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驍至今還能回憶起十幾年前,第一代小米手機發布的時候,他坐在電腦前預約搶購的緊張模樣。
趁著新一輪國補開啟,他想買一部久違的小米給自己當新年禮物。只是要不要買最新的小米15系列,王驍還沒有下定決心。
小米15的起步價已經到了4499元,補貼完也要4000塊,他半開玩笑地說:“小米,快高攀不起咯。”
也是在最近,科技產業分析機構Canalys釋出了2024年中國大陸智慧手機全年出貨量資料,前五名裡不見“小米”。
圖/Canalys
雷軍的“Are you OK”即將發表10週年——這句話源自雷軍多年前的某次海外發佈會——而年度出貨量掉出前五的小米手機,也不禁讓人想問上一句:Are you OK?
小米手機,“掉隊”了嗎?
掉出榜單前五是事實,可要說小米手機賣得不好,也不對。
不久前,同樣是Canalys的資料,雷軍與盧偉冰(小米集團總裁)都在微博轉發了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資料圖,小米的市場份額是13%,位居全球第三位。

圖/微博截圖
同一個季度,在海外風生水起的小米,在國內也實現了頭部廠商中最高增長率,達到了29%,市場份額排在蘋果、vivo和華為之後的第四位。
此前還有媒體引用BCI資料稱,若從新機啟用量來看,小米除了2024年第一季度排在國內第六之外,此後的三個季度一直穩居第二位。
那麼,為什麼去年還坐著年度出貨量第五名寶座的小米,一下子失去了姓名?
對此,Canalys研究分析師鍾曉磊解釋道,華為在2023年第四季度重回中國市場出貨量前五,2024年也持續有旗艦機上市,手機市場的競爭局勢愈演愈烈。
“其實就是廠商的競爭格局從‘前五’變成‘前六’,全年增長明顯、只比第五名榮耀出貨量低了一點的小米,不得不消失在榜單上(該榜單隻列出前五名,往後都用‘其他’表示)。”
他補充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由於華為與小米使用者群體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比起其他廠商小米反而受到華為的衝擊相對更小。
這就不得不提到所謂的“米粉”。
雖然王驍並不認為自己是米粉,但這麼多年他除了小米和iPhone,幾乎沒有考慮過其他品牌的手機。
2011年,剛工作沒多久的王驍,在看過令人驚豔的MIUI系統後,面對小米第一款智慧手機很難不心動。
雷軍曾說,小米夢想的原點是“做全球最好的手機,只賣一半的價錢,讓每個人都能買得起”。這臺配置在當時相當可觀的手機,以1999元的價格擊穿了當時旗艦智慧機的底價。
2011年10月底才正式上市的小米手機,僅在那一年就為小米帶來超過5億元的收入。
昂貴且由蘋果、三星、HTC等海外品牌把持著的市場突然跑出來一個小米,很多人和王驍一樣盯著小米手機的引數和價格,格外興奮,而這也成為小米“高配低價”形象的起點。
以至於自2020年釋出小米10系列,開始探索高階化的小米,不時還會被網友“蛐蛐”說“忘了初心”,價格越來越貴。
掉出前五的小米沒有“掉隊”,但小米越來越貴倒是事實。
2023年8月,雷軍曾在年度演講中強調:“高階是小米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
小米最新的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是其史上最亮眼的一次業績。營收、利潤之外,這個季度小米手機平均售價從2023年同期的997元增長10.6%,到了每部1102.1元。
小米走高階化的五年多時間裡,並不順利,就連內部在小米11受挫、小米12銷售不及預期的時候,也曾懷疑過小米能否扭轉自己塑造的品牌形象,如今總算是看到了一些成績。
財報還引用第三方資料稱,小米3000元以上的“高階”智慧手機出貨量佔其總體出貨量的比例已經達到了20.1%,同比提高7.9%。
也就是說,即使還是有低價位段的紅米撐著底部,3000塊以上的小米手機確實是越來越多了。難怪有網友調侃說,現在只有紅米才是真小米。
但在捲到飛起的中國手機市場,就像雷軍說的,高階化這條必由之路不得不走。
手機沒啥可卷的了,小米也一樣
偌大的手機市場,殺起來格外紅眼。
眾多國產手機廠商們,卷新機、卷價格是常規操作,然後是卷摺疊屏、卷影像、卷自研系統,現在就看最火的AI大模型能捲到什麼程度。
捲來捲去,大家不得不一起向上看,在存量裡找增量,比如去搶更多蘋果的陣地。小米也不例外。
鍾曉磊結合具體的市場情況指出,2024年小米在高階市場有較好的成長,主要在於小米選擇了一個相對精準的定位,較早在高階市場做小屏旗艦數字系列,小米14系列市場反響頗佳。
再加上摺疊屏產品在形態上的突破對於小米目標使用者也有一定吸引力,2024年釋出的摺疊屏旗艦小米MIX Fold 4和小摺疊手機小米MIX Flip也較此前產品有較大的改善。
更何況,這一年的小米還多了一個變數,那就是小米汽車。
“小米汽車的破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再塑品牌形象的作用,也在客觀上推動了小米手機的高階化程序。”同樣是從第一代小米手機就開始關注小米的股權投資人吳曉表示。
不過,產業評論人張書樂指出,小米手機所謂的“高階”,就總體產品來看,更多像是在做中端機裡的高階平替。
在他看來,比起不僅拿出“非凡大師”,還搞出三摺疊,不管是品牌還是手機形態上都把高階化架勢擺出來的華為,小米依然很難給使用者帶來明顯的高階感受,至少與其他友商相比,區別不大。
畢竟,硬體早就卷不動了。至於軟體,小米暫時也沒能看到更多的優勢。
曾經MIUI在系統介面和本土化上創造的領先地位,早已經不復存在,同行們都沒閒著。如今是安卓、鴻蒙、iOS作業系統三足鼎立的天下,小米的澎湃OS 2.0還在陸續推送更新中。
除了常規的價格戰、渠道戰,包括小米在內的手機廠商們唯一還有機會尋找突破的自然還是AI。
但就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這仍舊是一個長期努力的方向,手機上的AI更多還是一個高階版智慧語音助手。
鍾曉磊分析認為,至少還需要三年時間,我們才有可能看到有實用意義的AI應用出現在手機上,逐步取消現有的應用入口,甚至改變使用者使用手機的習慣。
只有到那時候,優先掌握更多使用者行為資料並形成了良好的AI應用場景的廠商,才會藉助海量資料形成品牌護城河。
而鍾曉磊也提醒道,小米擁有的最大優勢正是其基於米家平臺的巨大使用者基數,不管是接入的生態企業還是裝置數量,都是目前其他安卓廠商難以趕超的規模。
小米官方資料顯示,小米SU7有超過56%的使用者是蘋果使用者,而澎湃OS 2.0高度相容蘋果生態。也就是說,不管是在系統相容方面,還是與手機息息相關的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業務上,小米都一直走在使用者群體擴容的路上。
由此看來,小米手機的高階化之路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小米手機的機會,或許也更在手機之外。
張書樂表示,從當前的競爭格局來看,頭部廠商更多維持著一種戰略上的均勢。從年度出貨量資料來看,這種均勢也愈發明顯。2024年頭部廠商的市場份額咬得比上一年更緊,前六名幾乎形成了等分之勢。
2025年,一個影響整體市場的變數又出現了,那就是新一輪國補。在消費者換機頻率降低、換機意願不強的時候,實打實的補貼成了最大的影響因素。
不過,這一次的國補針對的是6000元以下機型,且最高補貼500元。
鍾曉磊表示,這樣的規則刺激的更多是3000—6000元的中端機型,特別是3000—4000元價位段。雖然小米在其間有較多佈局,但這個價位段消費者的換機意願相比使用更貴或更便宜機型的人,本就是比較低的,能夠給小米帶來的整體增長有限。

小米之家作為小米的線下渠道,同樣能夠吃到國補紅利。圖/梁婷婷
“但國補有可能帶動包括小米在內的更多廠商將更多旗艦機型拉到6000元以下,讓大家繼續捲起來,跟蘋果搶市場。”張書樂說道。
雖然雷軍已經忙著管年輕人的第一臺車了,不再特別的小米手機也已經很難成為年輕人的第一部手機了,但國產智慧手機曾因小米而泛起活力的這潭池水,仍將繼續捲動下去。
作者:梁婷婷
編輯:田納西
值班編輯:賈詩卉
有意思報告影片
推薦閱讀
3000元的年貨,賣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