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房間

精神之地
在黃州定慧院短居後,蘇軾遷至臨皋( gāo )亭。
這處舊宅稱不上寬敞,隨著家人到來,更顯狹小。平日裡,有人來訪,臨皋亭無法招架,蘇軾只得帶著愧意,將他們安置在稍遠的寺中或船上小住。慶幸的是,舊宅緊臨江水,景色甚佳,可暫解居住煩事,正如他在信中所說:戶外數步即大江,煙波渺然,氣象疏朗開闊。
臨皋亭門前的大江 | 後赤壁賦圖 喬仲常
大江風浪急,晝夜不歇。
南宋詩人陸游在拜訪蘇軾舊居時,因江水湍急,船隻不能停靠,於是臨時改換了登陸地點。後來,他在《入蜀記》中記錄:蓋臨皋多風濤,不可夜泊也。
蘇軾喜歡宏闊的景緻。他時常趁妻兒睡去,獨自一人踱步江邊,仰觀天際星辰,靜聽水中濤聲。這樣的境遇與經歷,使他心生感嘆——世事變化無常,人皆如此渺小。
江水
被貶黃州,無俸祿可言,生計艱難。在朋友幫助下,蘇軾偶獲城外一片荒地,才得以耕種自足。這片無人管理的荒地本無地名,因它剛好在黃州城東門外,又因其位於一塊坡地上,蘇軾便把它叫作東坡,其自稱“東坡居士”。
於他來說,耕種並非是苦差事,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蘇軾自忖道,秋收冬藏的快樂,消失已久,如今有機會拾起,應該算是幸事吧。
雪堂客畫圖 宋代 夏圭
這年冬天,在東坡不遠處,他尋得一處原為養鹿場的高地,那裡視野寬闊,是造屋的理想地。張羅建材,鳩工構築,其上建堂,共五間。因堂落成時,正逢大雪,遂名之為“雪堂”。
雪堂四壁皆繪有雪景,以換內心與精神上的一份清涼。藝術史上,以雪堂為題的畫作不多,南宋夏圭筆下的《雪堂客話圖》,應是結合了江南景緻的想象中的雪堂——堂內,兩人或是對弈,或是品茗,其身側的牆壁上似有圖畫,也許,那正是蘇軾留在雪堂內的雪景。
雪堂
自雪堂建成,除了灌溉耕種的農事,蘇軾大多時候會留在堂內讀書會友。這座簡易的居所,成為了蘇軾的精神之地,也是來訪者的交流居住之所。
那年,米芾初出茅廬,過黃州經人引薦前來拜訪。他視蘇軾為長輩,但“不執弟子禮”,帶著自有的高潔之氣。蘇軾讀出了年輕人的才華,邀他至雪堂同賞吳道子畫作,並指點其學習晉人書法。米芾潛心聽授,後以晉人書風為指歸,書法大有增進。
雪堂內景
又是一個冬日。朋友蔡承禧到來,他見臨皋亭實在擁擠,助其在南側建起三間房,名為南堂。
雖只是簡陋瓦房,卻解了蘇軾的難題,這裡可供朋友居住,也是他的獨立書屋。白天的蘇軾,耕種或會友,太過忙碌,每到彎月掛起,由雪堂走回臨皋亭,才是屬於他自己的閱讀時間。
臨皋亭側景
蘇軾從小就有閱讀習慣,幾乎每夜都需翻書入睡。但對孩子們的閱讀,他卻從不督促。不過,他們的詩文習作,蘇軾總是看得極為認真,對於那些繁雜或濫用的字詞,他一定會勾出並告知其原因和適當的用法。
臨皋亭正景
臨皋亭與雪堂中,耕種、讀書、會友、教子…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四年。他自嘲道: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蘇軾當然不是主動賦閒之人,他對生活與生命充滿了熱愛,耐心經營著兩處居所。1084 年,他收到指令,離開黃州。臨行前,他將雪堂與東坡交予晚輩潘大臨,期盼自己仍可回到黃州,與舊友相敘、於兩所房間內夜讀。
只是,蘇軾越走越遠,一路向南,再也沒有回到這裡。那間畫滿了雪花的雪堂,在一次又一次的拆毀與重建中,慢慢消失,就連他最初落腳的定惠院,也被時間消磨殆盡,未見蹤影。
作者:莫一奧,文字工作者,長期從事生活文化類文章寫作,目前所有文章均釋出在微信公眾號 LCA,如需閱讀更多精彩文章,可搜尋關注。
本週精彩推薦:
更多精彩推薦:
想成為一個有鍋氣的年輕人,新增客服微信ewc0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