體的密集報道。社會輿論壓倒性的支援這位青年旅客,讚賞青年的“勇氣”。
5日,廣鐵長沙客運段官微釋出“關於K1373次客車滯留東孝站的情況說明”,具體可見中國新聞網的報道:K1373次列車脫線停滯3小時,旅客砸窗透氣,官方通報事件詳情
本來懶得寫這個熱點,結果看到幾篇有趣的文章,忍不住再寫幾句:
在分析這個事件之前,我先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
夏天天氣不好,航班經常延誤,兩三週之前,我碰到了一次嚴重延誤。飛機已經關艙門,乘客都在座位等候。因為延誤時間很長,乘客情緒比較火爆。有幾個乘客要求下飛機,站在前艙和乘務長大吵特吵。最終,機長同意開啟艙門,乘客下飛機。但下飛機需要取走托執行李,所以還要從行李中找出來下飛機乘客的行李。看到有乘客下了飛機,零零散散持續有下飛機的乘客,艙門也就一直無法關閉。
然而,機場天氣好轉,出現了一個可以起飛的視窗,排在我們後面的航班,因為艙門已經關閉,陸續起飛了。我們這個航班因為乘客陸續下機,無法及時關艙門,就錯過了起飛視窗。最終本來排在我們之後的航班,比我這班還提前三四個小時起飛。留下來的乘客因此也非常憤怒。
因為機長決定開艙門,滿足乘客下飛機的需求,導致錯失起飛視窗,額外等待三四個小時。這是正確的決策嗎?
我認為,無論機長怎麼決策,都會有一部分人不滿意,受到損失。不開艙門,要下飛機的旅客不滿意,開艙門,留在飛機上的旅客不滿意。無所謂正確與否。我認為機長決策是錯誤的,因為我是留下來的旅客,利益受損。
大多數的決策都無法兩全其美,總有受益的,也有受損的。
讓我們回到砸車窗的這個事件。首先,列車雖然不是高鐵,但也不是最老的可以開窗的綠皮車。從照片看,是一個快速客運空調車,車廂車窗是封閉無法開啟的,無法開窗,只能砸窗。其次,列車工作人員已經將其他位置能夠開窗通氣的氣窗全部開啟,進行通風降溫了。
站在列車車長的角度,砸窗之外,讓乘客通風透氣的選項,只剩下一個,開車門,讓乘客下車透氣。
官方公告也說明了為什麼不開車門,讓乘客下車透氣的原因
客車滯留線路兩側無站臺、車門離地面高度超1.5米、事發時為夜晚、車外無照明、開啟車門可能存在旅客下車摔傷人身安全風險,車內雖悶熱但沒有達到馬上開啟車門和破窗應急預案的緊急程度。
這個理由是否合理,讀者自行判斷。我個人覺得應該可以開門通風,旅客應該也不至於冒險爬下去。不過夜裡車外無照明,車長要規避風險不願開門,也能理解。
如果不開門,只剩下兩個選項。維持現狀,忍受悶熱,或者和這個青年一樣,砸窗。
應不應該砸窗。要從幾個方面看:第一,當時的危急程度;第二,砸窗的收益,破窗後的通風效果;第三,破窗的損失。
危急程度,我沒有身臨其境,難以判斷、 官方公告說車廂氣溫31度,確實不低。室內31度,是非常不舒適的天氣。
公告中也寫了,一名50多歲女性旅客反映頭暈,列車工作人員將其安排在4號乘務間休息。
然而,砸窗的只是一個車廂,無法改變其他車廂的通風。這個列車肯定不止一個車廂,還有很多其他車廂。從最終結果看,其他未砸窗的車廂似乎沒有出現中暑死亡或者因為中暑送往醫院搶救的情況。
有大V撰文,說:
這件事,網民之所以看法一致,因為情節比較簡單,悶熱=危險=求生=砸窗,相當於一元一次方程,但凡長點腦子的都能解。
我無法理解這個一元一次方程,為求生砸窗不矛盾。但悶熱怎麼能等於危險和求生呢?這只是一個悶熱的車廂,不是釜山行呀。不砸窗就全車乘客都面臨生命危險,就要末世求生嗎?一列火車,一共就砸了一扇窗,全車人都要面臨需要求生的危險,靠著一扇窗通風都活下來了?
不過,想想這些人對今日中國的看法,也能理解他們為啥會把車廂悶熱等同於末世求生。
砸窗後有沒有通風效果?車窗旁邊的幾個座位估計有。大家坐過火車的人也都知道,一個車窗就算有個大洞,在列車停止的情況下的通風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本車廂都不一定能通風,更不要提整個列車了。從全體乘客的角度,砸窗的收益非常有限。
最後是損失。火車是國有資產,網路輿論場一向不在乎國有資產。我們先不管修復車窗的成本。破窗的另一個問題是,破窗的列車還能不能正常行駛?如果是高鐵,窗子破了,肯定無法正常行駛,說不定所有旅客都得下車換車。這個好像是普通列車,還好,可以行駛。按照公告描述,破窗後行駛到了金華站,然後在金華站修復車窗。
那麼問題來了,金華站不是列車終點站。在金華站修復車窗,肯定需要時間,一小時?兩小時?也許維修人員神速,十分鐘就修好了。但無論如何,整個列車的全部旅客都因為修復車窗,在金華站停車耽誤了時間。這個時間損失,和砸一扇窗的通風收益比,孰高孰低?
這個破窗青年真的是為旅客利益砸窗,是旅客的拯救者嗎?如果我是這列客車其他車廂的乘客,因為這次砸窗行為,什麼收益沒有,卻因為修復車窗,額外再延誤了時間。
還有的大V說,應該把所有窗都砸了,這樣確實通風效果好。不過修復時間就長了。如果讓列車上全部旅客投票,在砸全部窗通風,然後延誤八小時修窗,和忍受三小時悶熱之間選擇,結果又如何?有人怕熱要砸窗,但也會有人怕額外延誤,寧願忍受酷熱也不願砸窗。
如果我們看整個車廂旅客的總利益,大機率是因為砸窗這個行為受損的。受益的可能只是破窗邊上幾排座位的旅客。
我沒有身臨其境,不知道砸窗青年當時面臨的情況如何。也許他面臨的情況確實十分危急,不砸窗可能確實要出人命。因此也不能貿然認為他砸窗是錯誤的。但砸窗這件事正確與否,至少是有爭議的。
砸窗有爭議,中國輿論場的媒體卻一邊倒的歌頌砸窗行為,認為這個青年的做法是正確的,這是媒體之恥。大機率是“砸窗”這兩個字觸動了中國某些媒體的敏感點吧。
當然,車廂悶熱,情緒暴躁,有氣是難免的,情有可原。官方並沒有為難這個青年,沒有拘留,也沒有索賠,就是批評教育。我覺得這個處理很恰當。畢竟火車故障在前,不應追究責任。
確實不能讚頌這種行為。要是像媒體說的,火車空調壞了,就可以砸窗,砸窗是英雄行為。那飛機延誤,在地面等待時空調壞了(我就碰到過不止一次),是不是也可以砸窗?要是因為飛機在地面空調壞了,把飛機的窗砸了,或者強行開啟緊急出口通風,可就不是批評教育這點事兒了。

前面說過,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看到了其他大V的幾篇文章,不吐不快。以下就是其中兩篇:
這兩篇文章的主題,就是罵那些坐在車廂,忍受悶熱,但沒有跳起來砸窗的乘客。你們怎麼不砸窗,你們怎麼不鬧呢?
在悶熱的列車中,會有幾類不同的乘客。第一類,不怕熱。每個人對熱的承受程度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怕冷,有些人怕熱。這類人可能覺得31度沒啥;第二類,怕熱,覺得31度很難忍受。但是,他們理解車長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也知道砸窗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願意忍。第三類比如這個青年,怕熱,又忍不了。衝動有激情,勇敢的站出來砸窗。並願意承擔砸窗的後果。
這三類人我都不討厭。這個青年敢作敢為,雖然我不贊同他的行為,但我不討厭他。
我最厭惡的是,也不知道真怕熱還是假怕熱,嘴上叫苦連天,但自己卻不站出來砸窗,只煽動他人的人。這些人躲在後面,慫恿煽動其他乘客去砸窗。砸成了,他們是首倡義舉者,有資格坐在破洞旁邊,可以享受習習涼風,分享勝利的果實。砸窗的後果,需要付出的賠償,都是真正砸窗的青年去承擔,和他們一點關係沒有。
他們永遠處在安全的地方,吹著空調喝著冷飲,陰陽怪氣說風涼話,忽悠別人替他們去砸窗。砸窗的好處都是他們的,砸窗的風險一點不承擔。他們罵坐著不砸窗的人是NC,我看,被他們忽悠真去砸的人才是NC。
這種人,連鍵盤革命家都算不上。因為,他們怕他們的利益受損,永遠不敢光明正大的發聲,只敢陰陽怪氣搞影射。
現實社會中,能真的被他們忽悠去砸窗的,還真幾乎沒有,所以他們經常會氣急敗壞,哀嘆啟蒙失敗。老實說,他們危害性不大,文章文筆也好,有可讀性。所以,批評的同時,還是要理解寬容,畢竟,一個社會總是需要不同的聲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