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海淀學二代,一個小鎮做題家,他們的相遇藏著AI時代逆襲的秘密

“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
談起“出身”這個事兒,我總是一下子就想到了這句話。
它源自一篇文章,文中的主人公出身農村,成長路上滿是荊棘。但但憑藉著頑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最終在上海這座繁華都市站穩腳跟,得以和當地同齡人一樣,愜意地坐在咖啡館裡一起喝咖啡。
原生家庭不同造成的巨大鴻溝,在多年前的一檔綜藝節目《變形記》裡已經有很清晰的展現。那些山溝裡貧窮孩子渴望擁有的東西,可能是城市富裕家庭孩子習以為常甚至完全看不上的。尤其是在教育上,山區和一線城市的教育資源、軟體與硬體設施差異之大,真的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
(《變形記》劇照)
近年來,“寒門再無貴子”
的喟嘆聲不絕於耳,一組組資料也無情地顯示,農村和普通家庭孩子考上優質大學的機率正逐漸降低。難道普通家庭的孩子,就只能被命運
“拋下” 嗎?就像哪吒喊出的那句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堅決不同意,更不會認命!
出身帶來的差距,我們無法選擇,但未來的路卻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兩個90後AI黑馬的故事。
季逸超,成長於京圈學術氛圍濃厚的家庭,堪稱贏在起跑線上的“學二代”
而肖宏,則是典型的“小鎮做題家”,出身平凡,一路摸爬滾打。
看似天差地別的兩人,卻一同站在了AI行業前沿,成為了Manus創始團隊的核心成員。季逸超擔任Manus首席科學家,肖宏則是Manus的創始人。
肖宏
季逸超
他們的相遇,背後藏著AI時代,普通家庭孩子逆襲的秘密:出身或許是起點,但絕不是終點,只要不認命,就能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01
18歲以前,他們的人生從無交集
季逸超和肖宏的童年在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上。
季逸超,1992年出生在北京。媽媽是中關村IT公司高管,爸爸是北大物理系的博導。4歲那年,季逸超跟隨父母到美國生活,一直到小學二年級才返回國內讀書。
小學就讀於北大附小,由於英語好被學校的機器人隊老師看中,時常跟著隊伍到國外參加比賽。也因為這段經歷,季逸超開始接觸程式設計、學習程式設計。
中學就讀於北大附中。這時他已經自稱“碼農”了,18歲開發了一款瀏覽器,叫“猛獁瀏覽器”,並獲得2011年“Macworld數字世界亞洲博覽會”的最大獎Macworld
Asia 2011 Award特等獎。
2012年,他登上了《福布斯》雜誌的封面,自嘲是“我是史上最窮、最醜的福布斯封面人物。”
同年,他拿到了徐小平的天使投資。紅杉資本和真格基金的共同注資,為其成立了Peak
Labs實驗室,他是001號成員。
2014年,他作為首都大學生中的科研創業精英,獲得第28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
也就是說,不到22歲的季逸超,已經是一個妥妥的人生贏家了。
與季逸超的“絢爛開局”不同,肖宏只是一個縣城普通人家的孩子。
肖宏,1993年出生於江西吉安遂川縣的一個小鎮。上大學之前,他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學生。
唯一不同的是,肖宏小小年紀就展現出了對計算機的強烈興趣。
上小學五六年級時,肖宏才第一次接觸到了跟計算機相關的知識。那時,家裡有一臺老款的臺式電腦,肖宏就經常用它上網。
到上初中的時候,肖宏開始琢磨軟體。高中時,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學習,但也一直堅持學習計算機知識。
2011年,肖宏憑藉600分的成績考入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他是全國示範創新團隊冰岩作坊畢業隊員、新媒體中心(華小科團隊)負責人。
2013年,他和團隊一起開發了華科版微信校內漂流瓶和微信上牆等功能,很快成為校內社交爆款。
畢業後,肖宏沒有選擇找工作,而是一門心思投入到“創業”之中。
他拉著幾個小夥伴一起租房子,吃住、辦公都在裡面。肖宏想要搞研發,但房東一度以為他們是在搞傳銷。
(肖宏(右二)與創業團隊,圖源江南都市報)
那時,兩個年輕人依舊沒什麼交集。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對計算機的狂熱”,這麼一點相似之處,已經註定了他們要在頂峰相遇。
2016年,肖宏因在駭客松比賽拿到了第一名,獲得了真格基金100萬投資。之後,他的初創公司夜鶯科技先後獲得4輪融資。
賣掉這個公司後,2022年他啟動AI專案“蝴蝶效應”,再次獲得真格基金等投資方的支援。其推出的AI瀏覽器外掛Monica,短短十幾個月便實現超千萬美元的ARR(年度經常性收入),並完成了A 輪融資。
在真格基金的牽線搭橋下,季逸超和肖宏決定共同開發Manus。
當我看到他們的名字一起出現在AI浪潮的頂峰時,忍不住想問:
“是什麼讓他們並肩而立的呢?”
“是什麼讓肖宏這個年輕人,成為AI黑馬的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
熱愛。
不管是季逸超還是肖宏,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了對計算機的狂熱。
但僅僅自己有熱情是不夠的。
回顧兩個年輕人的成長經歷,還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共同點,那就是父母。
02
給孩子探索熱愛的空間,就是在埋種子
季逸超和肖宏的父母,有很多不一樣。
生活的地區不一樣,從事的工作不一樣,知識結構也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
都在無條件支援孩子的熱愛。
季逸超早早地接觸計算機並不讓人意外,父親是北大博導,母親是IT公司高管。孩子痴迷計算機簡直就是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事。
但讓我意外的是,季逸超父母竟然會為了支援孩子做研發,允許讓他推遲一年高考。
季逸超在參加學校機器人小組時學會了程式設計,並迷上了作業系統,想要開發出比微軟Windows更好的作業系統。
2010年,還是高二學生的季逸超在暑假期間研發了“猛獁1”瀏覽器,可適用於蘋果iPhone手機。這次研發的重點是“獨自”,從設計到美工、開發、測試、運營等,全都是他一個人獨立完成的。
(季逸超和團隊成員)
之所以做這個研發,是因為他覺得手機網上瀏覽器太繁瑣了。之所以叫猛獁,是因為當時他瞥見生物課本上有一隻猛獁象,純色背景,比較容易用PS摳圖做圖示。
之後,他陸續更新了3個版本。“猛獁3”瀏覽器,僅僅3天就有12萬下載量。
為了研發瀏覽器,季逸超真真做到了“廢寢忘食”。他在“白天畫草圖,晚上寫程式碼。為了一個bug除錯到凌晨三點,解決後覺得特別幸福”。
那段時間也是做父母的艱難時刻,畢竟正值高三啊!他們曾試圖沒收季逸超的電腦。但很快發現壓根就阻止不了,季逸超會借同學的電腦在臥室裡刷夜,直到把瀏覽器的更新提交了。
最後,父母索性決定全力支援孩子的熱愛,甚至同意可以推遲一年高考。
不過當年季逸超參加了自主招生考試。他的計算機才能獲得了多位北大計算機學科老師的認可,但因為高考模擬考試成績在一本附近,無法入學。
權衡之下,季逸超決定進入北京資訊科技大學入讀。因為這個學校給他提供了一套量身定製的學習和創業培養方案。
對於這個結果,季逸超的父母坦然地接受。
在大學裡,挑選天使投資方時,媽媽特意囑咐他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要只盯著投資金額,而應重點考慮投資理念是否契合。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始終認為自己的角色是“防墜網”,保障孩子基本的生活需求,讓他無需為溫飽發愁,但在其他方面,“能靠自己還是要靠自己”,鼓勵孩子獨立面對挑戰。
這點,跟肖宏父母的教育理念,異曲同工。
03
發展孩子的熱愛,就是普通孩子逆襲的捷徑
“大概在小學五六年級時,他就看計算機書籍,開始接觸這方面的知識,高中時花在上面的時間更多了。”
對孩子在成長中的點滴進步,父親肖愛民如數家珍。
他很快就發現,孩子對計算機很有興趣。
讀初中時,家裡有一個臺式電腦,但款式老舊,經常卡頓。可肖宏就是玩兒得愛不釋手,而且還不是玩兒遊戲,而是在琢磨電腦。
孩子是真喜歡,肖愛民沒有太多猶豫,專門購置了一臺效能更好的品牌電腦。
他那時就一個念頭:
“肖弘用電腦不是玩遊戲,而是學習電腦方面的知識,所以我們基本上就沒有干涉他,而是尊重、支援他的興趣愛好,讓他去學習更多東西。”
那時,肖宏的書架上就有很多關於計算機的書籍。
(肖宏書架
圖源江南都市報)
這個愛好,在整個高中時期都未曾間斷。
高中時,肖宏開始撰寫軟體測評文章。早在2010年,他就寫出了《GeeXBox免費的影音系統讓你DIY自己的隨身媒體中心電腦》這篇文章,閱讀量高達10萬+。
在這個過程中,肖愛民始終沒有干涉過。他知道孩子是一個踏實、認真的人,也相信孩子能處理好學習和愛好的關係。
(肖宏畢業照
圖源都市現場)
把肖宏送到大學後,肖愛軍說:
“從現在開始,我們的學歷就沒有你的高了,接下來,你人生中的所有決定,就要你自己去做了。”
父母說到做到。大學畢業後,肖宏既沒有考研也沒有求職,而是選擇了風險更大、前途更茫然的創業。可肖愛軍沒有反對,而是選擇支援。
梳理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看似季逸超和肖宏的家庭環境相差很大,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關鍵要素又是那麼相似:
被關愛、被支援、被相信、被給予空間、被包容探索。
這讓我堅信,每個生命都蘊含著無限的潛力。只要給予適宜的環境,他們都會像破土的春筍,自己尋找向上生長的出口。
而這適宜的環境,就需要我們給孩子“接觸、探索、發現”熱愛的空間,摒棄“人生唯成績論”這種陳舊狹隘的想法。真正相信並看見孩子的獨一無二,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專屬賽道,而不是把他們強行塞進某個既定的模式裡。
身處AI時代,很多父母在為自己的飯碗焦慮的同時,更對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但季逸超在一次採訪中說的話,讓我覺得很有道理。
他說:
“網際網路的未來不是分析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我們正在用探索,而不是預測,書寫真正的未來。”
是啊,沒有人知道未來什麼樣,未來都是人創造出來的,正因為未來難以預知,反而意味著它充滿無限可能。
季逸超和肖宏的經歷便是最好的例證。他們沒有被所謂的出身、環境所束縛,憑藉著對計算機領域的熱愛和不斷探索,硬是在AI領域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孩子們的未來不該被規劃得過於刻板,父母們也不必過度擔憂。
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去焦慮和預測未來,不如像季逸超、肖宏的父母那樣,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援、信任和探索空間。鼓勵孩子們勇敢地去接觸新事物,不懼失敗。因為探索就是成長,失敗是成功之母。
在AI時代,數理和程式設計能力重要,但創新思維、探索精神和麵對困難時的堅韌毅力更關鍵。當孩子們擁有了這些寶貴的品質,無論未來科技如何發展,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他們都能憑藉自己的能力,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未來,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

1
END
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