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4月那場大火過後,考古學家獲准對受損的巴黎聖母院地下展開考古挖掘。已遺失多個世紀的許多文物重新現世,當前正在巴黎國立中世紀博物館(Musée de Cluny)展出。“聆聽石語:巴黎聖母院中世紀雕塑”展覽(Making Stones Speak. Notre Dame's Medieval Sculptures)正在開辦,將持續到2025年3月16日。|攝影:DENIS GLIKSMAN, INRAP

但首先,必須把考古學家請進來。根據法國法律,任何要在可能埋有古代文物或遺蹟的土地上動工的建設工程都需有政府考古學家介入。在聖母院,這些人員的工作就是確保用於重修尖塔的770噸腳手架不會壓壞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最初,法國國立預防考古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Preventiv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的克里斯朵夫·貝尼耶(Christophe Besnier)及其團隊只有不到五週的時間在十字交匯處的石頭地板下方挖掘。這裡是教堂耳堂(十字式教堂的短軸部分)與中堂及唱詩堂交匯的地方。在巴黎聖母院,假如你挖得夠深,歷史文物就隨處可見,因為早在大教堂於公元12—13世紀建成以前,這裡就已有一千多年的居住史。不過,貝尼耶團隊只獲准向地板下挖掘40釐米,也就是不超過腳手架地基的深度,因此,他實際沒指望能有多少發現。令人欣喜的是,他猜錯了。
“我們發現的遺蹟最終比預期要豐富很多。”他說。他的團隊總共找到了1035件碎片,來自數不清的藝術品,“非常了不起。”
這些考古學家發掘了原本站在大教堂中心的奇麗的藝術品,據法國評論家迪迪耶·裡克奈(Didier Rykner)稱,它們“在全球任何時期,都位列最傑出的雕塑。”最近,這些佚失上百年之久的雕塑中的30件已被送往巴黎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展出。

考古挖掘中找到的一片雕塑裝飾。|攝影:HAMID AZMOUN, INRAP



就在貝尼耶團隊刨除地磚、清掉一層薄土與瓦礫後,一副鉛棺的頂部立刻顯露出來。石灰石雕塑從旁現身,真人大小的頭部與軀幹雕像排列得整整齊齊,在地板下,從入口處一直延伸到唱詩堂下方。
之後,貝尼耶獲批挖掘40釐米以下的部分,以便取出文物。由於施工團隊仍在等待,5周的挖掘期限延長到了2個月以上。另一副鉛棺出現了,一併找到的還有幾個沒那麼豪華的墓穴——這並不令人驚奇,因為整座教堂各處遍佈墳墓。
那些雕塑是最重大的發現。考古學家判斷,它們是13世紀石灰石聖像壁(rood screen,“rood”是十字架的古撒克遜語)的殘骸。它原本遮擋著巴黎聖母院的唱詩堂和聖殿,將之於公眾視野隔開。18世紀初,這面近4米高的石幛遭到拆除,基本蕩然無存,只餘一些碎片。它的存在缺乏完整描述,它的去向也沒有任何記錄。
而今,重新被找到的石幛生動地提醒著我們,在中世紀巴黎聖母院落成時,參觀這座大教堂是多麼獨特的體驗。
今天,當人們走進巴黎聖母院的正門,他們可以看到現代祭壇,還能越過它看見更裡面的唱詩堂。而在13世紀聖母院建成時,聖像壁擋住了這些畫面,一副巨大的十字架豎立在它的頂部。

13世紀的聖像壁在18世紀初被毀,部分被埋在大教堂下方。|攝影:DENIS GLIKSMAN, INRAP

圖為雕刻在聖像壁上的一隻手部的細節。儘管遭到拆除,這面石壁仍被認定為聖物,不得從教堂離開。|攝影:DENIS GLIKSMAN, INRAP

建築歷史學家馬蒂厄·盧爾(Mathieu Lours)說,聖母院的聖像壁有兩個用途,首先是給神父一個為聚集在中殿的眾人讀經的平臺。透過石階,神父上到聖像壁頂的講道壇,在那裡向眾人佈道。第二個用途是保護隱私:在每日八場禱告儀式中,石幛讓神父避開公眾視線,隱居唱詩堂內。
聖像壁上的雕塑講述著基督教核心故事。“我們從古老描述中得知,上面有基督受難的場景。”歷史學家丹尼·桑德隆(Dany Sandron)說。從最後的晚餐、基督受難到復活,聖像壁上刻下了整個故事。
在天主教彌撒上,同樣的故事透過聖餐禮重演,紅酒與麵包被視為基督的血與肉。不過,中世紀時,來到巴黎聖母院的信眾無法看到聖像壁後的神父做聖餐禮;由於主祭壇當時位於唱詩堂最遠端,他們也聽不見遠遠站在上面的神父的喃喃細語。
當時,那種寂靜並不令會眾沮喪。“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聽不到的時刻,才是最重要的時刻,”盧爾說,“這也是最神秘的時刻,人在此刻傾聽到最多……他們明白,有什麼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正在發生。奇蹟正在上演。”
(當然,當時的巴黎聖母院每天還有上百場彌撒在諸多次要祭壇舉行,那兒沒有聖像壁擋在人們面前。只要人們願意,就可以走到離神蹟更近的位置。)
聖像壁為何被拆除
聖像壁矗立了近500年。最後,禮拜儀式發生變化,藝術風尚也隨之改變,哥特式風格開始受到抨擊。巴黎聖母院的神職人員是傳統主義者,他們保留這像聖像壁的時間比法國大部分教堂更久。
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King Louis XIV)想要更開放的唱詩堂,他本人及父親路易十三的大型雕塑也要置於其中。在他的施壓下,那座原始聖像壁最終在18世紀10年代被拆除,接著如我們今日所知,埋在了過去矗立的位置旁。雖然已被拆下、打碎,石幛上的雕塑仍被視為聖物,因此不允許帶離教堂。
研究人員發掘了大約一千多件來自這面聖像壁的碎片,大小不一,其中約有700件仍保留著顏料的痕跡。據說最開始,巴黎聖母院的全部雕塑,包括正立面上的那些在內,都塗著鮮亮的色彩,直到後來,這種風格也被擯棄。因此,聖像壁雕塑上保留的色彩將提供線索,助我們瞭解整座大教堂曾經的樣子。
貝尼耶不確定其團隊發掘的部分佔整面聖像壁的多少,但他認為,還有許多埋在唱詩堂下,那裡超出了他們獲准挖掘的範圍。“把如此奇蹟留在大教堂的地板下面是不可原諒的。挖掘工作必須繼續。”裡克奈寫道。不過,隨著唱詩堂翻修一新,巴黎聖母院重開在即,這件事恐怕近期難以實現。“它不在議程上。”貝尼耶說。
貝尼耶說,如果不是因為那場火災,他的團隊可能永遠不會有機會發現聖像壁,哪怕是它的區域性。而且到頭來,考古挖掘沒有拖慢重修的程序。新的尖塔如期完工。大教堂在12月8日重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