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丨鳳凰WEEKLY汽車
作者|曹楊
編輯|郝琳
進入5月,多家以乘用車為主營業務的A股上市車企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已全部披露。
從這些財報資料來看,2025年一季度的乘用車市場呈現出顯著的分化態勢。各車企在銷量規模、營收表現以及利潤水平等核心指標上差異明顯,經營狀況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鳳凰WEEKLY汽車》對8家A股上市車企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頭部車企憑藉銷量與利潤的雙重優勢持續領先,部分企業仍在市場困境中努力尋求突破,還有企業面臨著轉型的難題。

這些企業的不同表現,既體現了長期戰略佈局的積累效應,也直觀反映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激烈競爭中,各車企的戰略調整速度和市場應變能力。

比亞迪賣車最多,但吉利盈利能力更強
今年年初,比亞迪提出“智駕平權”概念,隨後陸續推出唐DM-i、漢DM-i、漢EV、方程豹豹5等多款智駕版車型,以及騰勢N9、海獅05EV、仰望U7等新車型。新老車型疊加不同的優惠政策,直接推動比亞迪在一季度銷量大幅增長。
2025年第一季度,比亞迪銷量達到100.08萬輛,同比增長59.8%,遠超眾多競爭對手。據乘聯會資料,2025年一季度,比亞迪以13.6%的市佔率位居乘用車廠商零售榜首,在新能源乘用車零售市場的佔有率更是高達28.8%。
在規模化效應下,比亞迪的營收和淨利潤表現也十分可觀,分別達到1703.6億元和91.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35%和100.38%。
不過,儘管比亞迪在銷量上“一騎絕塵”,但在這一季度卻失去了“最能賺錢的車企”這一稱號。
2025年一季度,吉利汽車銷量為70.38萬輛,同比僅微增0.48%,在銷量上落後於比亞迪。但吉利卻展現出強大的盈利能力。
根據吉利釋出的一季度業績預期,在會計政策變更前,吉利汽車預計歸母淨利潤為116億 – 123億元,同比增長640% – 690%;會計政策變更後,預計歸母淨利潤為52億– 58億元,同比增長220% – 270%。
對於會計政策變更前後的巨大差距,吉利解釋稱,“相差主要源於極氪與領克戰略整合預計錄得的64.7億元收益”。
事實上,吉利的增長態勢自2024年就已顯現。

2024年全年,吉利總收入首次突破2400億元,達到2402億元,創歷史新高;實現銷量217.7萬輛,超額完成200萬輛的年度銷量目標,同比增長32%。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吉利(含吉利、領克、極氪)2024年銷量超88.8萬輛,佔比接近50%,銷售總量升至中國第二。2025年第一季度,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39200輛,同比增長135%。
上汽集團在這一季度,雖然銷量不及比亞迪,利潤不如吉利,但透過一系列調整,在銷量、營收和利潤三個關鍵指標上均實現同步增長,取得穩中有進的成績。
2025年一季度,上汽集團銷量為94.5萬輛,同比增長3.3%;總營收1408.6億元,同比增長1.55%。值得注意的是,在集團營收微增的情況下,淨利潤達到30.23億元,同比增長11.4%。
自2024年末起,上汽集團就在內部掀起改革浪潮。進入2025年,這一變革持續推進。如今看來,上汽集團最佳化產品結構、拓展市場渠道以及降本增效等舉措已初見成效。

銷量、營收和利潤全面下滑的長城和廣汽
曾憑藉燃油車獲取豐厚利潤的長城汽車,本季度表現不盡如人意。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2025年一季度,我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756.1萬輛和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5%和11.2%。
在行業整體增長的情況下,長城汽車的銷量卻同比下滑6.73%,降至25.68萬輛。除WEY品牌和長城皮卡外,長城汽車旗下哈弗品牌、尤拉品牌、坦克品牌及其他車型銷量均呈下滑態勢,分別下降8.42%、54.31%、14.63%、75.00% 。
受銷量下滑影響,長城汽車一季度總營收為400.19億元,下降了6.63%。與營收同比小幅下滑相比,利潤“腰斬”或許更讓長城汽車倍感壓力。報告期內,長城汽車的淨利潤僅為17.51億元,大幅下跌45.6%。
長城汽車表示,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公司處於產品換代升級週期,銷量同比有所下降,且直營體系建設投入增加。但從眾多品牌的銷量趨勢來看,長城汽車的新能源轉型之路似乎面臨諸多阻礙,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即便淨利潤“腰斬”,長城汽車依舊維持了盈利狀態。相比之下,廣汽集團就沒這麼幸運了,7.32億元的虧損,同比下降159.95%,使其成為幾家上市車企中唯二虧損的企業之一,也是唯一一家“由盈轉虧”的車企。

銷量下滑無疑是導致廣汽集團虧損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季度,廣汽集團銷量為37.11萬輛,同比下降9.42%;總營收196.5億元,同比下降7.95%。此外,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廣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缺乏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爆款車型,在品牌影響力塑造方面也有待加強。

“不增收”但“增利”的賽力斯和長安
賽力斯和長安是僅有的兩家營收同比下滑,但淨利潤反而增長的車企,不過兩家企業的情況又有所不同。
賽力斯是統計的幾家車企中,銷量跌幅最大的。一季度銷量為6.84萬輛,同比大幅下跌40.05%。受銷量大幅下滑影響,營收也下降了27.91%,降至191.47億元。
即便如此,賽力斯的淨利潤仍有7.48億元,同比增長240.6%。這或許得益於問界品牌的中高階定位,以及問界M9長期蟬聯50萬元以上價格區間的銷量冠軍。不過,官方對淨利潤增加的解釋是:產品結構最佳化,銷售毛利率同比增加,以及報告期保證金利息收入增加。
長安汽車在一季度營收341.61億元,同比下降7.73%的情況下,淨利潤卻同比增長16.81%,達到13.53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長安汽車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的成效,例如報告期內管理費用為10.26億元,同比減少20.21%。
長安汽車表示,公司堅定推進“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計劃”的實施,推動品牌向上,最佳化產品結構,改善新能源業務效益,實現海外市場增量增利,自主品牌盈利能力穩中有進。
雖然同為“不增收但增利”,但長安汽車在銷量上卻保持了1.89%的微增,一季度售出70.52萬輛新車。

北汽藍谷銷量、營收暴漲,但距盈利仍有差距
體量最小的北汽藍谷,成為本季度統計的車企中,銷量和營收同比增幅最大的企業。
一季度北汽藍谷銷量為2.77萬輛,同比增長173.80%;總營收37.73億元,同比增長150.75%。
不過,需要關注的是,同期北汽藍谷的銷售費用增長12.12%,達到3.48億元;管理費用更是大幅增長42.59%,達到2.08億元,幾乎翻倍。
銷售費用的增加確實可能提升銷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汽藍谷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不足。這也是其在營收增長的情況下仍未實現盈利的原因之一。一季度,北汽藍谷虧損9.53億元,同比虧損幅度有所收窄,下降6.15%。
整體來看,2025年第一季度的乘用車市場整體呈向上趨勢,在以舊換新政策影響下,二季度車市消費力或將進一步得到釋放。儘管車企仍將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但憑藉技術優勢和前瞻性市場思維的企業,也將逐漸拉開競爭差距。

分享與在看
是對文章最好的肯定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