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範兒關注「明日產品」,硬哲學欄目試圖剝離技術和引數的外衣,探求產品設計中人性的本源。
作為開頭炮,15 Ultra 並不是小米最終的驚喜,在週日的直播中,雷軍拿出了一部工程機,上面搭載了小米最新的預研影像技術——小米模組化光學系統。

愛範兒也在 MWC2025 現場第一時間體驗到了這款新品,先說結論:
小米模組化光學系統的成熟度很高,影像表現也足夠驚豔,但這絕不是手機影像的升維之作,而是小米品牌的升維之作。
小米模組化光學系統上手體驗
這個名為小米模組化光學系統的東西,其實是一顆外掛攝像頭,攝像頭內集成了一組等效全畫幅 35mm 焦段,光圈 F1.4 的光學鏡組,以及一顆 M43 規格的感測器。
這種感測器常見於奧林巴斯等無反相機上,尺寸是現在影像旗艦主流一英寸 CMOS 的兩倍,隨著 CMOS 的增大,小米外掛鏡頭的動態範圍達到了 16 檔,且高感、景深和解析力也隨之迎來提升。
整個系統可以輸出高達一億畫素的照片,同時最近對焦距離為 30cm,這意味著它可以透過裁切等方式獲得一些微距能力。

小米模組化光學系統透過類似於 MagSafe 的磁吸方式與定製版的小米 15 連線,手機背面有兩個觸點凹槽,用來為模組鏡頭連線和供電。

在這兩個凹槽之間還有一個近乎透明的圓形介面,這是小米為這套模組化光學系統設計的「小米 LaserLink 無線光通訊介面」,可以實現無損的 RAW 格式圖片資訊傳輸。
整個系統聽起來複雜,但使用起來很簡單——你只需要將模組化光學系統對準手機背面的磁吸環,吸附完成後,然後就可以透過手機的原生相機 app 呼叫整個光學系統進行成像,這意味著你只需要像往常用手機拍照一樣操作,就可以直接得到一張集成了手機強大算力與相機光學素質的照片。

不過,外掛相機模組這條路,其實十幾年前就有了,並不算新鮮的概念,但是那些早期探索者幾乎無一倖免,在極短的時間內折戟沉沙,迅速被時代的浪潮吞沒,消失在移動影像的發展史中。
十年前的手機外掛鏡頭,為什麼失敗了?
彼時,智慧手機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晶片每年大跨步提升,螢幕技術、揚聲器與手機形態各有千秋,大家還沒有完全將目光全都放在影像上,當時,主流旗艦手機的影像感測器尺寸還集中在 1/2.3-1/3 英寸之間。

iPhone 6 Plus 的攝像頭 CMOS 為 1/3 英寸
而索尼,在自家影像部門的撐腰下,率先將目光放在了移動影像上。
2013 年,索尼推出了兩個配合手機的外掛影像系統,分別名為 QX-10 和 QX-100,前者搭載 1820 萬畫素的 1/2.3 英寸感測器,後者則採用 2020 萬畫素的一英寸感測器,透過支架安裝在手機背面,再透過 NFC 與 Wi-Fi 與智慧手機連線並控制拍攝。
QX-10 與 QX-100 兩顆外掛鏡頭均為電動變焦,可以在 25mm-250mm 與 28mm-100mm 間進行無損的光學變焦。

一年後,索尼再次推出 QX-1 與 QX-30,分別搭載 2010 萬畫素的 APS-C 感測器與 2040 萬畫素的 1/2.3 英寸感測器,前者支援更換索尼 E 卡口鏡頭,甚至可以擴充套件至 A 卡口,與專業相機共享鏡頭生態,而後者從去年的最多十倍光學變焦提升到了 24mm-720mm 的 30 倍超長變焦,同時還支援 1080P 60 幀規格的影片。

左:QX-30 / 右:QX-1
兩年時間,四款 QX 外掛鏡頭,索尼將手機影像的生態拓展進行了多元化的嘗試,最終將外掛光學系統歸總為兩條路線:高畫質更專業的 QX-1 、長變焦更入門的 QX-30。
不過遺憾的是,當時的技術受限還比較大,索尼 QX 系列的外掛鏡頭只支援 2.4GHz 的 Wi-Fi 連線,傳輸速率較低,導致預覽照片時存在明顯的載入延遲,更麻煩的是,控制與拍攝介面的操作延遲,讓整個使用體驗變得不夠流暢,基本不能即時操作。
幾乎是與此同時,在隔海相望的中國,OPPO 也推出了一個外掛式的鏡頭狀相機,名為 OPPO O-Lens 1。
OPPO O-Lens 1 採用 1/2.3 英寸 CMOS,支援 5mm—50mm 的 10 倍電動變焦,以 6 張/秒的速度拍攝 1635 萬畫素的照片,整個外掛系統採用 NFC 以及 WI-FI 與手機連線,還支援三腳架、儲存卡等擴充套件配件。
從定位上來說,OPPO O-Lens 1 外掛相機的定位更接近索尼 QX-30,雖然感測器面積較小,但大範圍的光學變焦才是主要賣點,補齊了當時智慧手機還遠沒有能力觸及的焦段。

緊跟著的 2016 年,摩托羅拉也推出過適配於 Z 系列的哈蘇相機模組,內建 1600 萬畫素的感測器,透過手機背部的觸點與手機連線,還有 Google 對於模組化手機的試探,也動用了類似外掛相機的思路,但受限於感測器尺寸,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體驗一言難盡,價格也不便宜,甚至還有畫質上的硬傷,都是橫亙在這些手機外掛鏡頭面前的難題。

也許這才是年輕人的第一臺哈蘇:Hasselblad True Zoom Moto Mod
但時代與技術的更迭,並沒有給外掛鏡頭解決難題的時間。
2016 年,華為 P20 Pro 推出了 1/1.7 英寸大底感測器,Google Pixel 憑藉計算攝影單攝吊打多攝,徹底擠壓了這類外掛配件的生存空間,最終使其成為技術過渡期的探索性產物。
與索尼和 OPPO 外掛鏡頭的橫空出世不同,小米的模組化光學系統,顯然是有備而來。
雖然並沒有推出過類似方案的外掛鏡頭,但小蟻相機的嘗試為小米打下了一些影像基礎,再往後,小米 12S Ultra 概念版支援外接徠卡鏡頭,透過破壞手機本身鏡頭焦段分配,再透過外接形成升級的方案,是小米對手機外掛鏡頭做出的進一步嘗試。

今天,我們終於看到了小米外掛鏡頭的完全形態,這種形態更傾向於索尼兩條路徑的中間態——沒有給可更換鏡頭的卡口,但給了一顆在焦段、光圈與體積之間保持平衡的定焦,同時分配了一塊比主流影像旗艦大兩倍的感測器。
被最佳化的不只是路徑方案,曾經攔在索尼與 OPPO 面前的訊號傳輸問題,也被小米透過磁吸環上那個光訊號感測器解決了。
小米模組化光學系統的光訊號頻寬非常強,能在保持穩定連線的情況下達到 10GB/s,對比之下,目前主流的藍牙 5.0-5.4 的理論最高速率仍為 2 Mbps,而用於裝置間點對點通訊的 Wi-Fi Direct 通常在 1 Gbps-3 Gbps 之間,與之對應的,光訊號的延遲也遠低於藍牙或是 Wi-Fi。

根據我們的上手體驗和已披露的資訊,小米模組化光學系統使用的光通訊方案,已經基本解決了曾經索尼與 OPPO 的困境,且有著與小米手機系統級的高整合度加持,終於讓外掛鏡頭這個東西,從理念變成了實際可用的產品。
這不是手機影像的升維,而是小米品牌的升維
痛點被解決,體驗變完善,又逃脫開手機設計的限制,甚至讓這個十年前「被做死」的概念重新煥發生機。
無獨有偶,也是在同一天,我們看到了真我推出的另一套外掛鏡頭組合,雖然跟小米的方案原理不盡相同,但可見外掛鏡頭這件事又被手機廠商們帶回到了舞臺中央。
但它真的有機會成為手機影像的下一步,甚至顛覆相機嗎?
我不認為這就是手機影像的未來,甚至並不是那麼看好外掛鏡頭的解決方案。
從產品角度來看,它確實比同類競品表現更好,但對於消費者而言,這可能是一個被生造出來的需求。
我們將視角拉到一個更大的維度——民用市場的影像系統。
膠片相機從上世紀下半葉開始走進普通人家的家庭,又在千禧交替時達到頂峰並快速衰落,而數碼相機也並沒有統治太長時間,在 2010 年往後開始被智慧手機擠壓市場。

資料來自 @PetaPixel
時至今日,排除飛思為首的昂貴專業中畫幅,我們可以按照 CMOS 尺寸,將民用影像市場大致分為幾個級別:全畫幅、APS-C 畫幅、M43 畫幅、一英寸及以下。
全畫幅來源於膠片時代的 135 膠片尺寸,是演變最早、最成熟的尺寸,也是大多數從業者與愛好者的最終答案,諸如索尼 Alpha 1、尼康 Z9 等全能型全畫幅相機的價格已經來到了三到五萬的區間;APS-C 畫幅是一些退燒友或是入門愛好者的舒適區,這些機型的競爭力往往在於有一定畫質的同時,色彩或機身設計獨樹一幟,價格在五千至一萬餘元級別。
而 M43 畫幅則以強悍的防抖和便攜的機身著稱,相比全畫幅與 APS-C,這個感測器尺寸的使用者相對小眾,但目的性極其明確——要麼是以影片拍攝為主,要麼非常看重便攜與防抖。
最後,才是以手機為主的一英寸及以下的感測器尺寸。

圖片來自 @Capture the Atlas Academy
經過近二十年的市場競爭,民用影像市場已經形成了清晰的階層劃分,每個倖存下來的品類,都牢牢佔據了自己的生態位,並非一個不太成熟的新形態產品就能輕易撼動的。
而小米,以手機的形態,透過外掛鏡頭,企圖「以下犯上」,首當其衝要面對的,就是以極致防抖和便攜以及影片著稱的 M43 畫幅。
但從小米這顆外掛鏡頭的引數來看,它的機身內部並未搭載內建防抖元件,加上剛推出的 ACES Log 還未在影片創作者圈層得到廣泛驗證,對於 M43 畫幅的核心使用者群體——影片創作者和看重手持防抖的使用者來說,這顆外掛鏡頭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真正可能被打動的,或許是那些追求便攜性的使用者,但如果他們本身不是小米手機使用者,那麼淘汰現有 M43 裝置後,還需要額外購入小米手機才能使用外掛鏡頭,這無疑增加了成本和使用門檻。
而再往上,就是 APS-C 畫幅的強勢選手——從便攜、畫質和色彩上全方位降維打擊的理光 GR 系列,對於真正有便攜攝影需求的專業使用者來說,專業選手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這幾道坎,還真的沒那麼好跨過去。

這個大小的 APS-C,的確是道門檻
所以,與其把外掛鏡頭視作對相機市場的衝擊,我認為它更大的意義,在於小米對自身高階品牌的建設。
過去十年,行業經歷了上半場的效能競爭、形態創新,智慧手機已步入下半場的影像競爭,影像能力成為旗艦機型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以至於大家有了一定的共識——誰的影像表現更出色,誰就更有可能贏得市場的青睞。
小米攜手徠卡深耕移動影像四年,剛剛釋出的小米 15Ultra 則進一步夯實了小米手機影像旗艦的地位——這是一部融合了光學攝影與計算攝影的拍照手機,幾乎為影像妥協了一切,也帶來了足夠驚豔的影像表現,這是足以代表小米高階品牌的產品。

產品之外,更進一步的是加強使用者心智——隨著小米 15 Ultra 的上市,小米影像大賽也如期舉行。經過幾年影像大賽的浸淫,已經有萬千米粉培養了舉起小米手機記錄生活瞬間的習慣,這個看似簡單的創作動作,實則在使用者與品牌之間編織著情感紐帶——他們在分享光影故事的過程中,不僅找到了同好者的共鳴,更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對小米影像實力的信任。
這種由使用者自發構建的內容生態,又恰是品牌忠誠度最鮮活的培養皿。
而現在,小米模組化光學系統,則代表了小米高階品牌要前往的未來。對於米粉而言,雷軍有句話深入人心:
要做米粉心目中最酷的公司。
無論是之前的小米 MIX 品牌還是最近的小米汽車,都為這個願景貢獻了足量的價值。小米模組化光學系統也是如此,對攝影愛好者而言,這是突破手機物理邊界的創作利器;對品牌建設而言,則是尤其重要的戰略支點——既滿足專業使用者對極致畫質的追求,又在大眾市場持續強化「專業影像」的認知標籤。

當品牌認知度透過跨界合作建立,品牌聯想借文化符號固化,感知質量由使用者共創驗證,品牌忠誠度在生態體驗中沉澱,小米的高階品牌版圖,已然構築起多維立體的護城河,這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立得穩、站得住。
文 | 周奕旨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