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一節生薑 美國藥理學博士 《CC情報局》特約專家
編輯|屈功澤 白金娜 高雨曦
核心提要:
1. 近日,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醫生肖飛遭妻子舉報婚內出軌,物件包括同院護士長、規培醫師董某等人。目前,根據院方通報,該醫生已被開除黨籍並被解聘。
2. 除個人感情糾紛之外,該舉報信主要涉及兩大爭議。首先,肖飛曾因情緒問題與出軌醫師在術中丟下已經麻醉的病患,離開手術室40分鐘。麻醉必須適配合適的外科刺激,否則病人可能陷入“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在術中提前醒來,且麻醉術多按時間收費。
3. 另外,涉事規培醫師董某的身份背景遭受質疑。當前,我國共有4種培養醫學博士的方式:11年制傳統本碩博、8年制醫學博士、“4+4”跨學科培養和同等學歷在職博士,其中“4+4”與美國醫學院招生模式類似。截至2023年,協和“4+4”已招收150餘人。
4. 醫生私生活問題屬私德範疇,但影響手術檯職責就是醫德失範。不過,專家認為不應將個別事件與規培生制度掛鉤,涉事醫師董某被協和“4+4”錄取符合招生規則,不應利用個別負面事件否定“4+4”制度。

外科醫生婚內出軌,被醫院開除黨籍與公職
近日,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飛婚內出軌多名女醫護人員的“桃色新聞”,持續引發熱議。
根據一封4月中旬就在網路上流傳的舉報信稱,這位39歲的副主任醫師婚內多次出軌,涉及物件至少五六人,其中尤以同科室護士長和同屆規培生董某最為矚目。二人先後懷孕,而規培醫師董某腹中胎兒已臨近預產期。但值得注意的是,肖飛的妻子還在舉報信中披露了肖飛為維護規培醫師,在2024年7月5日手術時,對斥責該醫師的護士大吼,丟下麻醉病人並與規培醫師離開手術室長達40分鐘的違規事件。
這一舉報震驚網路,數度登上熱搜,引發廣泛熱議。
4月27日,中日友好醫院釋出官方通報稱,收到實名舉報材料,反映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飛違反生活紀律和醫德醫風問題。立即組織調查核實工作,第一時間對肖某予以開除黨籍處分,並解除聘用關係。4月29日,醫院官網胸外科醫生名單中已無肖飛,而肖飛個人簡歷頁面已無法正常開啟。

事件經過多日發酵,人們已從所謂的桃色新聞中開始思考,外科醫生在病人已被麻醉的情況下,因為爭執,就擅自離開40分鐘,如果因此出了事故,應當算誰的責任?事件中涉及到的“強大背景的規培醫師從一個讀金融的學生成了醫學博士”究竟是怎麼回事?


擅離手術室麻醉病人40分鐘,知名醫生公開稱其觸犯醫德底線

在這封引發網路震驚的舉報信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其同為醫生的妻子谷某指稱,2024年7月5日,肖飛和出軌物件董醫師一起上手術檯,董醫師的某些不正確操作遭到護士的訓斥,肖飛立即對該護士大吼大叫並丟下已經麻醉的病人不顧,和該規培住院醫師一起離開手術室長達40分鐘,差一點釀成嚴重後果。
這一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於其醫德與醫療安全的質疑。肖飛公開對此進行了回覆,確認自己離開了四十分鐘,稱其離開手術室是“期間我感到頭暈、手抖得厲害,實在無法開始手術……避免進一步衝突,也為調整身心狀態”,“返回病房測血壓、吃降壓藥、喝水,平復心情後,和一位朱姓醫生一起返回手術間順利完成了手術”,並認為自己“私生活有問題但醫德沒問題”。

這個回應顯然並沒有得到認同。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麻醉科醫師凌楚眠認為,“因為任何非正當理由,棄麻醉後的病人於不顧,直接離開手術室,這都是犯罪。”

一臺手術,只有三方(外科麻醉手術室)核查了,人到位了才會開始麻醉誘導。麻完了,外科的開臺準備是同步開始的——備皮上尿管、消毒鋪巾等等。而這位仁兄,在病人麻了後因為“紅顏”這樣那樣的原因,直接跑了、消失了接近40分鐘——直接結果是,這臺手術“卡住了”。等的這40分鐘,這組人啥都幹不了,排在後面的手術病人也被迫延誤;最關鍵的是——麻醉深度必須適配合適的外科刺激/疼痛水平。由於缺乏手術刺激,病人誘導後肯定缺容量,血壓會往下垮心率會往下掉,麻醉只能減淺/用血管活性藥……否則,患者會陷入事實上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狀態,俗稱“麻深了”。
而在“誘導後——外科切皮”前這個時間段,麻醉的控制其實很難:深了不行,淺了也容易出問題,比如術中知曉(就是大家常說的“手術中醒了”)就愛出現在這個節點。對手術病人來說,麻醉只要開始,每分每秒都是錢(事實上美國ASA的麻醉收費就是按分鐘算的),每分每秒都是不斷累積的麻醉風險……

這場風波終以涉事醫生被開除收尾,但它留下的思考遠未結束。作為涉事的醫院,不應該簡單將涉事的醫生開除就了結此事,而是應該對事件相關細節進行說明,讓公眾瞭解,舉報信裡這部分內容是否屬實?是否有及時補救的措施?患者的健康是否受到任何傷害?


在事件發酵過程中,協和醫院“4+4”培養制度意外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涉事規培醫生董某的“4+4”身份被曝光後,人們開始討論一個非醫學本科畢業的學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三甲醫院的,並質疑其家人背景等。不少人甚至將矛頭直指這一醫學教育改革模式,質疑其培養的醫生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
我們先來說說國內的醫生培訓制度。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骨科主任文天林告訴《CC情報局》:“目前中國培養醫學博士的方式大致分為四種:傳統本碩博模式(11年制)、八年制醫學博士、‘4+4’跨學科培養模式、同等學歷在職博士。”
“第一種傳統本碩博模式是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確立的三級學位體系,適用於科研型人才,全國所有具備醫學博士點的高校都是這種培養模式,是我國醫療人才、學科帶頭人的主要培養模式。但耗時長,醫生代價大。”
“第二種八年制醫學博士是高考招生錄取時決定了的,整合本科至博士教育,8年完成,授予醫學博士學位(MD),旨在培養兼具臨床與科研能力的精英醫生。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獲批首批試點,隨後協和、北大、浙大等10餘所高校跟進,具有此類招生資格的是國內19所頂尖醫學院校,錄取分數高,培養模式略有不同。該模式的優點是縮短培養時間,強化臨床與科研結合;學生綜合素質高,就業集中於三甲醫院。缺點是學習強度大,淘汰率高(如中山大學規定績點低於2.2者分流至五年制);通識教育階段醫學氛圍不足。”

▎協和醫學院官網關於4+4模式的解讀
“第三種是‘4+4’跨學科培養模式,即非醫學本科(4年)加醫學博士(4年),文理工科背景均可報考。出臺背景旨在吸納多元學科背景學生,培養‘新醫科’複合型人才,回應醫學與科技交叉融合趨勢,2002年上海交大醫學院率先試點,2018年擴充套件至文科生,但實際招生仍以理工科為主。實施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3+5’模式)、浙江大學‘巴德年班’等。特點是本科不限專業,入學前需自學5門醫學預科課程(如生物化學、生理學),課程整合醫學與工科(如生物材料學、醫學大資料),強調臨床思維與技術創新,優點是打破學科壁壘,培養跨領域醫學科學家;縮短傳統路徑時間(相比11年制)。”
“缺點是文科生因理工基礎薄弱報名率低(如上海交大2018年無文史類學生錄取)預科課程壓力大,跨學科融合難度高,臨床能力不好評估。”
“第四種是同等學歷在職博士,是在職醫生透過學術成果(如省部級獎項或高水平論文)申請博士學位,為在職醫生提供晉升渠道,緩解基層人才短缺,但部分院校降低標準牟利,導致學位含金量受質疑;學術造假風險高。”
“幾種模式中,八年制對標美國MD培養,但國內缺乏配套待遇(如醫生薪酬與社會地位),導致吸引力不足。‘4+4’模式雖遇冷,但預示未來醫學需融合人工智慧、大資料等前沿領域,長期可能改變醫生知識結構,但因這兩種模式在醫學理論、臨床時間和普通博士培養相差較多,學習時間少了3年,工作時間多3年,能力也受到質疑,導致普通模式培養的博士不滿情緒較重。這可能也是人們對於這種培養模式的熱議的原因之一。”

至於引發人們討論的協和的“4+4”培養制度改革,4年非醫學專業教育,4年醫學教育——於2018年開始招攬海內外本科非醫學專業畢業生,攻讀臨床醫學博士學位,截至2023年已招收150餘人。
“4+4”制度旨在打破學科壁壘,培養複合型醫學人才。這次引發爭議的一個焦點,是本科4年的教育,不需要是醫學院,甚至不需要是理工科專業。這一點爭議,非常拿捏很多吃瓜群眾的心理,但細想之下,其實根本沒有爭議的必要。

首先並不是完成4年非醫學專業的本科之後,“4+4”制度之下的學生就去給患者看病了。他們還要繼續完成4年的醫學教育,後面還要到醫院進行規培。
其次,“4+4”這樣的制度也並非一個突發奇想造出來的概念。美國醫學院的招生模式便是類似的制度。美國醫學生本科階段多攻讀生物、化學、人文等非醫學專業,透過MCAT考試後進入醫學院接受四年專業訓練,畢業後獲得MD學位。只要透過執業資格考試(board exam),美國醫學界便認可其專業能力。這說明,醫學人才的培養路徑本就多元,不能以單一標準評判優劣。

最後說一下這位“涉事”的董醫生的一些傳言問題。這位董醫生畢業於巴納德學院,拿的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本科經濟學文憑。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是美國頂尖的女子文理學院,於1900年併入哥大。這個文憑不是花錢就可以買到。她被協和4+4錄取,符合招生規則。
除此外,在成都某三甲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任黎明看來,她最大的問題是2023年4月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膀胱癌臨床實踐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bladder cancer )。這份供泌尿外科醫生學習和執行的膀胱癌診療指南由一個沒有任何臨床經驗的規培生撰寫,這個事情,她是真的不夠格。而指南是給眾多臨床一線醫生作為參考的,如果指南有問題將會影響眾多的患者,因此不能也不應該由低年資醫生作為一作,這個事情才是大機率有貓膩的。

原則上,關於董的傳言,大多證實可為謠言。但其本人的“私德”問題,將讓她付出很大的代價。不過這種將個別事件與培養醫生制度掛鉤,往小說是犯了混淆概念的邏輯措施,往大說便是利用個別負面事件否定“4+4”制度,等同於因噎廢食,黑化醫學教育的創新發展。
醫生的私生活問題,本質上屬於個人道德範疇。但醫生在手術檯上的任何失職行為,無論背後原因如何,都是對醫療行業職業準則的公然傷害。在醫患關係本就相對脆弱的當下,一次手術檯上的“棄患者不顧”,可能讓無數醫護人員多年來積累的信任毀於一旦。公眾或許可以理解醫生在私人生活中的選擇,但對醫德失守的行為卻絕無容忍的餘地。畢竟,患者需要的是在關鍵時刻能夠全力以赴守護生命的白衣天使,而非漠視患者安危的“問題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