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醫學生培養模式引爭議,專家:4年學出來的醫生大多都看不了病

2025.04.29
本文字數:1307,閱讀時長大約2分鐘

導讀:“4+4”模式允許非醫學本科畢業生透過4年醫學博士課程和規培教育成為執業醫生,縮短了傳統醫學生培養時間,但也引發了關於其臨床經驗和能力是否足夠的爭議。
作者 | 第一財經 錢童心
封面圖 |AI配圖
日前,中日友好醫院醫生出軌風波在媒體上發酵。而當事人之一的規培醫生為協和“4+4”模式培養,因學歷背景而引發爭議。
近年來,國內部分高校推行的“4+4”醫學生培養模式,是效仿美國醫學教育推出的模式,指的是4年非醫學專業教育加4年醫學教育。這種模式允許已經有4年非醫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透過4年醫學博士課程和規培教育,直接晉升為執業醫生,從而大幅縮短非醫學背景學生成為醫生的時間,繞過了傳統醫學生需經歷的8年醫學教育。
在美國,報考醫學院的考生須完成4年大學本科學習(一般為理工科)且修過醫學預科教育課程,透過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後,再接受4年制醫學院教育,成績合格者直接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博士的學習課程與醫師執照考試掛鉤,學生在前2年學習醫學基礎課,結束後參加執照考試的第一部分;後2年進入教學醫院,臨床課程、見習和實習結合在一起,結束後參加執照考試的第二部分,合格後可申請住院醫師資格。
根據我國傳統的醫學生培養模式,需要攻讀臨床五年制(本科)、臨床“5+3”一體化(本碩連讀)或者臨床八年制(本博連讀),方有資格參加執業醫師考試,並最終站上手術檯。而“4+4”模式,相當於重啟了申請者的生涯規劃。
公開資訊顯示,2018年,為培養多學科背景高層次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協和醫學院仿照國外“4+4”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啟動了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面向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招收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和推免生攻讀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談到辦學初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曾表示,要打破此前醫學教育主要基於生物學的侷限,體現醫學本源的多學科性,把多學科基因植入醫學機體,需要有理科、工科乃至人文、藝術學基礎的人才,培養醫學人才,建設新醫科,並透過不斷探索跨學科融通人才培養規律,培養兼具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型拔尖創新醫學人才。
2023年,協和醫學院首屆“4+4”試點班17位臨床醫學專業博士畢業生正式畢業。自2022級起,協和“4+4”專案招生計劃已經達45人。
有專家表示,“4+4”模式的初衷是好的,因為可以將各個不同領域的頂尖人才吸納到醫學領域,培養跨計算機、材料學等學科的複合型人才,推動精準醫療發展。
但也有人質疑,這種“速成”模式是否擠壓了傳統醫學生的培養機會,因為“4+4”學生僅用一半時間就可上崗。不僅如此,“4+4”學生的規培時間也可以大幅壓縮,傳統醫學生規培要求3年,涵蓋多科室輪轉、病例積累和技能訓練;而“4+4”模式甚至能將這一過程縮短至1年。
相比之下,美國等國家的規培教育通常需要3~7年,甚至更長,例如神經外科的培訓時間最長,長達7年。一位主任醫師、博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總體來看,4年學出來的醫生大多都看不了病,醫學是要經驗累積的,你可以有天賦,但肯定離不開臨床積累的,光憑天賦也解決不了臨床的實際問題。”
微信編輯 | 蘇小
推薦閱讀

多地宣佈發錢獎勵結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