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觀察孩子發現,AI崛起告訴我們的事,很多人沒懂

作者:郝景芳
轉載:公眾號 景芳說 (ID: jingfangtalk) 
【寫在開頭】
2025美本申請風向標線下講座來啦!視角學社聯合翠鹿升學榜將在上海(1月1日)、北京(1月4日)雙城舉辦重磅講座,解析20萬錄取大資料,第一時間覆盤申請季。參與講座,即可免費領取最新版《2025頂尖美本錄取資料報告》。席位有限,儘快報名吧!
預約視角發榜系列直播
正文
自從去年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有無數人站出來聊AI的劃時代影響,或者談人類被AI取代,或者談AI對教育的顛覆性影響。
但實際上,AI發達真正應該引起我們思考的點,幾乎沒有人注意到。
01
教育有什麼用?
AI真正引起我們思考的,是家庭教育的作用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微調(Fine Tunning)。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大模型,像ChatGPT就是大模型,其他著名的大模型還包括國內的文心一言、智譜、Kimi、混元等大模型,國外的Gemini、Claude、Sora等大模型。每一個大模型,都可以理解為一個超級AI。
超級AI大模型可以回答很多問題,但少了精確和個性化。於是在跟各行各業結合的時候,都需要進行行業精細學習,一般稱之為微調(Fine Tunning)。
舉個例子,超級AI可以回答一般的法律問題,但如果一家律師事務所想要用來給客戶諮詢,還需要用自己律所的大量案例細節,精細化訓練。
再比如,現在很多公司提供了訓練個人AI的服務,能訓練出一個跟自己十分相像的AI,替自己跟別人溝通,或者按某種標準,訓練一個AI情人。
這些都是微調(Fine Tunning)。
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其實,父母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是對孩子的微調。
前兩天跟一個朋友聊天,她說起自己家三歲半的小女兒,經常說出一些讓她意想不到的很成熟的話,對一些問題看得頭頭是道,說得有理有據。朋友覺得自己從來就沒有教過孩子這些話,不知道孩子是從哪兒學的。

我說:很多人有個誤區,認為孩子說出來的話,要麼是爸爸媽媽教的,要麼是別人教的。如果孩子說出一些家人沒教過的話,就大驚失色:你是跟誰學的?但其實,孩子說的很多話不需要有人教,就是孩子自己說出來的。
朋友:這麼小也會自己想出這麼成熟的話嗎?
我說:不要小看孩子,每個孩子是生下來就自帶大模型的,他們天然有超強的資料處理能力。孩子的大腦,比現在的ChatGPT大模型還厲害,有了生活資料,他們能自己加工出結果。我們家長做的事就是給孩子的大腦大模型做做微調。
朋友:從來沒這麼想過……你這麼一說,我的教育焦慮少了很多……
人類大腦大模型,至少在現在階段,比最厲害的超級AI大模型還厲害。
目前出現的AI大模型,還到不了通用大模型的境地,目前只是語言處理做到了相當好的程度,但是在機器視覺、多功能模組協同、抽象概念理解和推理、自主動機和反饋調節等方面,離人類的距離還很遠。
AI還是無法分辨什麼是真實世界的常識,常有知識幻覺。前一段時間還有AI大神講過,訓練機器視覺模型需要的資料量,是訓練大語言模型的很多倍,也要困難很多。
人類嬰兒,這些能力都是先天具備的。
3個月大的嬰兒已經有基本的物理邏輯推理。嬰兒的意圖識別能力是細胞層面的,只要眼睛覺察到另外一張面孔眼角肌肉的輕微動作,就能感知對方的意圖,以至於不會說話的1歲孩子就具備充分的“見人下菜碟”本能。嬰兒也具備抽象概念理解的本能,這是學習語言的基礎。
誰是兒童大腦大模型的程式工程師?是大自然。
人類大腦是經過千百萬年大自然資料訓練,資料量比現在最厲害的超級AI還要大很多。雖然進化緩慢,但是進化機制帶來的演算法最佳化,一點都不弱於當今最頂尖的科學家編制的演算法。

孩童出生的時候,大腦中的基本處理演算法都是具備的。一個數據進來,神經元細胞的處理和計算原則是“出廠即帶”的。語言演算法是天然配置在大腦裡,只需要後天的資料輸入,就能自行學會出生地語言。後天教育,其實是學習“本地資料”,例如民族語言、家庭資訊、父母風格、環境規則、時代知識等等。
換言之,家庭教育是讓孩子的大模型“本地化”
因此,對AI的理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卸下家長心裡的壓力
你想想,當你用ChatGPT大模型訓練一個自己的AI助手,是OpenAI工程師貢獻大,還是你貢獻大?你估計肯定知道,OpenAI工程師做了90%,你的微調最多10%功勞。
我們的教育也是。孩子90%的能力是出廠大模型自帶的。我們固然需要教育,需要讓孩子學習後天的資料,但我們不需要貪功,也不能貪功。
我們能做的,不外乎就是順勢而為,讓孩子的先天大模型,發揮最好的作用。
也許有人會問:不是說基因和後天教育的作用,差不多是50%:50%嗎?怎麼被你說的好像基因和後天教育的作用像99%:1%似的?
書上說的50%:50%,只是解釋“人與人的差異,先天和後天因素分別能起到一半作用”。這是肯定的。你的個人AI助理和我的個人AI助理,其中的差異一半是由於我們選擇的大模型不同,一半是因為我們的個人資料不同。

但這不能抹殺大模型本身90%基石的作用。
我們在大自然面前,謙卑一些為好。

那既然大腦大模型如此強大,家庭教育是不是基本沒有用?

這個問題,涉及到學習的本質。
孩子是怎麼學習的呢?最重要的方式不是“記憶-輸出”,而是“觀察-嘗試-反饋-修正”。
孩子的大腦演算法,有很多是“出廠設定”。抽到什麼水平的大模型,就像盲盒。但是家庭環境還是有重要意義,因為家庭提供了孩子大模型除錯的反饋。
孩子透過在家庭中的觀察、嘗試、反饋,迭代自己的先天模型。孩子並不是直接理解父母說的語言、講的道理,而是透過生活觀察,反饋總結。
如果父母說“你應該學會控制情緒,你不應該這麼亂髮脾氣”,然而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常常靠情緒失控、發火威嚇來達到目的,那麼孩子觀察到的資料點是:“發脾氣=有效控制”,而學到的道理是“第一,生存之道:想辦法逃避父母的發火;第二,強權和發脾氣才能制住他人”。

孩子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會形成ta的資料點。

換句話說:孩子的大腦大模型提供了處理資料的方法,但是資料本身,會決定孩子最終學到的東西。
說得太抽象了是不是?
通俗一點說: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是讓孩子透過真實資料確認,自己大腦的模型計算是否正確
父母不是孩子的工程師,父母是孩子的資料點。
我們做好自己,孩子自然會計算出要怎麼生活。
02
AI來了,要學什麼?
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發表過意見,最初是說情感和藝術,後來說還是要好好學程式設計,最後有些人悲觀地認為,AI取代普通白領工作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藍領還有需求。各界大咖都發表過對於“AI時代,教育要怎麼做”的觀點。

我在7年前寫過這個話題,收錄在《人之彼岸》一書中。我當初列了一些AI時代必備的能力,至今看來依然是有效的。
不過,最近我倒是對這個問題有了一些不同的新想法。
我的轉變,主要來源於對孩子的觀察。
我女兒在五六歲的時候,曾經跟自己的手錶聊一個多小時,最後覺得無聊了:“AI太傻了。”
我兒子在四歲多的時候,就喜歡跟家裡的AI健身鏡聊天,一會兒說“給我開啟某某遊戲”,一會兒又說“給我唱首歌”。
在我們童年時候看來,能和鏡子說話,是屬於《白雪公主》的魔法,但在幼兒看來,這就是最普通的應用。

這讓我想到那個經典的說法:
“所有在你15歲之前誕生的技術,都是平庸無聊的。所有在你15歲到40歲之間誕生的技術,都是顛覆時代的偉大技術。所有在你40歲之後誕生的技術,都是妖言惑眾、歪門邪道。”
我們現在之所以對AI技術大驚失色,要麼是因為我們正處於個人事業的高峰期,想要抓住這波變革大賺一番,因此大肆吹噓偉大;要麼是因為我們已經老了,對跟上奇幻變革的技術沒有信心,就一直在說這波技術會讓人類毀滅。
但對於孩子來說不是這樣的。讓我們驚呼的AGI技術,他們只覺得天然如此。
孩子們生下來就生存在他們所處時代的技術之上。他們開啟電子產品就會使用,而不會驚歎智慧手機顛覆世界,他們接觸AI大模型,也不會說什麼“哇機器人要取代人類了”,而只是會跟AI聊一會兒,然後就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做自己的事情了。
對孩子們而言,AI就是這麼平凡的事啊。
AI來了,孩子們要怎麼武裝自己,面對時代發展呢?

對父母而言,答案很簡單:讓孩子具備和AI共舞的能力,然後就讓孩子們自己去走自己的路吧。
我們並不知道AI技術在20年後會發展到什麼方向,是因為我們已經是上一代人。20年後AI科技的發展走勢不是由我們的預測說了算,而是由現在的孩子們說了算。等他們長大,他們進了新的科技公司,或者創辦了新的科技公司,他們想把技術發展成什麼樣,技術就會發展成什麼樣。

或者說:不是父母的預測,決定孩子的未來;而是孩子們未來的行為,決定父母晚年的未來。
我曾經也是一個對所有新科技激動不已、對預測未來激動不已的人,但自從我旁觀了我女兒無聊地和手錶聊天、兒子習以為常地和鏡子聊天、對AI毫不驚訝,我就意識到:未來不屬於大驚小怪的我,而屬於長大後能嫻熟運用這些技術、甚至覺得它們平庸無聊的孩子們。他們能站在技術的潮頭,創造更新的事物。
每一代孩子,都站在技術的前沿。就像九十年代第一次拿到電腦、連上網路的我們。我們不需要父母的指點,甚至會主動遮蔽父母的指點。
AI來了,要怎麼做教育?太簡單了。讓孩子用就好了。

我們成年人,可以做些什麼呢?
第一,父母要謙卑一些。
這是我今天這篇文章最主要的意思。我們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我們的教育決定孩子的命運。實際上,孩子頭腦中自帶的大模型,而他們會在他們的時代熟悉掌握新鮮事物,這些加起來才是他們未來的走向。
第二,父母要搭橋鋪路。
哪怕是在九十年代或兩千年,也只有少數人有機會用電腦、連線網際網路。其實不完全是家庭條件限制,當時一臺電腦和一根網線也沒有多貴。而只是那個時候,全國很多很多家庭,並沒有聽說過這些新事物。我們在今天這個時代,沒有能力左右未來時代發展,但

我們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前沿科技。沒有多難,也沒有多貴。

第三,父母要給孩子積極的支援。
孩子在技術前沿時代的成長,主要是他們自己根據生活觀察、探索反饋得到的結果。但我們父母也不是毫無建樹,我們可以給他們所做的努力積極反饋,鼓勵他們,讓他們對於掌握新技術、藉助新技術做出了不起的事情,有內在信心。

有人預測,藉助目前的AI技術,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個CEO+100個AI員工”的公司,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藉助AI補足自己的短板,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業。這種情況下,孩子們能把握的機會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多,問題只在於他們有沒有勇氣去探索嘗試。未來的工具無窮豐富,有勇氣闖蕩的人可以得到所有技術支援。
而他們的勇氣,取決於我們。
這才是家庭教育在AI時代的真正要義。
活動預告
“2025美本申請風向標年度盛會”火熱來襲!
2025放榜季火熱進行中!今年放榜季中國孩子“戰果”如何?美本申請有何最新動態?
  • 頂尖美本錄取數量是縮水還是擴招?哪些大學對中國孩子最友好?
  • ED選校,買定離手,哪些學校偏愛早申?如何透過選校提高錄取機率?
  • 早申成功上岸的牛娃有何共性?頂尖名校最青睞什麼樣的孩子?
  • AI橫空出世,招生官會藉助AI稽核材料嗎?AI工具會影響錄取嗎?
視角學社聯合翠鹿升學榜,將於1月1日(上海)、1月4日(北京)舉行線下「2025美本申請風向標」線下講座!第一時間為大家奉上最全面詳盡的美本錄取資料,屆時我們將會同頂級專業人士,解讀美本招生動態、把控各種不定因素、分享名校錄取之道。
我們也為各位讀者準備了一些福利,參加講座即可領取:
↓↓↓長按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
新增小助手備註“北京”/“上海”
即可報名相應場次
預約發榜直播

相關閱讀:

MIT華裔學霸年薪4億,怎樣的家庭能培養一個蘇姿豐?

蘇妮·李:美國體操金牌裡逆襲的苗族光芒,爸爸是她堅強後盾

亞裔家庭殺瘋了!17歲高中生透過加州律師考試~


作者:郝景芳轉載:景芳說,本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關注/置頂/點贊/加入留學家長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