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士頓(Boston, MA)北邊的小鎮塞勒姆(Salem)的博物館裡(Peabody Essex Museum)裡,陳列著一座與眾不同的建築——蔭餘堂。駐足於此,彷彿瞬間穿越時空,從美國小鎮踏入婺源民居的灰白世界。
熟悉中國文化的朋友們,一定能從這座住宅的名字中推測出其中的含義:求祖蔭,祈富餘的美好寓意。
但對於ABC小朋友來說,要理解這層意思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蔭餘堂原本建於清嘉慶年間,由一位黃姓徽商修建,曾是黃家八代子孫的居所,坐落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黃村。
時間來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黃家後人陸續遷出,這座老宅也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就在這時,黃氏後人與塞勒姆博物館(Salem's Peabody Essex Museum)的館長南希·柏林(Nancy Berliner)取得聯絡。雙方制定了一項大膽而富有創意的計劃:將蔭餘堂整體拆遷,遠渡重洋,搬到美國展出。

1997年春天,蔭餘堂的拆遷工作正式開始。2700塊木構件、8500塊磚瓦、500塊石材被精心編號,裝入19個40英尺的貨櫃,跨越時空,開啟了一段新的旅程。
它的第一大特色,是高聳的馬頭牆。東西兩面的牆體高過屋脊,層層疊落,青瓦白牆,線條明朗,如山水畫般層次分明,跌宕有致,既實用又富有美感。


第二大特色,是“四水歸堂”的天井設計。天井既採光通風,又承載了經商之人講究的風水寓意:雨水匯入天井,象徵“財源歸堂”,財不外流。庭院佈局以天井為核心,前庭、廂房、廳堂依次展開,一進一堂,一方天地,將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

庭中的兩個池塘養魚,寓意生生不息。中國人養金魚講究從上俯瞰,正好與天井的設計理念相得益彰,盡顯傳統之巧思。
廚房裡的匾上曬著紅辣椒和綠辣椒,簸箕裡裝著熟透的柿子,每一抹色彩都彷彿刻在中國人的記憶裡。旁邊擺著水桶、扁擔、老式煤爐,還有用來磨豆漿的小磨盤,牆上貼著“學雷鋒”的桌布,一切都盡力還原上世紀70年代的氛圍。藤條編的小孩學步車安靜地靠在角落,安徽人冬日取暖用的火桶散發著陣陣暖意,角落裡還掛著下雨天穿的蓑衣,透著那個年代的樸素與實用。



這些物件透著那個年代的日常溫暖與踏實,讓人彷彿回到了那個簡樸而真實的時光裡。
萌萌在廚房裡發現一樣物件,一個棺材。



小朋友表示還是理解不了這種特定文化。
二樓的臥房是整座宅子裡最主要的臥房。床頭牆紙是當年從上海購買的最時興款式,櫃子上貼著民國時期的美人畫,流露著那個年代的精緻與風雅。臥房裡還有一套雙人盥洗裝置,也是當時最流行的設計,彰顯著主人家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小朋友的好奇心又被房間裡的一個物件吸引住了。


快要離開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房子的方位。咱們老祖宗最講究南北,我還在擔心這宅子搬到這裡,會不會不小心改了規矩。
我一向是出門就不辨東西南北,於是趕緊去問解說員。結果,解說員告訴我,大門是朝北的。
大門朝北? 咱們中國人建房子不是一向講究坐北朝南嗎?
正在我們懷疑是不是安裝錯了時,本著“凡事多問問”的原則諮詢了下AI。被告知果然是自己錯了,徽派民居很多是坐南朝北的。
我們重新審視了一下這座宅子,才發現這種設計非常合理。徽宅的外牆通常不開窗,採光主要依靠天井,而天井朝向的主臥則是朝南的。這樣既保證了隱私,又充分利用了自然光,體現了徽派民居在設計上的巧思與智慧。
最後再說一點,對於愛好攝影的人來說,蔭餘堂更是一個完美的取景地。青磚黛瓦、陽光與影子的交織、傳統傢俱與現代思維的碰撞,分分鐘可出片。





這次穿越之旅,不僅讓孩子們見識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文化的跨時空延續。
蔭餘堂,不只是建築,更是一座承載記憶與故事的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