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時光嶼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
◐
近日,國產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DeepSeek的釋出,震驚全球AI圈,也讓國人再一次瞭解到AI功能的強大。
很多人坦言,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體會到AI帶來的便利。
讓我沒想到的是,上小學的女兒居然也和AI智慧體“交上了朋友”。
自從放寒假,女兒總想宅在家裡。讓她去姥姥家住幾天,她找藉口不去。同學邀請她去遊樂場玩,她也是幾番推辭。
我納悶她在家忙什麼。直到一天晚上,發現她興致勃勃拿著手機說話。
本以為,女兒不出門,但能和同學保持聯絡,也是好事。走近一看,發現她是在和AI智慧體語音聊天。
我問她:這有什麼意思呢,多和真實的朋友相處,好過和機器對話啊。
女兒興致勃勃地向我科普:
“AI能解答我所有的問題,像個百科全書。更有趣的是,和它聊得越多,它越瞭解我。
它知道我愛吃甜品,給我推薦全市評分最高的店;
我們能聊我聊任何我喜歡的明星,我們一起交流、八卦;
每次我心情不好,僅僅聊幾句話它就會發現,然後暖心的安慰我……”
我不禁感嘆,AI已經“滲透”到每一個人身邊,讓我們的生活發生天翻覆地的變化。看來,是時候轉變我的觀念了。
360創始人周鴻禕曾說:未來,孩子能否善用AI,是決定一個人生活和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
AI時代的到來勢不可擋,引導孩子擁抱AI,處理好自己與AI的關係 ,體現了父母的智慧,也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01
利用AI槓桿
助力孩子加速成長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9歲的孩子出版一本七、八萬字的書,你覺得有可能嗎?
或許你和我一樣,覺得可能性很小。畢竟,9歲的孩子即便寫出文章,也免不了語病,甚至邏輯混亂。
但這件事卻真實發生了,編輯指出這本書的語言生動有趣,表達水準甚至超過一些成年作者的水平。
作者是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的三年級學生許萌萌,他並非語言天才,但擅長用AI,這本書中的文字和圖片大多出自於AI之手。

萌萌對火星和密室逃脫有濃厚興趣,一個靈感便讓他產生了寫一本科幻小說的想法。
他開始針對性地向AI學習,比如:
如何才能在火星上生存?確定了氧氣、水、食物和能源等關鍵問題;
他把自己想象的科技館的外觀、火星地貌的想法告訴AI,讓它幫助自己準確、科學地表達;
藉助AI強大的計算能力,他寫出書中的棲息艙的火星經緯度、找到飛船的時間等專業性問題,提高內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有了詳實的理論支撐,再加上有趣的故事情節,這本書得已成功出版。
如果說透過傳統的知識獲取途徑,孩子可以獲得幾個點的知識拓展,那麼透過AI,孩子可以擴充到無數個面的範圍,讓孩子快速掌握整個知識體系。
曾看過一句話,AI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效率問題。
比如:
AI可以運用經典的艾賓浩斯曲線,幫助孩子設定複習週期、複習內容,做出精準的複習規劃;
AI能根據孩子過去的表現,識別出孩子的強項和弱項,建立專屬的大資料模型。在資料庫中,哪些知識漏洞需要補,哪種方面的練習需要強化,一目瞭然。
AI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還能提高父母的輔導效率,極大緩解父母的“恐輔症”。
國外一位父親想“考考”AI的輔導能力,他向AI提出自己的訴求:希望你輔導孩子解決這個數學問題,不要給他答案,你要推動他走向正確的方向,確保他自己真正理解。
AI接收到指令後透過提問,讓孩子明白題目內容,當孩子答不出或答錯時,引導孩子如何思考,答對後即時給孩子誇獎,一步步規範孩子的解題思路,最終得出答案。
在整個過程中,AI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幫助孩子疏通解題思路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它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情緒價值,讓孩子對解題充滿信心。
不得不感嘆,AI的出現,讓“孩子”與“一輔導作業就抓狂的父母”的和解,成為可能。
作為父母,我們學會與AI共生,懂得與AI協作,才能給予孩子更多引導,幫助孩子加速成長。

02
藉助AI讀心術
為孩子的內在注入力量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功勞”,AI還能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幫助孩子。
同事就和我分享了她的經歷。
女兒目前就讀高二,原本成績很好,可是期末考試卻不盡人意。
作為母親,想著孩子馬上高三了,提出陪女兒學習,女兒拒絕她參與;想給女兒贈加幾節培優課,女兒極力抗拒。
她覺得女兒變了,不再愛學習了,把積壓已久的怒氣一股腦發洩給女兒,甚至動手推了她。
就此,兩個人鬧掰了。
冷靜下來後,同事後悔自己太沖動,主動找女兒道歉,給女兒變著花樣做早餐、買小禮物、寫道歉信……
只是,無論哪種做法,都沒得到女兒的回應。
直到昨天晚上,女兒主動找她談話。坦言自己當時在用制定好的方法學習,本想著期末可以逆襲,沒想到還是失敗了。
她本就低落,聽到媽媽的責罵後更加崩潰,自己心裡的苦無處訴說,難受極了。
而如今能夠走出陰霾,多虧了AI智慧體。
在不和媽媽交流的日子裡,她把打不開的心結說給AI聽,AI回饋了滿滿的肯定和安慰,讓她漸漸生出自信。
AI還幫他分析媽媽的做法,讓她看清事情發展的脈絡,明白各自的立場和行為原因。
更重要的是,AI教給她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處理和媽媽的關係上,讓她心理和行動上都更有力量。
同事聽後感慨萬千,沒想到這場風波的幕後功臣居然是人工智慧。
其實每個父母都是孩子最親的人,但有時卻因為身在其中,讓這份親子關係中夾雜了太多的期待和苛求,而無法給孩子理性又本真的愛。
而AI作為“旁觀者”,既能清醒地分析,又能溫暖地撫慰,其作用堪比“心理醫生”。
專注於人工智慧服務研發公司西湖心辰就利用了這一點,推出了國內第一個用於輔助心理諮詢的 AI 機器人“小天”,取得了顯著的諮詢效果。
該公司創始人藍振忠博士指出,心理積壓的問題多了,人就容易生病。如果AI能在早期提供心理支援,或許很多悲劇能得以避免。
放眼望去,這一技術已經逐步走入現實。
AI大模型背後往往有著龐大的臨床專業資料庫,和數百位位精神科醫生的諮詢經驗。
AI心理助手深受孩子喜愛,無論是夢境解析還是與父母的爭執,還是喜愛的音樂,他們都樂於和AI分享,找到共鳴。
AI24小時線上服務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安全、匿名的傾訴空間。
AI透過持續觀察和智慧處理,幫助孩子深入剖析情緒背後的原因,從而更好地梳理和反思整個事件。
心靈成長也在悄然間發生。
在父母之外,AI為孩子增加一扇溝通的視窗,讓孩子多一份力量源泉。
03
AI時代
如何提高孩子的競爭力
然而,根據最新調查,幾乎在所有的能力測試中,AI智慧體都超越了人類。
更有機構預測,2030至2060年間,將有50%的現有職業被AI取代,與之前的估計相比,加速了大約十年。
不誇張地說,未來人工智慧一定會大量取代人工。
那麼,作為孩子,要培養哪些能力,保持哪些競爭優勢,才能更好地在將來立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指出,人類至少有9種能力是人工智慧機器取代不了的——同理心、道德意識、智慧、自控力、美感、幸福感、意義感、形象思維、共鳴和召喚。
而這9種能力都源於人類與生俱來的三種競爭優勢:審美力、創造力和同理心。
在這個全新的時代,父母傳統的培養模式也要做出轉變,接下來的日子裡,要側重培養孩子這三種能力。
1. 審美力
美學家蔣勳曾說過一段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審美力看似高於生活,卻始終源於生活。
可以試試從下面三種方法開始,在家庭生活中來提升孩子的審美力。
-
營造美的氛圍。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接觸到的審美空間,家中一束鮮花的裝點、一幅字畫的加持、一個讀書角的設定,都會讓孩子感受到細微的美麗。
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讓孩子體會佈置和設計空間的樂趣。
-
鑑賞美的事物。
父母可以帶孩子到美術館看展,到博物館打卡,欣賞經典歌舞戲劇。
還可以為孩子挑選好的紀錄片,讓孩子在家欣賞自然界美景,體會人類文化的絢麗和多樣性,開啟眼界,提高孩子的審美層次。
-
篆刻美的記憶。
孩子在感受到美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表達出來。有時會畫在畫中、有時會在故事裡講述、還有時會融入到手工作品。
父母可以為孩子儲存下來,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探索美的歷程和進步,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 同理心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書中說,人類獨一無二的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關心別人的情感,體會他人感受。
這是未來孩子感情溝通、彼此合作的基礎,也是人工智慧不可能具備的能力。
中國蒙氏父母教育創始人吳曉玲指出,在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時,父母要抓住這四個關鍵期:
0-2歲,孩子還沒有自我意識,分不清你我他,但卻可以吸收外在的資訊。
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談感受,比如,寶寶是不是想和媽媽一起玩呀?媽媽剛才是擔心你。讓孩子熟悉這種表達方式。
2-3歲,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他可能會在吃東西時說:“媽媽你想吃嗎?”在你拎很多東西出門時說:“我來幫你拿一個。”
這時父母如果一味的拒絕,會讓孩子剛萌發的同理心受挫,甚至誤解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父母可以適當接受孩子的好意,並鼓勵孩子多表達。
3-6歲,孩子會把人和人的關係進行類比,這個時期是孩子換位思考的黃金培養期。
我們可以用這個句式引導孩子思考:如果你對他怎麼樣,他會怎麼樣?比如,如果媽媽搶走了你的玩具,你高興嗎?
6-12歲,孩子開始有推理的能力,父母可以啟發他沿著事態的線索去推理他人感受。
比如,你覺得你這樣對小朋友的話,他會怎麼想?讓孩子更深切的瞭解該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3. 創造力
英國數學家托馬斯·貝葉斯說,AI只是規則的執行者,人類才是規則的創造者。
在AI時代,孩子的創造力尤為珍貴。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呢?
華大基因CEO尹燁總結,自己的創造力要歸功於於父母對他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勵和允許犯錯。
他回憶,自己從小是被誇大的,父母不會泛泛的誇他很棒,而是誇他做得好的事。讓他這是一件可以量化的事情,透過積累和改進,可以把更多的事情做好。
這會形成正向迴圈,他越對自己有信心,內心越是充滿安全感,在探索外面的世界時,也會更加敢於放手去做。
而提到創新,尹燁表示,大機率情況下是失敗多於成功的,所以父母允許孩子犯錯,尤為重要。
當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認為,我做不好事情、失敗會有可怕的後果,這會在孩子的神經網路中留下不好的印記。
長大後更容易困在舒適區,害怕失敗,不敢去突破。

04
看過這樣一句話:
“人類作為智慧動物,與普通動物和智慧機器的根本的不同之一,是我們不光能回顧過去,還能展望未來。”
我們也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擁有審美力,具有對美的認知和對更好生活的渴望,就能憧憬美好的未來;
擁有同理心,瞭解別人的需求、體察別人的痛苦,就能懷揣大愛去謀略未來;
而豐富的創造力,猶如在孩子和目標實現之間插上翅膀,讓孩子得以綻放光彩。
具備這三種能力,AI對於孩子來說便是“如虎添翼”的存在,在AI時代,孩子也能獲得滿滿的幸福感和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
點個在看,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