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什麼都有的豆瓣裡,有這樣一個小組,吊打消費主義、專治亂花錢,組員個個都是消費主義逆行者。
就裡是“極簡生活”小組,在小組裡已有30W組員,他們正在按一種極其簡單的方式生活。
計算物品的數量是基本技能,每年火熱的購物節也與他們無關,所有物少到可以馬上提桶跑路,就像組員分享的“離職風”辦公桌那樣,少持有就是小組精神。

在這裡,組員們認為,“極簡生活”能夠幫助他們將自己的精力、財力、時間等資源集中在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過上輕鬆自在的生活。

極簡生活,給人生做減法
近年,“極簡生活”“斷舍離”“不持有的生活之道”等概念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方方面面探索自己的“極簡”之道。
在大眾印象裡,堅持“極簡生活”少不了“拋棄物慾”,作為“極簡”生活奉行者,必須和塞滿的衣櫃、雜亂的沙發以及亂七八糟的書桌說再見。
但組員更厲害,直接把頭髮也“極簡”掉了,更是靈魂發問,“我們活著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
B站up主54號樹洞在一起影片中整理了自己的所有物,140件物品支撐了她的生活。而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僅僅一張書桌就不止140件了。

但組員們絕不會止步於此,全世界的資訊透過訊號站傳輸到我們的多媒體裝置上,我們自然陷入資訊的洪流。
為了“極簡”,組員們也就順勢對“五花八門”的資訊下了手,貫徹“疏不如堵”的思想,關掉朋友圈、解除安裝微博豆瓣知乎等社群APP、手機開免打擾模式等都成為“基操”。還有個別組員,能用瀏覽器絕對不下載APP,一個safari解決所有。
除了減掉擁有的物質和瀏覽的資訊,組員們還精簡了社交,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只見過一面的公司同事、七拐八繞加上的校友,沒必要的社交,不參加就好,“極簡”生活在這方面對社恐人員極其友好。
其中,一位組員分享的微信頁面讓人看了都頭皮發麻,乾淨得像二十年程式設計師的頭皮。
“living lighter, living better”,為生活的方方面面減負,讓自己的人生更為輕盈,這是“極簡生活”小組所探索的生活理念。

極簡主義者:“極簡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雖然“極簡主義者”總被調侃是不是就是因為窮,但實際上,組員們選擇“極簡生活”最初的原因總是生活“脫韁”了:“購物慾”“手機癮”“拖延癌”。
在Netflix的紀錄片《極簡主義:時機已到》中,主創描述這種狀態:“在我的人生中已經發展到我不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了”。

“極簡”生活,則是年輕人找回重要的部分的一種方式。

拒絕物慾的綁架,追求內心的世界
經濟一體化人類帶來“豐盛”的物質資源,我們可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從前只是奢望的奧特曼,現在可以擁有全套。但付出了錢以及賺錢的時間所換來的零食衣物並沒有帶來充實的感覺,反而這些廉價的多巴胺只會讓人更加空虛寂寞。
法國社會理論家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指出這點,在物質增長的社會里得到滿足的東西,以及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愈來愈得到滿足的東西,是生產範疇的需求本身,而不是人的“需求”。
比如資本為了獲取利益透過廣告暗示消費者的需求是內生性的,但其實我們並不需要。而作為人,我們本能的抵抗自我的消逝,希望更多的關注自身真正的需求。

“極簡生活”小組的組員也是察覺到了消費文化的欺騙性,抵抗被物質裹挾及異化,開始渴望登上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頂端,尋求精神上的滿足。

在秩序感的生活中重新掌握人生
“每天都匆匆忙忙樣子,每天接收了太多資訊,而這些資訊對於我,有多少是真正有用,是真正能記住的呢?講真,沒多少”
“一切混亂的原因是持有的多,而且沒有清晰分類,一味地增加!沒有真正去選擇過,單純持有,是多簡單的事啊!不知道選哪個顏色, 都買就好了哇!其實選擇才是最難的,養成了懶惰思考的壞習慣,導致現在擁有的一切有多少是真的需要或想要的呢!”
一位組員總結了自己生活的混亂之源:過剩的外物。
其實處於“豐盛”環境本身,對於個人而言就是一種負擔。在目前“過剩”的時代,冗餘的物品、資訊以及人際佔據了我們大量的“心理空間”及“認知空間”。
根據注意力的負荷理論,認知負擔大後,人容易分心,進而導致更嚴重的多工操作,這樣反而無法實現更為重要的目標。而且根據調查,選擇越多會更加焦慮,對決策的滿意度也會降低
“豐盛”讓我們的生活陷入混亂,失去秩序感,對自己也失去掌控,只剩下越來越多的焦慮與不滿足感。

選擇“極簡”生活,也是因為組員對穩定、寧靜以及祥和生活的嚮往,是處於混亂的年輕人重拾生活秩序,重新掌握自己人生的途徑。

極簡主義,本身就很美
極簡主義(Minimalism)最早作為一種藝術風格起源於二戰後的西方,隨著傳統價值的瓦解以及集體經驗的消弭,人們開始厭倦巴洛克時代的浮華鋪張、哥特風格的精細繁複,投入了極簡主義的懷抱。

極簡主義代表作《純色畫作:藍色紀元》
後來,由於和日本“侘寂美學”的不謀而合,日本主婦完美地挖掘了極簡主義的美感,並將之發揚光大,極簡主義也成為了一種流行美學。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提的“少即是多”也被廣泛地用在各種產品、時裝、家裝等。
組員也堅定地支援這種美學,稱: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在她分享自己的生活後,獲得了一系列的評價:“治癒”“舒服”“美”“乾淨”。的確如此,如果能住在這樣的環境裡,再煩躁的心也能平靜下來。

極簡,並沒有那麼簡單
雖然“極簡”的理念以及自媒體博主的分享都告訴我們透過“極簡生活”能夠讓自己更輕盈,實現合理地安排生活,獲得輕鬆愉悅的人生。但實際上,“極簡生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畢竟,“極簡生活”小組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如果組員都能真正地實現“極簡生活”,那麼小組應該不復存在。小組裡面也有一群組員分享了自己的“極簡生活”不耐症:
對生活失去慾望,對人生沒有追求,對生活不再關心
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殺時間。
更多的迷茫與焦慮
這些“極簡生活不耐症”並不少見地出現在極簡主義者身上。由於部分自媒體的宣傳,很多人會誤認為“極簡”是一種擁有物品少,與世俗割捨的冷酷的生活方式,從而一味的割捨物慾。
但人作為群居動物生活在這個社會,必然會和其他人產生聯絡,一味苦行僧式強制自己“極簡”,只會陷入虛無主義中。
在《我的家中空無一物》中祖母就認為物品寄託著一段回憶、一份感情,她珍惜的並不僅僅是這件東西,還有那份羈絆。

而且,“極簡”的目的是找回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但如果不清楚自己內心的渴望,只是盲目地重複“極簡”這種生活模式,是無法感受到實現自身渴望被滿足的幸福感,這種不滿足會讓人陷入更深的空虛與寂寞中。
就像這位組員說的那樣,堅持“極簡”後發現“我不是真的喜歡買,而是無聊”,不消費的話他真的不知道生活有什麼樂趣。
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貫穿“極簡主義者”生活的“母題”,不管它是已知條件還是隱藏條件,“極簡生活”都不是如想象中那麼輕鬆簡單,而是一段漫長的自我發現與修行之旅。
總之,在“極簡生活”小組裡,不管是真正過上了簡單但有質量的生活,還是仍在探索屬於自己的“極簡”之道,就像一位組員分享的那樣,“心裡知道生活的重點在何處,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過隨波逐流的生活,不迷戀繁花似錦,而專注內心的豐盈”,大家都在為這樣的目標努力,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
安利時刻
不少人對“人生教練”或者“教練對話”這個新技能和新職業感興趣,想深入瞭解和成為教練,或者想尋求教練幫助、體驗教練服務,那怎麼辦?
乾脆我直接組建“社沒教練體驗交流群”,歡迎大家來玩兒。在群內,你可以獲得:教練入門、教練副業創富的介紹和科普;教練對話和服務的一些體驗名額;社沒教練工作坊的免費名額
用“專業+教練”思維,幫你打通成長中的多場景卡點,比如:身心療愈、育兒育人、職場職業、關係溝通、領導力、IP打造、情緒管理、創業銷售、自我成長。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社沒教練體驗交流群”,申請暗號:社沒教練。


作者:顧堪
編輯:未未

輕盈生活,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