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x王小偉x周濂:接受“生活就是白開水”

(《為了N》)
“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我們從未放棄尋找意義,甚至某種程度上已患有“意義飢渴症”。
而這種無意義感,來源於我們枯燥且無力的日常生活——在工作與生活的縫隙裡東躲西藏,常常被焦慮淹沒,很難感受到價值感和真正的快樂……
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尋找一絲光亮呢?在前不久的理想家年會,我們邀請陳嘉映、周濂、王小偉三位不同代際的哲學學者,以哲學的視角回看生活細節,討論我們是否還有機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找尋日常生活的意義,或許要從接受日常生活就是“白開水”開始。

來源 | 理想家年會對談「尋找日常中的光亮」
對談人 | 陳嘉映、周濂、王小偉

01.
沉思的生活永遠不可能替代日常生活

王小偉:在大家的印象中,哲學家過的生活是理性的、沉思的。哲學家的日常生活和其它人是一樣的嗎?你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
周濂:我想先來辨析一下“日常”的概念。與日常相對的也許是戲劇化的生活或者極端狀況的生活,我們經歷過這樣的生活,回頭看,突然發現日常生活已經搖搖欲墜。
戲劇化的生活對於我們而言永遠是異常的,它不是常規的狀態,但它永遠在場,它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威脅。
一兩年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回到日常的軌道,不得不思考“復活”,我們要復活日常生活,這可能恰恰意味著原本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在今天成為了課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光亮也成為了一個問題。
回到哲學家,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有一個誤解,覺得哲學家的生活就是沉思的生活。但這隻構成了所謂的哲學工作者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事實上,更多的時候,我們一樣是在早晨7點鐘起床,給孩子做早飯,接送孩子上下學,進入到一種非常常規的狀態。沉思的生活永遠不可能真正替代日常的生活。
《0.5的男人》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中說過類似的話,他說,你可以懷疑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你可以懷疑2+3=5是上帝或是魔鬼塞到你腦海當中的觀念,但這種懷疑是一種誇張的懷疑,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懷疑,一定不能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
一旦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會讓你的日常生活變得難以為繼。對於哲學工作者來說,我們恰恰是要努力地平衡日常生活跟沉思生活之間的關係。
好的日常生活是處於日用而不知的狀態裡,不需要時不時地問“這麼活著有沒有意義”。
王小偉:陳老師,在現代化的處境當中,您有日常生活危機感嗎?
陳嘉映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時間長度來看,從一個更寬一點的尺度來說,有時候我們講到日常生活成為問題,可能其中也包含一個意思,生活本身成為了問題。在比較早的時候,勞動、工作、生活是纏在一起的,工業化之後,它們逐漸分開了。
今天,很多人會有疑問,按說隨著技術和文明的發展,我們生活的時間應該越來越多。但事實上好像不是那樣,隨著文明的發展,大家投入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了,生活卻越來越少,不僅是時間少,而且變得不那麼豐滿。
我們只能以某種方式去尋求豐富,比如說一有空就出去旅行,去過的地方多,這是一種豐富;或者,透過聽音樂,產生豐富的感受。但這些豐富跟整體的生活是分開的。

02.
時代是背景,
而不是真正的活動空間

王小偉:現在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的生活乏味而單調,每天的狀態都很抑鬱,很焦慮。當成功不容易實現,需要重新思考要怎麼生活。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待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可以給它賦予特定的價值嗎?
陳嘉映:剛剛提到了哲學家的生活,或者說學者的生活,在這方面,我們這些所謂前輩學者真是很幸運的,年輕的時候進了大學,當了老師,那個時候就是幹自己愛乾的事。到了小偉他們那一代,情況變得很不一樣,本來做哲學、做文學,是好玩的事,但是現在它們變成了要完成的專案,過程中,樂趣可能越來越少,最後跟生活割開。這樣的情況不只是在學校裡存在。
一個穩定的社會,天生地會有越來越多的規制,要把一切的活動都用規制控制起來。但也的確有一些機構,還沒有完全異化“工作”。
從效率的角度考慮,人們總是願意把一件事越做越大。但實際上,要是從跟生活的結合角度來說的,一般一個小的機構,一個小的團體,會跟你的生活聯絡得更多。在越大的機構工作,工作跟你的生活就越沒有關係。
《未生》
周濂:我前段時間日常生活的光亮,基本上是從晚上10點開始,看《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和《喜劇之王單口季》。這些節目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是吐槽公司和工作本身,每當說到這些話題,觀眾的共鳴會特別強烈。
員工非常辛苦,中國企業在過去這兩三年也舉步維艱,私企頻繁倒閉。在這個意義上,員工跟有良知的企業老闆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之所以頻繁吐槽老闆,是因為只能吐槽老闆,這個火力很難放到別的地方去。
脫口秀演員非常痛苦,要快速產生一個新的段子,立刻到現場去檢驗是不是有效。雖然中間可能輾轉反側,夜不能眠,但大家衷心熱愛自己的職業。
這可能是我們今天絕大多數人所缺乏的一種狀態,工作能不能給我們帶來激情?能不能讓我們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年輕人頻繁地吐槽工作,想要逃離工作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在工作中完全找不到生活需要的意義,很難平衡理想生活和工作之間的關係。或許有機會能找到這樣的工作,但沉沒成本也是一個問題。
王小偉:我也在想,可能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給我們提供過什麼有熱情的工作崗位。這是一個很冷酷的事實,現代的工作模式本身不是為了給大部分人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它只是提供了一個賺錢的、交換勞動力的市場。
甚至於,哪怕賺到了錢,實現了想過的日常生活,也很難感受到意義感和快樂。兩位老師覺得哲學能夠提供一些洞見嗎?
周濂:我同意小偉的觀點,我們有時候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抱一種過於理想化的期許,但這種理想化的期許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的時間成本有限,社會資源也有限,不可能做太多的生活實驗。記得陳老師在我年輕的時候跟我說,30歲之前,你可以不去固定做一份工作,嘗試各種各樣的生活,過程中,也許你會找到自己比較擅長的、也有激情的工作。
這可能是一個折中的方案,我們要看理想,但是不要過於理想化;我們要有激情,但是不要對激情寄予太大的期許;我們要尋找意義,但是不要患上意義飢渴症。患上意義飢渴症會帶來一個非常嚴重的副作用,你無論如何都不能滿足自己對意義的需求。
《0.5的男人》
實際上,日常生活是一地雞毛的,有各種煩惱的,但日常生活的亮光也是從其中偶然閃現出來的。如果你只抱著理想期許的話,或許永遠找不到日常生活的意義。
陳嘉映:我補充一個角度,我總是會想拿現代人的生活跟從前的人的生活去比較,可能從前這個人的生活狀態並不比我們更好,但是那個時候大多數的人,對自己沒有那麼多的要求。如果是一個農民,可能會希望天氣好一點,把地種好。對於什麼是一個合適的生活,他們的期許是比較具體的,苦惱也是比較具體的。
現在,我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生活的可能性在向我們敞開,實際上能夠觸碰到的又很少,這對現代人來說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差距,是所謂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什麼都敢想,但實際上能做的就這麼多。
看清這一點,還是有幫助的。我們面對著很多的可能性,但是究竟能實現哪一個可能性,需要自己嘗試。當然,另外一方面,現代環境給了我們很多從前人從沒有的自由和選擇,看清楚問題是從哪裡來的,可能焦慮會少一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問題,時代的廣大是你的背景,而不是你真正的活動空間。一個廣大背景下的有限空間,我們還能夠自己來守護和創造。

03.
回到私人生活,
構建區域性完整的故事

周濂:說到意義,我讀過陳老師那本《哲學·科學·常識》,裡面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完整性賦予意義,而不是意義賦予完整性。當你可以講述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彼此之間是環環相扣的,完整性就會讓你產生意義感。
而現代生活最大的傷害就在於,這個完整性消失了。我們的24小時可能會被割裂成不同的狀態,且彼此間沒有任何關聯。
我碩士剛剛畢業的時候非常窘迫,大概有兩三個月住半地下室。有一天陽光從視窗打進來,我就覺得人生很無聊,沒有奔頭。我感覺自己的生活像是落在地面上的水銀一樣,分成各種小珠子,四處散去,這種感覺就是完整性和意義的喪失。
但我們可以講一個關於自己的、區域性完整性的故事,它是和個人處境連在一起的,而不是向外和無限豐富的可能性連在一起。
(《為了N》)
王小偉:近幾年,哲學和人類學一直在推動一種敘事方式,就是從遙遠回到附近,以此來對抗失去意義的感受。那麼我們要怎麼實現區域性的意義?有沒有一些實踐性的、具體的操作方式?
周濂:我們要找到日常生活或者意義的錨點。這個錨點來自於你的私人生活,來自於一個非常小的共同體,可能是你的親朋好友或興趣小組。我們要回到這樣的日常生活當中,去尋找到讓自己感覺有溫度的、內心篤定的、真實的連線。
有了這個起點之後,我們可以不斷地拓寬共同體的邊界,然後與世界達成真正的連線。
陳嘉映:我會強調大家要有一種隔離感,外界的生活和我們之間,是一個遙遠的背景關係,就像背景噪音一樣存在,不要把心力過多放在它身上。
這個時代被鼓吹的東西,大部分都不是真正能讓你生活變得更有意義的,比如成功學。讓生活更有意義的,往往就是我們在私人圈子中的相互信任。讓你能夠自如思考和對話的,是信任型的關係,而不是滿天飛的各種各樣的觀念。
理想家年會·2024影片版

04.
接受“生活就是白開水”

王小偉:兩位老師有沒有覺得,如今網際網路技術本身也構造了焦慮和無意義感?如果沒有網際網路,是不是我們更容易把自己編織在社群裡,更容易獲得生命的意義感?
陳嘉映:我是同意的,這個時代讓人苦惱的焦慮會比較多。比如網際網路上資訊繁雜,我們會陷入一種“真相焦慮”。而在我年輕時的時代,資訊獲取渠道少,可能也想找真相,但不會用焦慮來刻畫自己對真相的缺乏。
周濂其實所謂焦慮,是你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感。我們常說要克服焦慮,但我覺得“克服”這個詞用得太重了,而且是不對的。
我們要學會與焦慮、不確定性共存。當下的時代就是一個高度不確定的時代,我們無法克服它,只能學著與它共存,在共存中找到向上生長的力量。
有一本書叫《影響的焦慮》,單從書名來看,焦慮是因為我們生存在資訊時代,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的不同生活,他們的生活狀態對我們造成了深刻影響,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要成為那樣的人。
最近我一直在看脫口秀,今天來到現場,我就有一種被脫口秀所影響的焦慮,我覺得場子好像有點冷、梗不太密。我後來也想到,我們又不是在講脫口秀,但依舊會忍不住焦慮。
這種“影響的焦慮”是切切實實的,那如果你有自覺去克服這種影響,可能是與焦慮共存的第一步。
很多人喜歡“心靈雞湯”,是因為我們的人生就是白開水、白米粥,但我們又常常被那些光芒奪目的人所影響。被影響的焦慮,是因為你想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但那不是真實的雞湯,只是一種想象中的雞湯,所以還是要回到自我,回到真實的處境。
而且我們要接受日常生活就是白開水、白米粥,它們也有營養、有味道。調低不切實際的想象,回到真實的人生,我們也許就可以克服這種焦慮感。
理想家年會·2024影片版
陳嘉映:我來做一個註腳,我們也不要總是談怎麼克服焦慮、消除焦慮,結果為了克服焦慮而變得更加焦慮。
周濂 :我們對日常生活不滿意,是因為我們希望生活要充滿戲劇性。但如果你真的有一個過於戲劇性的人生,你會發現這個人生是沒法過的,太累了。
王小偉:有很多朋友已經接受了自己的生活是白開水,日常就是像牛馬一樣輪轉,但與此同時也會感到疲憊。這個時候,用小確幸的生活對抗時代造成的虛無,真的行得通嗎?
周濂:向內退是為了更好地向外擴充套件,人生的寬度是透過不斷衝撞邊界去贏得的。所以退回到私人生活,恰恰就是出發點。
我也從來不認同小確幸,我覺得沒有小確幸,時代已經告訴我們,你想退回到小確幸的話,你會發現連生活本身都有可能被傾覆,這絕對不是一個小確幸的時代。
陳嘉映 :就我所處的小範圍環境來看,其實日常生活的光亮不亞於偉大哲學家帶給我的光亮。很多普通人都在“做事”。比如某人照顧流浪狗,某人在做裝修,各種各樣的人還在做各種各樣的事情,這個才是社會中最基本的保證。
我個人被這些人所鼓舞,我也想和大家分享這樣一種精神:雖然社會有時候會下行,但大多數的人仍然在做事,我們的生活會受影響,但跟我們的努力沒有那麼大的關係。
周濂:我也確實覺得,我個人的勇氣,並不來自於書本、先賢聖哲,而是來於我身邊的人,我會從他們的言行舉止去汲取力量,這可能也就是所謂生活的意義。所以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當下,回到所謂的日常生活。
*本文來源於理想家年會主題對談「尋找日常中的光亮」,因篇幅限制有大量刪減,請至看理想App收看完整影片。
👇理想家會員可觀看完整影片
💫歡迎加入「理想家/暢聽卡」會員,明年即有機會參與一年一度的理想家年會。看理想6週年·會員季活動進行中!訂閱/續費「理想家/暢聽卡」,享多重優惠禮遇,減贈最高價值350元👉可能是優惠力度最大的一次續費季!

影片編輯:川川、tzs


微信內容編輯:婧文、汁兒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封面圖:《火花》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