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黃毅(公關界007主筆)
來源 | 公關界007(ID:PRCN007)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國新式茶飲行業已從初期快速擴張的“跑馬圈地”階段,過渡到了注重精細化運營的存量階段,整個市場發展空間幾乎已經觸及天花板,保持著小幅、穩定的增長態勢。據艾媒諮詢,2024年中國新茶飲市場規模為3547.2億元,預測2025年攀升至3749.3億元,2028年將達5500億元。
但是,當新茶飲的競爭從“規模之爭”轉向“品質之爭”,意味著“以門店數量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面對消費者追求健康化、差異化、個性化的消費理念,能夠順應消費趨勢更迭的品牌都可能突圍,甚至改變整個新茶飲的市場格局。
剛剛過去的2025年Q1,益禾堂進行6.5品牌升級的動作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延續多年來的“益趣東方”理念,以校園店起家的益禾堂,提出了“益趣東方敬年輕”的新主張,繼續深挖東方傳統文化與現代茶飲可碰撞的火花,完成目標人群從高校學生拓寬到更廣泛年輕一代的戰略意圖。
回過頭再看這個成立13年的新茶飲品牌,如今經常提及的品質化、年輕化消費,是益禾堂一直堅持的“長期主義”策略,並且滲透到了品牌基因裡,成為了益禾堂獨有的“複利文化”。在持續強化品牌與年輕人群的聯結中,這些都是益禾堂的寶貴品牌資產。

益禾堂“顏價比”進階到“心價比”,從春晚“薄荷奶綠事件”說起
提及益禾堂的“益趣東方”理念,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在我看來,它包含了益禾堂的兩大品牌內涵:一是趣味性,“益趣”代表著品牌的好喝會玩,願意和年輕人打成一片,特別是“該聽的聽,該改的改”的“聽勸式營銷”,廣受年輕人好評;二是潮流感,以東方傳統文化為基底,融入新潮、時尚的營銷玩法,在新舊元素碰撞中,彰顯出益禾堂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態度。
這一點,我其實無需過多闡釋。比如從《西遊記》唐僧的形象汲取靈感打造IP“堂堂”,到2024年初聯名《紅樓夢》開啟經典文學聯名之旅,再到年中以《三國演義》為靈感的主題營銷,年末聚焦《水滸傳》打造“益”氣·108水滸天團,益禾堂已經完成了經典文化IP閉環,將“益趣東方”理念貫穿始終。

那麼,到了2025年,當品牌進入6.5時代,益禾堂如何具象地輸出“益趣東方敬年輕”的價值內涵呢?我們可以從春節期間的“薄荷奶綠事件”說起。
今年1月28日的除夕夜,當春晚小品《點點關注》中的“林黛玉”說出臺詞“我們小仙女平時喝的都是薄荷奶綠,少冰、三分糖,加珍珠”,益禾堂意外爆火了,原因很簡單,“薄荷奶綠”一直是益禾堂的明星爆款單品。

除夕當晚,益禾堂就快速響應,不僅連夜開展了新年送10000杯薄荷奶綠活動,還在小程式打造了“小仙女推薦”專屬連結,讓年輕人可以第一時間喝到“春晚同款”,薄荷奶綠順理成章成了不少人“蛇年第一杯奶茶”。據益禾堂公關負責人透露,“春晚播出後,薄荷奶綠僅初一當天就賣出20萬杯,初一到初六共計賣出150W+杯,單品整體銷量同比上漲125%,不少門店的復購率超過30%”。

益禾堂能成功接住春晚的潑天富貴,實現銷量暴漲,就源於長期踐行“益趣東方”理念打下了口碑基礎。尤其2024年2月,益禾堂與國圖創新進行IP聯名,以金陵十二釵為主題,推出了充滿國風美學與紅樓韻味的聯名產品,使品牌與《紅樓夢》建立了強關聯。因此,當春晚舞臺上“林黛玉”說出“薄荷奶綠”,彷彿是此前聯名埋下的彩蛋,不少人被擊中了。

而如果縱向對比會發現,在不少品牌強調“質價比”的當下,益禾堂已經邁入到了next level,對“質價比”拆解升級成了“顏價比”和“心價比”兩個細分維度。2024年初的紅樓聯名,益禾堂用充滿古典美的包裝設計和周邊產品,讓年輕人看到了品牌在顏值上的極致追求;2025年初,接住春晚流量的益禾堂,則是在IP基礎上,用傳歐氣、送祝福的方式,在足以撬動全民情感共振的春節節點,完成了與年輕人更深的情感對話。
這是益禾堂從“顏價比”到“心價比”的進化,它不僅讓品牌影響力覆蓋到了更多年輕人群,也讓一個“內外兼修”的益禾堂形象更加鮮明。

當年輕人注重“產品品質”,
益禾堂用“薄荷家族”鞏固“護城河”
事實上,薄荷奶綠能夠隨著春晚爆火,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它是益禾堂品牌戰略升級的一個縮影。
今年年初,紅餐產業研究院“2024年餐飲消費大調查”結果顯示,影響茶飲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因素中,價格、衛生、營養和健康性佔據前三,分別佔比58.8%、51.3%、42.7%,差距並不大。
雖然價格仍是影響消費者是否下單的主要條件,但在“價格戰”如火如荼的2024年,“價效比”其實並不足以體現競爭力,影響程度並不低的“品質和健康度” ,往往更能體現一個品牌的上限。
而爆品薄荷奶綠,就體現出益禾堂對產品層面“質價比”的堅持。
心價比層面:薄荷奶綠的誕生,離不開益禾堂對市場需求的洞悉,捕捉到了年輕人對清爽口感的偏好。一個小故事是,益禾堂研發團隊在市調過程中,關注到了薄荷這一具有記憶點的風味,於是大膽創新,將薄荷與飲品結合,推出了薄荷奶綠。沒想到在測試階段,銷售資料就遠超預期,新品變爆品。隨後便在全國上市,更是快速引爆門店。
如今的益禾堂,已經聚攏起龐大的“薄門”群體。2024年,益禾堂還被沙利文授予了“中國茶飲市場薄荷奶綠第一品牌”稱號。

在薄荷奶綠的營銷推廣上,益禾堂將“會玩”發揮到了極致。比如2023年4月,益禾堂聯名“鄉村愛情”IP推出了薄荷檸檬系列新品,用100%原液萃取薄荷+清新檸檬的高品質原料壯大了薄荷家族,益禾堂老闆更是親自下場拍攝了一組土潮海報,親自為薄荷家族帶貨,拉近了與年輕人的溝通距離。

顏價比層面:益禾堂透過不斷地IP合作,用顏值爆表的主題聯名杯為產品注入了多元的潮流文化元素,“靠臉”圈粉年輕人。2023年9月,益禾堂還發起了薄荷奶綠紙杯+紙袋設計創意徵集大賽,號召“薄門”參與到包裝共創中,最終的冠軍作品還被印刷投放使用。

2025年4月,益禾堂的產品戰略再升級,持續壯大薄荷家族,全新推出了薄荷檸檬水、薄荷桃桃、薄荷香草奶磚冰三款新品,透過更年輕化的包裝、更品質化的飲品,豐富廣大“薄門”對“薄荷+奶茶”的想象空間。功夫不負有心人,此次的薄荷家族新品收穫了良好的市場反饋,薄荷系列(三款)上新一週,累計銷售杯量已經超145萬杯,這是對益禾堂堅守“產品質價比”長期主義的最好回答。

從行業引領到公益行動,
益禾堂以“社會責任”夯實品牌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3月,益禾堂還榮獲了艾媒諮詢頒發的“中國校園新茶飲市場大學生使用者佔比第一品牌”“中國新茶飲市場校園覆蓋率第一品牌” 雙冠認證殊榮。

從校園起步的益禾堂,在新茶飲市場深耕13年,如今已經成長為擁有8000多家簽約門店的茶飲巨頭。艾媒諮詢的這次“雙冠加冕”,無疑是對益禾堂十幾年品牌沉澱的肯定,證明了益禾堂在年輕學生圈層中的影響力。
但全新提出“益趣東方敬年輕”主張的益禾堂,顯然暴露出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對更廣泛年輕消費人群的滲透和觸達,進一步凸顯品牌的“年輕化”標籤。無論是“有趣好玩”的營銷傳播,還是品質健康的產品打造,都是向著這個方向努力。
而在我看來,一個品牌要想真正被年輕人認可,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層面,那就是主動承擔“企業公民”的角色,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正如“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所說,“新一代的營銷必須是價值觀營銷,更注重企業的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只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步走”,才能沉澱出更強大的品牌資產,提升年輕人的品牌忠誠度。
難能可貴的是,在社會責任層面,益禾堂也做到了長期主義。
比如在新茶飲這一本職業務上,益禾堂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推動行業向前健康發展。從原物料甄選到生產加工,自檢、官檢、品檢重重把關,益禾堂做到了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面對食品安全投訴,益禾堂從而不甩鍋、不捂嘴,迅速響應,妥善處理,彰顯出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益禾堂積極參與《現制現售飲品新增糖量及食品安全操作指南》團體標準制定,響應低糖健康需求,展現了行業領導者的擔當。
再比如,社會公益層面,益禾堂做到了“達則兼濟天下”。
據瞭解,在成立之初,益禾堂就非常重視公益實踐,比如關心員工個人成長、助力三農發展等,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
隨著品牌做大做強,益禾堂的公益行動也在不斷加碼,從鄉村振興推動者,到災害救援參與者、教育支援貢獻者等等,其公益角色越來越多元、百變。2023年,益禾堂還成為國內首個“新茶飲公益基金”的一員,這意味著,品牌公益活動將更加體系化、規模化。

透過承擔企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益禾堂其實也在用公益行動觸達年輕人,使品牌的形象和理念更加立體和厚重,彰顯出品牌的社會影響力。

寫在最後
我們知道,新茶飲市場規模能夠快速擴張,得益於其高標準化和可複製性。而分析了益禾堂品牌發展至今基於長期主義的戰略執行,我的一個最大感受是,益禾堂是善於舉一反三的,它將新茶飲市場的商業邏輯,成功轉化為了品牌的經營邏輯,形成了一套可以複利的方法論。
我們可以提煉出以下三點:
目標人群的年輕化:從高校年輕群體到更多元的新一代圈層,益禾堂的目標客群從垂直到廣泛,卻始終關注的是年輕人的需求和喜好,對於“得年輕人者,得天下”新茶飲行業,這顯然是非常明智的。
產品研發的品質化:在激烈的“價格戰”中,能堅持產品品質是很難得的。隨著人們對健康現製茶飲的需求增強,益禾堂的前瞻性就體現出來了。透過在顏價比和心價比上不斷髮力,益禾堂早已經讓“品質”標籤打入了使用者心智。
公益活動的常態化:或許很多人看來,公益只是品牌的錦上添花,但實際上,公益活動不僅能提升大眾好感度,還能彰顯品牌的行業站位和社會影響力,反哺到商業行動中,是一個有格局的企業不可忽視的。
在品牌戰略上做到“長期主義”的益禾堂,並不是因循守舊的,它能夠緊跟潮流,透過自我提升和迭代,不斷豐富品牌核心和底蘊,積累成獨有的品牌資產。這些品牌資產已經發展壯大成為益禾堂的品牌主杆,也就是益禾堂引以為傲的“複利文化”。
換句話說,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品牌只需要在枝幹上自我調整和完善,就可以抵擋狂風暴雨,在硝煙瀰漫的競爭中運籌帷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