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相信速成嗎?
十年之前你問我這個問題,我會說我信。
但現在,我已經不相信速成了。
原因很簡單:十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從未見過任何一個取得成功並能保持成功的“速成主義者”,倒是見了許許多多走向失敗的“速成主義者”。
雖然古人老早就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雖然我們都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工”。但沒辦法,咱們這些接受了新中國教育的人,大家骨子裡都還是希望自己能做點有意義的事,都還是希望能進步的。可不管你再怎麼想進步,一天註定只有24個小時,一輩子滿打滿算註定也就三萬多天。
因為資源實在太有限了,所以“速成”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學生們希望能透過一個影片搞定高考大綱裡所有的知識點,
打工人希望看完一本書就讓自己的認知獲得升級,
大老闆們希望透過押注某個賽道就能讓自己的股價翻番
……
速成意味著效率,
而效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正義”。
但在這個大家都慢下來的春節假期,
我還是希望我的讀者們可以不那麼講“效率”。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個“厚重感”的人。
說實話,我其實也不太清楚該如何定義“厚重感”。
但好訊息是,我倒是知道什麼叫“不厚重”。
託許多商家的福,“XX感”這樣的表達,最近幾年已經被玩兒壞了——先是“設計感”,再是“高階感”,然後是“鬆弛感”,現在則是“人妻感”、“人夫感”、“少年感”、“偷感”、“寡感”……我也不知道事情怎麼就成了這樣,但對於我這樣每天泡在網路世界裡的自媒體工作者而言,這些詞彙確實是有點太多了些。
學術點來說,這也屬於一種“通脹”——人們總是試圖用一個標籤去定義某個群體的特徵,但到最後卻不得不發明一堆標籤出來。
在我們這些自媒體裡,這種現象尤其嚴重。不信的話,開啟搜尋欄去搜“這屆年輕人”、“這屆中產”等等群體,你會發現年輕人和中產們基本上把世界上所有的事兒都給辦了。

點進去看看,你會發現裡面無非就是放幾個社交網站上的截圖,然後用類似“我有一個朋友”的話術,去代替真正的考察和調研,用幾個人的案例,去代表一群人的生活。
除了這種情況,你可以再去搜一下“革命性”、“史詩”這樣的大詞,然後你會發現“史詩”出現的頻率比你寫工作週報的頻率都要高。

三天一個“革命”,五天一個“史詩”,本質上來說,這就是語言能力不足以解釋現實的表現——當“史詩”變成了周更內容,那也就不是什麼史詩了,宏大的意義反而被消解了。
嘿嘿,寫到這才發現把自己也給黑進去了,實在是太尷尬了。

不過,既然知道什麼叫“不厚重”,
那麼反過來,也就知道什麼是厚重了。
前段時間,我去了趟安陽,特地跑到山裡,參觀了一個北齊時代的石窟。說實話,比起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這些頂級IP來說,安陽山裡的這個石窟確實是太小眾了。但我從這些石窟身上看到的厚重感卻是一樣的——不需要什麼華麗的裝飾,也不需要巨大的規模。僅僅就是石壁上的那一句“大隋開皇十四年”就已經把厚重感給拉滿了。

或許對抗“不厚重”的方法,就藏在這些地方——在巴黎的先賢祠,伏爾泰、雨果、居里夫人這些長眠者共享的墓室牆上,只刻著最簡單的生卒年份與姓名。沒有"天才作家""偉大科學家"之類的頭銜堆砌,但每個名字本身已重若千鈞。這種去形容詞化的簡潔,反而讓紀念空間充滿磅礴的敘事張力。
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可以少寫一點“史詩”和“變天”,多去寫一點具體的故事。
去菜市場看賣豆腐的夫婦如何在凌晨三點磨豆煮漿,去小賣鋪看老闆娘每天是如何整理貨物、清點收入。這些沒有"XX感"標籤的真實生活,或許才是對抗語言通脹的硬通貨。
畢竟,真正厚重的存在不需要字尾詞,就像塔克拉瑪干沙漠裡的黃沙從來不會自稱"氛圍感沙粒"。
過去我沒得選,現在,我還是想做一個厚重的人。
最後,老規矩,新一年到來的時候,給大家分享幾本我最近一年看過的書——這些書裡的故事,無一例外,都在討論厚重者的勝利和輕浮者的失敗。
《西遊記》——九九歸真的生存法則

唐三藏西天取經,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厚重者的勝利”——“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哪怕《西遊記》原文裡明確說了是如來希望傳佛法到東土大唐,這三藏真經也只能讓唐師傅自己來遠經千山萬水來取,而不是讓猴哥開著筋斗雲的瞬時抵達或者讓觀音菩薩直接傳給唐王。
取經路上,我們看到的是孫悟空的成長,不再是那個“強者為尊該讓我”的莽撞猴子,而是成為了一個學會上天庭請救兵的智慧猴子。而那些輕佻的妖怪——希望吃了唐僧肉長生不老的犀牛精、覺得自己可以和諸天神佛鬥一鬥的牛魔王——皆敗於對"重"的蔑視。
《秦吏》——青銅器時代的基層韌性

這部歷史小說最震撼的並非王侯將相,而是一個基層小吏在竹簡上記錄的那些“收稅”、“捉賊”的小細節、笨功夫。當六國貴族沉迷"輕"的縱橫術時,秦國官吏用標準化度量衡、法律文書和軍功爵制,構建起真正壓垮時代的重量級文明——依靠著無所不總的律令和深入到每個里閭的權力觸角,秦國擁有了超強的資源攫取能力,秦軍獲得了戰國時代最強的戰鬥力。
《英偉達之道》——顯示卡戰爭中的堅持

在AI晶片成為新鍊金術的時代,黃仁勳堅持"做最難的事"——如果英偉達沒有之前25年在遊戲行業裡埋頭苦幹,那麼今天,在GPU市場上,英偉達也不會有這樣一手遮天的局面。英偉達的成功並不是AI帶來的,英偉達的成功是他們在計算機圖形學和演算法上的堅持帶來的。
《張忠謀自傳》——晶圓廠裡的時間雕塑家

半導體教父用三個"十年週期"詮釋厚重:第一個十年從哈佛輟學轉攻機械(1949-1959),第二個十年在德州儀器磨礪製造哲學(1960-1970),第三個十年創建臺積電重構產業規則(1980-1990)。
當矽谷新貴們沉迷"顛覆式創新"時,他在自傳中反覆強調:"我們不和自己的客戶競爭"——專注於晶片代工,心無旁騖——這種保守主義的厚重,恰是晶片產業抵禦週期波動的壓艙石。
《南明史》——失重王朝的墜落加速度

顧誠筆下的南明敗亡史,本質是各種"輕"的狂歡:各方勢力,都在貪圖眼前的那點小小利益,為了那點小利益,在大敵當前的時候還在內鬥——內鬥就要亡國,但亡國也要內鬥!
左良玉號稱擁兵百萬,但卻搖擺不定。鄭芝龍呼嘯東南,縱橫海疆,但眼裡只有自己宗族的利益……當這群飽讀詩書的南明官僚、將軍們都在追求短期利益、區域性利益的時候,清軍的鐵蹄卻毫不留情地踩了下來。
《陳賡日記》——黃土地上的質量守恆

這本戰地筆記藏著最樸素的"重":一個連隊的演習情況、 一個縣城裡的人口情況、敵人幾個小分隊的武器情況、軍官和士兵的飲食情況…..當國民黨將領沉迷於"五個小時收復延安"的豪言時,“陳賡”們卻在日記裡記錄瞭解放戰爭中從武器到民生、從情報到政工的種種細節瞬間。這種把戰爭分解為基本物理量的思維方式,終將輕浮的宣言碾作歷史塵埃。
厚重者的勝利從不需要打敗對手,
他們只是沉默地增加自身密度,
直到輕浮者被自重壓垮。
最後,還是那句話:
我還是想當個厚重的人,
我不相信速成主義。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