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我,看更多有故事的人物文章

外賣箱裡的詩與遠方,
平凡生活裡的英雄主義。
“生活給了我多少風雪,我就能遇到多少個春天。”
還記得,那個登上2025年春晚舞臺的外賣員嗎?

▲
王計兵亮相2025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他的詩,寫在等餐的紙片上、記在手機的備忘錄裡、也刻在鏽跡斑斑的外賣箱上。
送外賣的15萬公里路差不多繞了地球4圈,一路見聞都成了最原始的素材。

▲ 王計兵送外賣
撈沙、擺攤、拾荒……他的生活,曾像極了父親燒掉20萬字小說時的灰燼。
但他說:“詩,是我命裡的一顆糖。”
他叫王計兵,55歲,江蘇崑山的一名普通外賣騎手,也是寫下6000多首詩的“外賣詩人”。

▲ 外賣詩人王計兵
01
一把大火,沒能燒光他的寫作夢
1988年冬夜,19歲的王計兵蜷縮在瀋陽工地漏風的工棚裡,手指因長時間的勞作皸裂出血。
夜色漸晚,他就著昏黃的燈光在煙盒背面寫下一行行文字。
這個來自江蘇徐州邳州官湖鎮大王莊村的年輕人,因湊不齊18元學費而被迫初中輟學。

白天,他是背井離鄉、滿手凍瘡的木工;夜晚,他是伏案提筆、偷偷寫作的“瘋子”。
1970年,王計兵出生在江蘇邳州一個叫王莊的村子裡。這個位於蘇北的村莊,土地貧瘠,村民們世代以務農為生。

▲ 王計兵老家
王計兵的父親是村裡的會計,母親是典型的農村婦女,家裡六個孩子中,他排行老四。
那時,王計兵的家庭雖不富裕,但也能支撐起一家的溫飽,供養幾個孩子唸書。
在國學課的耳濡目染中,文學的種子悄然生根。小學四年級時,他在語文課本上第一次讀到“床前明月光”,詩詞的魅力讓他著迷。

▲ 王計兵家裡的小賣部
放學後,他常常一個人跑到村後的河堤上,對著麥田背誦他能記住的所有詩句。初中時,一位下鄉知青老師發現了他的文學天賦,借給他一本《普希金詩選》。
“那本書被翻得破破爛爛的,但我如獲至寶。”王計兵開始模仿著寫詩,把詩句寫在作業本的背面,藏在床板下面。

▲ 王計兵接受訪談
但生活的變故來得如此突兀,一次生產隊運輸,父親在幫忙的時候被側翻的煤車砸中喪失勞動力,全家靠母親磨豆腐艱難生存。
也就是這時,王計兵被生活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文學世界裡拉扯出來,真正接觸到了被痛苦發酵的生活的詩歌。

1985年冬天,父親在整理床鋪時發現了這些“不務正業”的詩稿,一氣之下燒燬了他20萬字的小說手稿,並逼他承諾不再寫作。
那個年代,農村孩子讀書就是為了跳出農門,寫詩在父輩眼裡簡直是離經叛道,在鄉親們眼中,這個不務正業、整天寫寫畫畫的年輕人無疑是個神經病。
父親當著他的面,把那些紙片一張張扔進了灶膛。
火光中,15歲的王計兵第一次體會到心碎的滋味。

▲ 王計兵接受訪談
“今夜的月亮,是一枚沾著淚水,在歲月裡磨亮的兇器,站著傷心,躺下傷神。半枚又過於像墳,有心砸碎了它,又擔心我的雙親,無處容身。”
多年後,王計兵在詩中這樣描述那段被腰斬的文學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存的艱難磨滅了他幼年時期萌芽的文學夢,卻也從另一個角度給了他更廣闊而真實的創作土壤。

18歲的他跟著同村人踏上了北上的列車,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打工生涯。
他走出了偏安一隅的狹小的村落,見識了這個社會上更為廣大、流動、龐雜的底層社會。

與其他離鄉打工的青年不同,王計兵的行李中總藏著幾本從舊書攤淘來的破舊文學書籍。
在工地昏暗的工棚裡,在新疆打工的荒漠邊,在山東開挖土機的駕駛室內,書籍成了他抵抗粗糙現實的唯一武器。

表面上,他屈服了。實際上,他開始了長達30年的地下寫作。
在工地休息時寫在煙盒背面,在撈沙間隙記在廢紙上,在擺攤空閒時偷偷構思。這些文字無人分享,更無處發表,卻成了他抵抗生活重壓的秘密花園。

第一站是遼寧鞍山的建築工地。
北方的冬天來得早,十月底就飄起了雪花。
王計兵和十幾個工友擠在漏風的工棚裡,每天天不亮就要起來拌水泥、搬磚頭。手指凍得裂開,血滲出來,在磚頭上留下一個個暗紅的印子。

那時的他仍保持著每天寫的習慣,藏在枕頭套裡的日記本,成了彼時唯一的精神寄託。
1992年,他輾轉來到吉林通化的一家木材廠。那裡有座小圖書館,管理員是個退休教師,看這個年輕人愛讀書,就破例讓他借書。
在那裡,王計兵第一次讀到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原來詩歌不止關乎風花雪月,也可以如泣如訴的謳歌與嗟嘆。
他開始嘗試用更樸實的語言記錄打工生活,寫裝卸工的背影,寫食堂裡永遠不夠熱的饅頭,寫工友們想家的夜晚。

1995年,25歲的王計兵南下廣州,在服裝廠當搬運工。
珠江邊的霓虹燈讓他眩暈,而更讓他震撼的是城中村裡打工者的生存狀態。
他開始有意識地觀察這些和自己一樣的異鄉人,遷徙者的喜怒哀樂逐漸成為他詩歌的主角。
2009年,已經40歲的王計兵偶然接觸到了網路詩歌論壇,這扇偶然開啟的門讓他重新找到了表達的可能。他開始在中國詩歌網等平臺學習、投稿,但生活依然艱難。

▲ 王計兵和妻子
2018年,因家庭經營的雜貨店生意慘淡,他不得不註冊成為外賣騎手,開始了每天十多個小時的風雨奔波。
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份看似與文學毫無關聯的工作,將成為他詩歌創作的轉折點。
02
外賣箱裡的詩和遠方
2019年的某個雨夜,王計兵在送完最後一單外賣後,渾身溼透地站在崑山某小區的樓道里。
顧客因送餐遲到五分鐘而拒接電話,他不得不將外賣放在門口,默默承擔了這單的損失。

▲ 暴雨天送外賣
回家的路上,電動車的電量警示燈不斷閃爍,像極了此刻他疲憊不堪的心情。就在這時,一組詩句突然闖入腦海:
“從空氣裡趕出風,從風裡趕出刀子,從骨頭裡趕出火,從火裡趕出水。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這首後來被命名為《趕時間的人》的短詩,成為了改變王計兵命運的鑰匙。
但在當時,他只是習慣性地用手機語音記錄下來,像過去4年裡記錄的另外4000多首詩歌一樣,沒有特別期待。

▲ 王計兵寫在廢紙盒上的詩
為了適應外賣工作的快節奏,他早已將創作方式從紙筆改為語音備忘錄。
等紅燈時、等顧客取餐時、甚至騎車途中,只要靈感閃現,他就立刻給自己發語音留言,晚上回家再整理成詩。
“生活是鈍的,需要我們不停地打磨,打磨出光澤、銳角和刃口,來保證我們的七情六慾,來供養我們的喜怒哀樂。”
王計兵這樣理解詩歌與生活的關係。

▲ 王計兵在整理詩歌
在外賣員的日常中,他發現了無盡的詩意:
被困在演算法裡的沉重與痛苦,被他寫成一首《請原諒》:“請原諒,這些呼嘯的風,原諒我們的穿街過巷,見縫插針。請原諒,這些走失的秒針,原諒我們爭分奪秒就像原諒浩浩蕩蕩的螞蟻”。
2022年2月,詩人陳朝華偶然讀到《趕時間的人》,將其分享到微博後,這首詩迅速獲得2000多萬閱讀量和10多萬次轉發。
“沒有浮躁,每個字都來自紮紮實實的生活。”
“真正的勞動者詩歌,真情實感無需過多的言語修飾。”
網友的評論如潮水般湧來。
幾乎一夜之間,“外賣詩人王計兵”成為全網熱議的話題。

爆紅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
2023年,他的首部詩集《趕時間的人》出版,隨後是《我笨拙地愛著這個世界》,兩本書銷量驚人,後者甚至在短影片平臺創下單日銷售2000冊的紀錄。
他獲得了江蘇省第八屆紫金山文學獎詩歌獎,受邀參加央視節目,甚至遠赴美國參加中美民間對話活動。

▲ 王計兵去海南領獎
2023年10月,54歲的王計兵如願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從外賣小哥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作家。
但最令人驚訝的是,走紅之後,王計兵依然堅持送外賣。
“2023年2月到12月這11個月間,我送外賣的工作量,只相當於平時一個月的工作量。”
他在採訪中說,“但得空我仍會繼續送外賣。”

▲ 王計兵送外賣
對他而言,這份工作不僅是生計,更是一種與真實世界的連結,是詩歌靈感的源泉。
詩歌源於生活,離開了真實生活的詩,就像一灘死水,只是辭藻堆砌與無病呻吟。

他不想被突如其來的成名與追捧磨鈍了寫詩的靈性。
騎在電瓶車上,聽著耳邊呼嘯而過的風,在這個被演算法和評分系統嚴格控制的行業裡,送外賣彷彿是一種低空飛行的自由:
身體的奔波與心靈的沉思同時發生,這或許近似詩歌賦予王計兵的奇妙感受。
03
低空飛行
平凡生活裡的英雄主義
2024年初,王計兵的第三本詩集《低處飛行》出版,書名源自他為浙江小哥節創作的同名主題詩。
與之前兩本詩集不同,這本書不再侷限於個人經驗的表達,而是將鏡頭對準了整個外賣員群體。
為了創作這本詩集,王計兵臥底採訪了140多位外賣小哥,記錄下這個隱形群體的歡笑與淚水。

“折斷八根肋骨的外賣小哥”“單手操作的殘疾騎手”“剛生完孩子就出來送餐的媽媽”……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構成了《低處飛行》的血肉。
王計兵採用了一種獨特的創作方法:穿著工作服、戴著口罩,以外賣員的身份接近同行,避免因詩人標籤造成隔閡。只有當對方卸下防備,他才會小心翼翼地表明來意。

“我一隻臂膀的兄弟,用單手操作著生活,就連我們雙手合十默默的祈禱,也被他簡化,而他舉在胸口的單手,更像是佛的一種慈悲。”

這首《單手佛》寫的就是王計兵在採訪中遇到的一位殘疾外賣員。
在詩中,殘缺被轉化為一種超越性的力量,上位者的凝視消失,勞動者的尊嚴得到崇高的禮讚。
《低處飛行》的創作動機部分源於2022年的網路熱門話題“孔乙己要不要脫下長衫”。
王計兵想透過詩歌探討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外賣小哥的出路在哪裡?他們的春天在哪裡?
“不是所有的翅膀都可以展翅高飛,我們是一群低處的翅膀。”

▲ 王計兵的詩被刊登在義大利雜誌《Internazionale》上
他在詩中這樣定義自己和同行們的狀態。
這種低處飛行的視角,賦予了王計兵詩歌獨特的魅力。
他沒有居高臨下的同情,也沒有自我悲情化的傾向,而是以平視的姿態記錄普通人的堅韌與智慧。
這首被廣為傳誦的詩,道出了王計兵對生活複雜性的理解。

隨著影響力的擴大,王計兵開始思考文學的社會功能。他不再滿足於個人情感的表達,而是希望用詩歌搭建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橋樑。
“我想為這個群體做一點事情,方向性更明確一些。我希望這本書會拉近顧客和外賣小哥之間的距離,會讓兩者之間更加融洽、更加美好。”

▲ 王計兵接到春晚邀請
王計兵從“寫詩的外賣員”變成了“為外賣員寫詩的作家”,他的關注點從自我表達轉向了社會關懷,詩歌成為連線個體與群體、底層與主流的媒介。
截至2025年,王計兵已創作超過6000首詩歌,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天數首的速度增長。
從量變到質變,這些詩作不僅記錄了一個外賣員的日常,更構建了一套獨特的生活哲學:
在物質匱乏中保持精神富足,在生活重壓下尋找詩意棲居。

在一個文學日益邊緣化的時代,為什麼一個外賣員的詩歌能引起如此廣泛的共鳴?
答案或許在於他的作品擊中了當代人的兩大精神需求:
一是對真實性的渴望,二是對平凡價值的肯定。
“生活給了我多少積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

王計兵常說的這句話,或許是對他人生哲學的最佳概括:
真正的詩意不在遠方,而在我們對待日常生活的態度中。

▲ 王計兵一家
如今,56歲的王計兵仍在低處飛行。
他計劃每年出版兩本詩集,嘗試非虛構和小說創作,但不會放棄外賣員的工作。

▲ 王計兵
“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寫作愛好者,如果說有什麼強項,那就是對寫作的熱愛和堅持。”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詩歌,而最好的詩篇往往寫在最普通的生活裡。
王計兵的詩句像一盞盞微弱的燈,照見了這個時代最隱秘的角落。
那些被外賣箱焐熱的夢想,在電動車後座顛簸的鄉愁,以及深夜裡獨自綻放的堅持——他用最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
英雄不必身披金甲,平凡人的堅守本身就是一種壯麗。

在這個崇尚速度的時代,他教會我們放慢腳步,在生活的皺褶裡尋找詩意。
或許正如他筆下的那句:
“光照到哪裡,哪裡就明亮。水流經哪裡,哪裡就潮溼。”
這光,是對抗平庸的勇氣,是直面苦難的溫柔,更是每個普通人內心深處不滅的詩意與尊嚴。

2025故宮博物院建院100週年大禮
《百年大典·中國國寶珍郵典藏大全》
點選圖片,即可選購▼

此套郵集一共分為涉及六大篇章,共24組100枚,組組都是最具代表性、最有故宮特色的珍郵。
有一票難求的故宮博物院和故宮博物院(二);
有萬眾矚目的《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等珍郵;
有《故宮博物院》特種郵票,發行於故宮博物院建院90週年,意義重大;
還有稀缺罕見的《北京故宮角樓》郵票,該郵票單枚在電商平臺的售賣價格已破了百元!

此套郵票均由中國郵政官方發行,並配有收藏證書,權威保證!
整個郵冊重2.75公斤,厚重大氣。並且配備故宮印章版典藏冊《奉旨打卡》,每一枚印章均為手工蓋印,共19枚印章,十分有典藏意義 。

喜歡收藏郵票的朋友們,千萬不可錯過這百年一遇的機會!
點選圖片,即可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