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家們用腳步丈量世界,守護地球萌友圈!

在地球的角落
國家地理探險家們跋涉溼地、攀登冰川、潛入深海
記錄著世界上最有趣的故事
一起跟隨探險家們的鏡頭髮現自然之美
守護地球萌友圈,守護我們的未來
點選影片 發現更多美好
他們用科學與熱忱守護瀕危生靈與脆弱生態
從勺嘴鷸的遷徙到冰川的“心跳”
他們的故事訴說著人與自然最動人的羈絆
這是一場關於勇氣、堅持與希望的守護行動
邀你一同見證
⬇️
珍·古道爾  Jane Goodall
與黑猩猩對話的地球守護者
弗林特是珍抵達貢貝後出生的第一個嬰兒,珍有了絕佳的機會研究黑猩猩的發育過程。
HUGO VAN LAWICK,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Photograph by Michael Nichols
Photograph by Michael Nichols
1990 年,剛果布拉柴維爾,珍彎下腰,黑猩猩 Jou Jou 向她伸出了手。
Photograph by Michael Nichols
左滑解鎖更多影像
🌍
1960年,26歲的珍·古道爾獨自踏入坦尚尼亞的貢貝叢林,沒有專業裝備,只有一本筆記本和無限的好奇心。誰也沒想到,這個看似柔弱的英國姑娘會成為改寫科學史的人。
當她第一次看到黑猩猩大衛用樹枝釣白蟻時,世界為之震動——人類不再是唯一會製造工具的物種。她給黑猩猩取名字,記錄它們的喜怒哀樂,發現它們會擁抱、會爭鬥、會悲傷,就像人類一樣。這些觀察登上了《國家地理》雜誌,徹底顛覆了科學界對動物的認知。
1991年,珍成立了「根與芽」國際教育專案,點燃新一代年輕人對自然的熱情,動員每個人為可持續的未來作出貢獻並採取行動。
珍對自然萬物的同理心成為她工作的標誌,她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開啟了畢生的行動主義——爭取動物權利,終止虐待,並提高人們對自然世界與人類世界相互聯絡的認識。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用鏡頭探索地球最後的邊疆
在對深海挑戰者號進行了兩個月的淺水測試後,詹姆斯·卡梅隆終於抵達了地球最深處。沒人想過能在如此波濤洶湧的海域潛水。一個關鍵的安全系統失靈了。但此刻,要麼現在下潛,要麼永遠放棄。
Photographs by Mark Thiessen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達:水之道》 的幕後花絮。
Photograph by Mark Fellman
探險家兼電影製片人詹姆斯·卡梅隆從挑戰者深淵返回後走出潛水艇。
Photograph by Mark Thiessen, National Geographic
左滑解鎖更多影像
🌍
詹姆斯·卡梅隆不僅是享譽世界的電影導演,更是一位執著於深海探索與海洋保護的科學家和探險家。
2012年,他駕駛自己參與研發的"深海挑戰者號"潛艇,成功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10,908米的挑戰者深淵,成為首位獨自抵達地球最深處的探險家。這次歷史性的下潛不僅創造了人類深潛紀錄,更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機會——他在海底停留近三小時,採集了珍貴的生物和地質樣本,幫助科學家發現了多個新物種。
《章魚的秘密》現已在優酷影片上線
卡梅隆的深海探索始終與海洋保護緊密相連。他製作了《章魚的秘密》《鯨的秘密》等精品紀錄片,向世人展現海洋生態的奇妙與脆弱。
從創紀錄的深潛到開創性的海洋紀錄片,他始終致力於推動人類對海洋的認知與保護,用實際行動證明科學與探險可以成為保護地球的強大力量。
喬爾·薩託雷  Joel Sartore
用影像為地球生命建造諾亞方舟
Photographs by Joel Sartore
左滑解鎖更多影像
🌍
作為國家地理攝影師和"影像方舟"(Photo Ark)創始人,喬爾·薩託雷正在進行一項前所未有的使命——為全球瀕危物種建立永久影像檔案。這個靈感源於2005年,當他的妻子被診斷出乳腺癌時,薩託雷開始思考生命的脆弱與珍貴。他決心用鏡頭為那些瀕臨滅絕的物種發聲。薩託雷說,正是動物的眼神交流打動了人們,激發了人們的同情心和幫助的願望。
在過去二十餘年間,他走遍全球數十個國家的動物園和保護區,以統一的黑色或白色背景拍攝了超過16,000個物種的肖像。這種標準化的拍攝方式讓每個生命——從威嚴的非洲象到僅5釐米長的蜜蜂——都獲得同等的尊嚴與關注。
"影像方舟"不僅是一個攝影專案,更是一場全球保護運動。透過國家地理的紀錄片、暢銷書和巡迴展覽,這些影像已觸動了數百萬觀眾。薩託雷相信,每張照片都是一座橋樑,連線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物種。
如今,這個專案仍在繼續,為地球生物多樣性建立最完整的視覺檔案庫,確保未來世代也能認識這些珍貴的生命。
🌍
無論是西方的遠航還是東方的跋涉
 探尋未知的勇氣同樣熾熱
中國也有一群極富熱忱的探險家
帶你探秘這片土地的壯闊與傳奇
李靜
守望東亞遷徙線上的"小勺子"
圖右是水鳥調查中的李靜老師

Photograph by MCF

🌍
當李靜愛上觀鳥後,她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變。從一個普通的鳥類觀察者轉變成一位保護行動的實踐者,她用腳步丈量每一寸灘塗,用資料保護每一隻候鳥,用畫筆把愛鳥的種子撒進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李靜的目光始終追隨著一種僅有麻雀大小、卻長著奇特勺形嘴的小鳥:全球僅存400餘隻的勺嘴鷸。
這些可愛的"小勺子",每年要完成近萬公里的遷徙旅程。黃海灘塗是它們至關重要的"加油站",它們在灘塗吃飽喝足、更換羽毛後,才能繼續漫長的遷徙之旅。李靜和她的團隊用十餘年時間追蹤、記錄並研究它們,識別並保護它們的棲息地。她還呼籲公眾參與到鳥類保護中,透過觀鳥等方式認識可愛的小鳥們,守護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
隨著沿海開發加劇,勺嘴鷸的棲息地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她認為,保護勺嘴鷸,就是保護整個黃海溼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如今,這些長著可愛飯勺的小鳥,正成為檢驗人類與自然能否和諧共存的試金石。
姚松喬
冰川上的地球"聽診者"
Photograph by WildBound
🌍
姚松喬喜歡讓自己的學生們聆聽南極冰塊裡的空氣爆破聲,她說它們是時間和歷史的聲音,藏著地球大氣的秘密。
她走遍世界的各個角落,足跡遍佈七十多個國家,前往南極十六次。2017年,她建立「野聲」,帶領更多人走進自然,瞭解我們與地球上多樣生態系統之間的紐帶,為自然保護和子孫後代的福祉發聲。
對於她來說,每一次探險都是在自然中迴歸到自己的本真狀態。她說,南極像一位老師,它讓我明白——要影響更多中國年輕人,帶他們體驗自然。
其實成為探險家不一定需要遠赴南極,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裡,公園、溼地甚至小區綠化帶,處處都有與自然對話的機會。這些身邊的自然體驗積累多了,就會自然而然地培養出對生命的熱愛,這種熱愛甚至能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
趙亞輝
探尋洞穴深處的生命密碼
Photographs by Zhao Yahui
左滑解鎖更多影像
🌍
在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的幽深洞穴中,趙亞輝帶領團隊追尋著一群特殊的"小精靈"——洞穴魚。這些適應了永恆黑暗的小生命,演化了百萬年,有的眼睛退化消失,有的通體透明如水晶。趙亞輝說:"每九種中國淡水魚中就有一種具有洞穴生活習性。"
隨著石灰岩開採和地下水位變化,這些洞穴魚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正面臨威脅。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對洞穴魚類有文字記錄的國家,我們也有著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洞穴魚類物種,保護好中國的洞穴魚類多樣性至關重要。
趙亞輝團隊的工作不僅是在實踐科學發現,更是與時間賽跑——他們採集的每份標本、記錄的每個資料,都可能成為拯救物種的關鍵。他用二十餘年的洞穴探險證明:真正的生態保護不僅要關注"明星物種",更要守護這些"看不見的生命"。
守護地球不是遙遠理想,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日常
從關注一隻遷徙的候鳥到減少一個塑膠袋的使用
你的每一個選擇都在為地球投票
一起跟隨國家地理探險家的步伐,#守護地球萌友圈
用熱愛與行動,為地球寫下更多溫暖的故事!
往期推薦

合作、轉載請聯絡

國家地理秉承國家地理學會的核心價值——環保、教育和探險,致力於向世界講述和還原最真實的故事。國家地理合股企業(National  Geographic Partners  LLC,簡稱NGP)是國家地理學會和華特迪士尼公司的合資企業,以探險和探知世界為核心發展理念,透過卓越的媒體組合,在全球傳播優質的科普內容。
更多資訊請訪問natgeotv.com 或 nationalgeographic.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國家地理
點選檢視更多官方賬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