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噁心/厭惡情緒?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 KrakenImages/Shutterstock
和很多人熱衷於觀看各種擠痘影片所帶來的那種“既噁心又舒適”的感覺不同,純粹生理意義上的噁心/反胃/厭惡的情緒,幾乎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而閾值又因人而異,有的人對於嘔吐物、糞便似乎沒什麼強烈的不適感,有些人則想都不能想。有意思的是,精神變態者(psychopath)的杏仁核和島葉以及其他處理情緒的區域,通常都比正常人小。他們也比大多數人更不介意惡臭、糞便和體液。
不過,單就靈長類動物性別上來看,雌性真的比雄性更容易產生噁心和不適感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這是情景喜劇的典型橋段:淘氣的孩子幹了件噁心的事,比如帶回家一隻滿身跳蚤的小狗,或者鞋底帶著泥踩進家裡。爸爸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但手忙腳亂的媽媽卻啟動了徹底清潔模式。背景笑聲隨之響起。 
事實證明,這種刻板印象背後還有科學依據: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靈長類動物中,研究人員發現,成年雌性對“噁心”的敏感程度高於雄性。 
例如,倭狐猴(Gray mouse lemur)和日本獼猴(Japanese macaque)的雌性個體比雄性更傾向於對受汙染的食物嗤之以鼻[1][2],而西部低地大猩猩(Western lowland gorilla)和東非狒狒(Olive baboon)的雌性個體更可能避免接觸皮膚感染的同類[3][4]。 
為何如此挑剔?科學家認為,這可以降低雌性感染疾病的風險,不論是寄生蟲感染,還是性傳播疾病。 
法國圖盧茲高等研究院(IAST)認知生態學家塞西爾·薩拉比安(Cécile Sarabian)更進一步指出,雌性對噁心的敏感性——例如對食物更挑剔、儘量減少感染風險——的累積效果,可能是雌性靈長類壽命長於雄性的原因之一。
在她看來,“噁心”具有一種保護性的力量
© Reaction GIFs
01
挑剔的雌性患病率更低 
2010年代,薩拉比安在京都大學攻讀研究生時,曾在日本兒島(Kojima)觀察日本獼猴的覓食行為。
她很快發現,雄性和雌性獼猴的覓食方式有很大不同:例如,一隻雌性獼猴通常會在吃掉從落葉堆裡撿到的橡子之前先擦一擦。相比之下,雄性則“更少採取預防措施,甚至很少檢查食物”,他們更有可能幾乎不看一眼就狼吞虎嚥地吃下食物。
© Flickr
薩拉比安隨後發現,兒島上的雌性獼猴並不僅僅是挑剔——她們感染糞便傳播的腸道寄生蟲(如土源性線蟲)的機率比雄性低。科學家對這種廣泛存在的感染如何影響獼猴健康知之甚少,但有證據表明,經過治療的雌性體重更高,繁殖成功率也更高。
02
噁心的作用也有侷限性 
當時,一個想法讓人印象深刻:噁心可以在靈長類動物中帶來某種衛生行為。 
近年來,更多的例子浮現了出來。比如,坦尚尼亞的雌性東非狒狒會拒絕與感染梅毒螺旋體(導致人類梅毒的傳染性細菌)的雄性交配。梅毒螺旋體會在狒狒的臀部周圍形成“非常糟糕且令人作嘔”的病變,薩拉比安說。 
© Silverback Gorilla Tours
在剛果共和國的西部低地大猩猩中,雌性採取了更為激烈的措施。當雄性出現面部蒼白斑點(梅毒螺旋體感染的另一個跡象)時,一些雌性會離開族群,尋找更健康的族群加入。 
除了觀察野外行為,研究人員還透過現場實驗測試“普遍噁心誘發劑”(通常是糞便)來觀察噁心反應的邊界。畢竟,避免感染風險也是有代價的:因嫌棄被汙染的食物可能意味著錯過了一頓飯。
在一項實驗中,薩拉比安將不同的食物放在糞便堆上提供給兒島的獼猴。雖然只有三分之一的獼猴覺得放在糞堆上的一粒小麥看起來可口,但換成半顆花生(其熱量是小麥的16倍)時,所有獼猴都毫不猶豫地吃掉了,包括雌性獼猴。 
“這時,沒有任何個體會拒絕。它的營養價值太高了,”薩拉比安說道。
03
現代化滋生的厭惡感
研究人類的“噁心感”需要更微妙的方法——即使在實驗中,用糞便汙染的食物招待人類也是不被接受的。
因此,研究人員會給志願者展示可能令人作嘔的場景圖片,或者讓他們想象一些情景,比如“赤腳踩到糞便,食物中發現蟲子,生吃雞肉,或在廚房看到老鼠”。然後,他們需要根據情景的噁心程度在數值上打分。科羅拉多大學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分校人類生物學家塔拉·塞彭·羅賓斯(Tara Cepon Robins)解釋道。 
至少在西方社會,女性在這些厭惡感測量中的得分高於男性。那麼,厭惡感是否也能保護人類健康呢? 
羅賓斯和她的團隊發現[5]在厄瓜多土著群體舒亞爾人(Shuar)中,那些對羅賓斯描述的情景感到不那麼噁心的人,更有可能感染細菌和病毒。雖然這項對75人的研究沒有發現性別差異,但羅賓斯懷疑,這可能是因為參與者年齡範圍廣泛。隨著越來越多的舒亞爾人採用更“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例如用水泥地取代泥土地,改善烹飪衛生條件,獲取乾淨水源),他們對病原體的意識也有所增強。 
“基本上,你對環境的控制越多,你就越容易感到噁心和厭惡,”羅賓斯說道。
© Grist
總體而言,厭惡反應似乎充當了靈長類動物免疫系統的先鋒。“這就是厭惡的本質——我們天生就會對過去傷害過人類的事物感到噁心,”羅賓斯解釋道。
04
保護後代
薩拉比安表示,雌性對潛在感染源的謹慎行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們雌性是負責生育和照顧後代的那一方”。 
不僅是分娩和撫育過程更容易導致母體感染,後果也更嚴重,因為雌性可能將疾病傳染給後代。一些研究人員推測,當我們最容易感染時,厭惡感會進一步增強——例如,在妊娠初期,免疫系統被抑制以避免對正在發育的胚胎的“友軍誤傷”。
© Giphy
一項關於女性妊娠早期對厭惡敏感性的最新研究發現[6]那些對過期牛奶、蟑螂等事物感到更噁心的準媽媽,其血液中迴圈的免疫反應證據更少。
無論我們如何理性化這些令人作嘔的現象,都無法真正逃避它——在經歷了十多年接觸糞便、體液及其他噁心刺激後,薩拉比安表示,她反而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感到不適。 
“我對環境中可能讓我面臨風險的意識更強了,”她說,“厭惡感不是一種能夠輕易擺脫的情緒。”
文:Elizabeth Anne Brown|譯:gross|校對:tim|原文: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article/women-disgust-men-longevity|本文基於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gross在利維坦釋出|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參考文獻:
[1] 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full/10.1098/rspb.2019.0863 
[2] 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full/10.1098/rsbl.2015.0757 
[3] 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ecy.2786
[4] 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adv.aaw9724
[5] 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018552118
[6]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90513822000058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