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料界“蜜雪”,快把搶號黃牛逼瘋了

文/ 金錯刀頻道
現在出門下館子,誰還排隊啊?
外賣大戰打得那麼火熱,吃飯成本也一降再降,網紅店靠著“大排長隊”的噱頭出名的時代,好像早就過去了。
但誰能想到,一家日本開來的日料店,卻成功把早就快消失的長隊排了回來。
日料連鎖壽司郎,正在成為商場的排隊頂流。
自打去年8月份把第45家門店開到北京後,壽司郎就成了“京城排隊王”。
西單店開業當天,就直接把號排到了一千多位,訂單顯示排隊10小時才能吃上一口壽司。
然而大半年過去,北京壽司郎的熱度不減當初,每到週末,壽司郎店門口的排隊時長顯示器總會把時間定格在180分鐘+
如果說壽司郎在“美食荒漠”北京排隊不夠有說服力,那在號稱美食之都的廣東,壽司郎的吸引力也絲毫不減。
今年4月份,壽司郎珠海店開業,瘋狂排隊的食客再次上演了“排隊10小時”的魔幻場景。

如今做線下餐飲太捲了,有資料統計,2024年大部分餐飲店的平均壽命只有508天,網紅餐飲做了不到3個月就倒閉的現狀更是比比皆是。
而橫空殺出的壽司郎卻能穿越週期,反而有越開越火的趨勢。
外來者壽司郎,有哪些值得借鑑的打法?
日本“社畜神店”,擠滿北京中產
大部分中國食客,提起壽司時都是略帶不屑的。
“不就是一坨米飯上蓋塊生魚片,至於賣那麼貴嗎?”
確實,壽司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成為日料中“高X格”的代表,不管什麼大腕兒去就餐,也得謹言慎行,遵守規矩。
壽司越來越讓人高攀不起,最先看不下去的就是壽司郎的老闆。
這家成立於1984年的壽司小店,從開店起的目的就一個:把壽司從高價神壇上拽下來,給周圍忙得冒煙的打工族吃。
壽司郎最初的特色就兩個:第一,便宜管飽;第二,上菜速度飛快。
這家“社畜食堂”沒有高階壽司店的臭規矩,一般都是周圍的打工族趁著午休進來風捲殘雲,吃完趕緊走人。

為了提高效率,店主幹脆從工廠搞了一條傳送帶,把壽司一盤盤放上去,客人吃完按照盤子來結算。
於是,壽司郎就誤打誤撞地發明了回轉壽司。
當壽司郎到了中國,自然也延續了成功的“價效比”戰術。
有人說了,壽司郎人均80~120元,一不留神還能吃掉300,何來價效比可談?
其實,壽司郎的價效比“錯覺”,主要由兩部分構成:
首先,壽司郎的人設能立住,多虧同行襯托。
在壽司郎等日本連鎖品牌進入中國前,中國食客對壽司的概念基本分兩種:
一種是和“壽司仙人”看齊的高階omakase,吃一頓起碼4位數起;
第二種就是打著“壽司”幌子,無論食材還是用料都十分摳門的普通壽司。
一言蔽之,在中國很難吃到正宗且有價效比的壽司。
而壽司郎開到中國後,食客們突然發現,原來平價壽司的料也能給這麼足?
壽司郎大部分菜品都是10元的紅盤壽司,也會有28元一盤的高階黑盤。
除了常見的三文魚、金槍魚之外,什麼赤貝、鵝肝、海膽,甚至馬肉等食材也是選單常客。
有食客評價,如果把壽司郎的出品換到別家日料店,人均隨便能吃300多。
雖然價格並不便宜,但是相比於別的日料店“蘭州拉麵”式的刀法,已經算是誠意滿滿了。
“壽司郎式價效比”的第二招,就是用超廉價單品吸引眼光。
壽司郎每家門店,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推出“廉價白盤”餐品。
比如,在今年3月份北京就開展了白盤“8元鵝肝”不限量的活動,一時間再次引發了全城排隊,比開業當初還熱鬧。
有網友去排隊時發現自己已經排號到了1600多位,黃牛號都炒到了45元。
個別技術流黃牛為了搶奪生意,還搞了一個山寨版壽司郎的排隊小程式。
而這些廉價單品,外加各種點評平臺的收藏、評論優惠券,組合在一起就是專供窮鬼的“薅羊毛套餐”。
甚至有人在三文魚活動價期間衝入店內,狂炫一堆三文魚,還能把剩下的壽司米打包回家做蛋炒飯吃。
如何在壽司郎花不到50元吃一頓在別處價值200元的套餐,成了“郎門信徒”每日研究的課題。
食客覺得自己薅到了羊毛,殊不知正中壽司郎下懷。
商場新任排隊王,把中產套路玩明白了
日本餐飲業出了名地卷。
把義大利菜做成“沙縣小吃”的薩莉亞,雖然在中國開店規模並不大,但憑藉極高的運營效率和毛利率,被中國同行們反覆拆解學習。
而薩莉亞的日本老鄉壽司郎,同樣也是從日本市場裡“殺出重圍”的老手。
儘管回轉壽司的模式已經在國內不新鮮了,但壽司郎還是一齣手就能當上頂流網紅店,靠的其實是兩個花招。
第一招,就是把餐廳變成迪士尼。
在商場吃快餐其實是個挺無聊的事,除了拍照打卡外,似乎也沒啥值得記錄的。
而壽司郎則把無聊的吃飯過程,變成了闖關遊戲。
壽司郎的盤子下面都安裝了一枚晶片,用於食客每取一次餐,就能精準計算價格。
壽司郎會根據食客的即時點單情況計算單價,每當價格達到60元時,就會觸發一次抽獎活動。

抽獎進度每次都會出現在中央大屏上,就跟遊戲裡的蓄力能量槽一樣,每當食客吃不下時,都會被後面的抽獎圖示刺激“再吃一盤”。
當然,抽獎的獎品也是壽司郎自家的手辦周邊。
有的食客單純為了集齊手辦,也會每週去光顧壽司郎。
一個稀有的壽司郎手辦,如今在閒魚上都能賣出上千元的高價。
除了把吃飯過程玩出花,壽司郎也是一個流量高手。
不少人聽說壽司郎,都是因為臺灣省的著名“鮭魚之亂”。
原因很簡單,2021年,臺灣的壽司郎發起了一項活動:只要名字裡帶鮭魚的,不管你是同音、同字還是同順序,食客本人和全桌都免單。

於是,不少臺灣吃貨為了吃一口免費壽司,紛紛衝去改名。
一時間,臺灣大街上突然多出了許多“王鮭魚”“李鮭魚”,為了避免重名,還有人管自己叫“劉品漢帥鮭魚”“謝漩渦鳴人鮭魚”以及“張鮭魚之夢”,新任網紅朱雀玄武敕令直呼內行。
雖然這個活動沒有復刻到大陸,但引發了全網的玩梗狂潮。
不少官媒也報道了這條訊息,相當於給壽司郎做了一大波免費宣傳。
壽司郎也瞅準這波時機火速入駐中國,吃到了“潑天流量”。
當然,壽司郎能持續爆火,其實就是對打工人心態的精準拿捏。
在日本經濟“失去的30年”中崛起的壽司郎,對於都市白領的心態可謂駕輕就熟。
到了中國後,壽司郎也拿出了在日本賴以成名的打法:一人食、無接觸送餐、小隔間等等。

獨自去吃飯的打工人,既能在壽司郎找到自己的小天地,還能儘量不和服務員打招呼,和其餘食客打照面。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i人友好”。
打工人的情緒價值,靠“不打擾”就能搞定。
意外爆火的壽司郎
給中國同行們提了個醒
很多人說,如今的中國餐飲市場,正在重走日本的老路。
尤其是回轉壽司行業崛起的90年代,正是日本餐飲業向高效率、價效比轉型的時間節點,和如今中國的餐飲市場十分相似。
而出海中國市場,其實就是一場壽司郎面對類似環境的“二番戰”。
在壽司郎的備戰思路中,最值得學習的第一點,就是武裝到牙齒的數字化。
控制成本,是所有大型連鎖餐飲的必考題。
但作為主打新鮮食材的壽司行業,壽司郎食材成本很難打下來,壽司郎內部規定的食材成本也在50%左右,遠高於一般餐飲的30%
既然食材沒法做減法,就只能在運營上下功夫。
壽司郎從2000年初就開始和亞馬遜等科技公司合作,打造電子點單、出餐系統。
如今的壽司郎採用全自助點單系統,直接減少了不少服務員人力成本。
雖然壽司行業不能使用料理包,但壽司郎卻開發了機器人“預製廚師”,一小時能做3600份壽司,效率完爆“壽司匠人”。
前文提到過,壽司郎每個盤子下面都安裝有一塊晶片,用於計算單量。
除了幫助食客“積分闖關”外,這個晶片還是衡量壽司新鮮度的標杆。
作為大部分生食的食物,壽司極其考驗新鮮度,於是壽司郎給自家產品定了一個350米”斬殺線。
也就是說,如果一份壽司在傳送帶上被傳送超過350米,就會被倒入垃圾筐。
而為了減少空置帶來的損耗率,壽司郎也會對餐廳的即時訂單進行監測。
比如說,今天的食客特別偏愛某一類壽司,壽司郎就會在後臺增加同類壽司的出單量,最終把廢品率降低至1%
一整套流程下來,壽司郎的人工成本比僅僅佔26%,遠低於松屋等傳統日料店。
不過,運營方面的極致數字化只能帶來內部效率提升,壽司郎還需要一些“外功”來抗擊風險。
壽司郎的“硬氣功”,就是全球佈局的供應鏈。
2023年,因為東電的排海事件,中國市場一度對日料和日本食材的接受度降到了冰點。
作為日料代表的壽司郎不可能不受影響,就在事發的半年期間內,壽司郎一度門可羅雀,基本無人問津。
但壽司郎卻很快做出了調整,在短時間內把中國門店的產品,換到了其餘地區。
比如,來自俄羅斯的雪蟹、加拿大的帆立貝,甚至大連的海膽、福建的真鯛等國產海貨,也被端上了壽司郎的餐桌。
很快,壽司郎就扛住了這一波負面事件帶來的衝擊,並且依靠全球開花的供應鏈以及對中國本土海鮮的挖掘,壽司郎還能進一步減少成本。
日本的連鎖餐飲行業,早就在“失去的三十年”中被反覆捶打成為效率機器。
資料顯示,日本連鎖日料店的預製菜滲透率早就高達50%,大部分居酒屋有90%的食材都是預製菜。
所謂的“日料出海”,其實更多是“日料模式出海”。
不管是預製菜、數字化運營系統、本地供應鏈搭建,都是所謂日料們的秘密武器。
體現在食客面前,可能就是永遠穩定的口味、“精心算計”後的價效比選單,以及毫無打擾感的用餐環境。
最有效的生意經,全部藏在細節裡。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本篇作者 宸希| 內容運營| 博文
主理人 |祥燎主編 |張一弛
今日好書推薦:
什麼劇情,比商戰還精彩?
法醫秦明2025新書,堪比沉浸式劇本殺
9樁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神秘兇案。
真實案件原型改編,100%心跳細節感!
原價51元,今日金錯刀特價39元
一頓飯錢,解鎖最正經硬核科普書
點選下方瞭解更多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