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李賡
回顧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處處是戰火。
隨著各大車企上半年整體銷量資料塵埃落定,明星車型的銷量榜單相繼出爐,以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出口增速等關鍵行業指標浮出水面,一組組冰冷的數字,逐步為我們揭示了上半年汽車市場競爭的真實全貌。
我們究竟應如何透徹理解2025上半年中國車市的真實脈動與深層邏輯?
下半年,中國車市的戰火將向何方蔓延?格局演變會呈現哪些新趨勢?
本期車圈脈動,我們將穿透資料的表象,結合行業脈動,對上半年進行深度解析,並嘗試對下半年的市場走向作出合理預判。
01
全域性:銷量繼續漲,但銷售壓力其實很高
總數仍在漲:今年1~6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廠商批發量達1327.9萬輛,同比增長12.2%。從零售端看,累計銷量為1090萬輛,同比增長10.8%。值得注意的是,汽車出口表現尤為突出,1~5月累計出口量達216萬輛,同比增速達到15%,顯示出中國車企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勁競爭力。
新能源出口增速較快:1~5月,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116萬輛,同比增長33%,佔整體出口的43%。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插混和混動車型的強勁表現,成為推動出口增長的核心動力。
銷量主要靠促銷支撐:具體來看,傳統燃油車促銷力度穩定在23.3%,已連續10個月保持在22%左右的水平。新能源車方面,促銷力度有所回撥,降至10.2%,但仍較上年同期增加1.6個百分點。體現了,整體市場仍處於激烈的價格競爭態勢中。
政策依賴度依然顯著:根據商務部資料,截至6月底,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累計申請量達412萬份。當前約70%的私人購車使用者享受了以舊換新政策優惠,增換購的消費升級已成為購車消費的絕對主流。但隨著2025年第一波補貼額度消耗完,6月底汽車信貸政策出現收緊跡象,各地高息高返政策有所收縮,貸款返利補貼車價的力度大幅減弱,隨即在7月初出現了銷量的下滑和經銷商的進一步滯銷。
經銷商面臨的庫存壓力依然顯著:為衝刺半年度目標,經銷商被迫提高庫存水平,“以價換量”的現象持續發酵,進一步加劇了資金鍊的緊張。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6月“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達到56.6%,處於高位。上半年僅27.5%的4S店完成了銷量目標,72.5%未達標。如下半年開場無明顯刺激且車企不及時調整市場目標及節奏,經銷商環節的壓力還會持續加大。
02
傳統自主:全方位價格戰還在繼續,戰場圍繞比亞迪展開

自主燃油的戰場打得火熱:2025年6月,自主燃油車市場促銷力度持續攀升,折扣率已達18.3%,較去年同期增長2.5個百分點。自今年3月以來,行業促銷率突破去年16.X%的平臺水平。自主燃油車賽道之所以競爭如此激烈,也有合資車企燃油車全面促銷的影響。
自主新能源戰場的核心是比亞迪:比亞迪憑藉早年基於自身規模優勢帶來的成本優勢,在市場中佔據了先機。儘管今年價格戰的數字門檻並未進一步下探,但其他傳統自主車企紛紛主動調整策略,選擇與比亞迪展開激烈競爭。這種競爭主要體現在產品定位和價格體系的全面對標上,形成了鮮明的對位競爭態勢。
“模仿棋”對比亞迪的確有效:以吉利為例,作為上半年增速最快的車企之一,其推出的一系列產品均與比亞迪形成了直接競爭關係。資料顯示,吉利新能源車型(涵蓋吉利、領克、極氪品牌)總銷量達到72.52萬輛,同比增長126%,增長極為可觀,更是佔到了吉利整體銷量的51.5%。
海外的支撐非常寶貴:奇瑞汽車多頭推進與華為的合作、子品牌多樣化佈局、對位比亞迪等重大業務,儘管前三大業務的進展相對平平,但其出海業務仍保持穩定增長。1~6月,奇瑞的出口銷量達到55.03萬輛,同比增長3.3%,佔總銷量的近一半,為奇瑞的業績提供了強力的支撐。
不積極追趕,落後只會越來越明顯:長城1~6月累計汽車銷量為56.98萬輛,同比增長1.81%。其中,新能源車銷量為16.04萬輛,同比增長23.57%,但銷量在8大車企中最低;海外銷售19.77萬輛,同比下降1.05%。
03
新勢力戰場:再度區分陣營,賽道冰火兩重天

新勢力經營和存活壓力巨大:與自主傳統車企相比,新勢力車企的年度銷量目標達成率明顯偏低。在統計的12家新勢力車企中,僅有3家的銷量表現達到行業普遍認可的及格標準(即年度銷量目標的40%)。考慮到整體市場居高不下的競爭烈度,部分企業的經營狀況還可能進一步惡化。
新勢力的出路進一步被市場明確:一條路是選擇融入傳統車企扎堆的主流市場,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透過價效比競爭尋找立足之地;另一條路則是另闢蹊徑,將其他領域的品牌價值轉移至汽車行業,憑藉產品獨特的定位和設計,成功實現高階市場突破。但第二條路線沒有幾家車企能夠走得通。
綜合性價比成為剛性要求:零跑汽車累計交付量突破80萬輛,連續4個月在新勢力車企中保持銷量領先。與此同時,小鵬汽車自推出MONA M03後,實現銷量反彈,已連續8個月保持月銷超3萬輛的水平。今年,小鵬計劃透過一系列新產品進一步擴大市場。就算是30~40萬元市場,產品仍需要體現出“綜合性價比”優勢,儘管當前新勢力車企大多仍未實現絕對盈利,但“綜合性價比”已成為市場對新勢力的剛性要求。
品牌的勢能,是一種難以複製的核心能力:以小米和華為為例,2023年小米透過推出第二款產品YU7,持續保持市場熱度;而華為旗下的鴻蒙智行,憑藉問界M8這款全新產品,以一己之力支撐起整個品牌的銷量增長。這兩家從其他行業跨界而來的品牌,展現出獨特的發展勢能,這種能力即便對於傳統自主車企而言,也難以實現複製。
04
合資戰場:新能源的“反擊”苗頭初現
合資銷量迎來初步的觸底反彈:2025年上半年,除本田兩家合資公司與東風日產仍處下滑態勢外,其他合資車企均實現銷量增長。其中,一汽豐田以16%的增速領跑,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分別增長3.5%和2.3%,廣汽豐田增長11%,而此前持續下滑的上汽通用也實現8.6%的同比增長。整體來看,主流合資車企上半年批發量達55.3萬輛,同比增長11%,環比增長17%。
燃油仍是合資核心競爭力:合資車企銷量增長主要得益於燃油及傳統混動車型售價的持續下調。具體來看,燃油車促銷力度在6月達到23.1%的歷史峰值。其中,合資品牌佔比較高的豪華燃油車市場促銷幅度更是攀升至26.8%,再創歷史新高。
合資新能源“反擊”苗頭初現:合資在新能源的整體表現依舊不強,6月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5.3%。然而,部分車型已展現出爆款潛力,今年上半年,鉑智3X銷量達到1.91萬輛,日產N7銷量為0.99萬輛,前者銷量已經追近凱美瑞,後者在東風日產所有車型中銷量排行第五。
05
2025年下半年市場競爭展望
價格戰並未消失:近期釋出的多款新產品與同品牌或競品相比,仍存在持續降價的現象。部分更新後的車型還設定車企補貼。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明面上的“背刺”刺激效果減弱,但車企若想持續銷售,仍需在價格上做出妥協。
補貼跟進至關重要:下半年市場需求仍高度依賴於補貼政策的推進情況。經過去年和今年兩輪補貼政策的刺激,市場淺層次的換車需求已被基本釋放。如何通過後續補貼政策精準激發新使用者需求,將成為下半年市場發展的關鍵變數。
車不能只是車:新能源車的內涵已從單純的工具價值向多元化方向拓展,但隨著銷量增長面臨瓶頸,如何在產品價值之外尋找更多賣點和溢價空間仍具挑戰。尤其對那些“專注於產品和技術”的品牌而言,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實現營銷創新,仍是一個待解難題。當前行業競爭已進入多維度、更復雜的市場階段。
點評: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的本質其實非常清晰:在有限的需求裡面搶市場。無論是自主傳統車企、新勢力,還是合資車企,在倒下之前都只能“搶”下去。
去年年底以來,自主傳統車企的競爭格局發生顯著變化,從各自特色轉向以綜合性價比為核心的同質化競爭。特別是吉利、奇瑞、長安等此前新能源表現平平的企業,選擇與比亞迪正面競爭,導致市場競爭驟然升溫,最終在6月份引發了公開降價促銷。
而新勢力也是一樣,儘管很多新勢力在智駕、智慧化的體驗上在全行業都處於領先地位,但仍需要想盡一切辦法讓自身的硬體和綜合性價比足夠突出,才能獲得足夠廣泛的市場認同。
之前數年在新能源變革中持續落後的合資車企,經過幾年的變革終於在2025年開始落地“本土化”,“師中長技以制中”的打法已經初現崢嶸,自主傳統車企很有可能將會在同類友商之外,面對合資車企的加碼競爭,導致進一步市場競爭的加劇。
到處都是戰場,到處都在決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