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敲開一扇扇門
本文轉自:NOWNESS現在
王計兵在崑山買的房子離吳淞江很近,早春,河岸邊樹木枝幹仍是光禿禿的,附近的居民在這裡零星種著青菜苗,江面被風吹過泛起陣陣漣漪,旁邊停著鐵皮貨船。這裡的風景常常讓王計兵想起王家村,那裡也有一條差不多寬度的河流,年輕時他在這條河裡撈沙,有時也會把過河的行人渡到對岸。
這是“懸浮者的日常”第二篇,關於外賣詩人王計兵,他說詩歌就是落在他生活空地的一場大雪。

夢雨為王計兵創作的插畫

2022年初,久居崑山的王計兵接到了徐州老家的一通電話,因為政府規劃要求,老房子即將被拆除。對於19歲便離家的王計兵來說,前半生居無定所與愛人相依為命的生活,讓他對老家的記憶模糊,無鄉的焦慮,他淡漠了許多。
1969年,王計兵出生於蘇北極度貧困的小村莊——王家村,19歲便跟著家鄉的建築隊北上瀋陽打工,成了建築隊最年輕的農民工。在工友大哥們家長裡短、江湖義氣以及女人的話題中,他感受到無處安身的孤獨,每晚下工後的讀書寫字,成了一天中甜蜜的期待。後來回到家鄉,在沂河挖沙的歲月裡,文學更是成為他溺水時的木板。

少年時期的王計兵讀汪曾祺,也讀武俠小說,寫的第一篇小說《小車進村》投稿後得到了雜誌的錄用,之後一段時間裡他走火入魔地創作,想要過一種與建築工地截然不同的生活。小說反映了村莊裡的真實事件,但寫作技法還不成熟的表達,讓個別對號入座的鄉親看到後總有種遮羞布被揭開的憤怒,在這個以血緣宗族為紐帶的中國傳統小村莊裡,王計兵一家因此成為了他們眼中的“壞分子”。對於強烈需要集體認同的父親來說,王計兵寫作的行為有悖於道德禮義,於是將他的書稿全都放火燒了,不允許他繼續寫作。
1993年他和愛人遠走新疆,那年春節母親跪在院子裡發誓,保佑小兒子在混亂的異鄉能夠平安,許下了三年不吃飯的承諾,接下來三年中的每個春節不吃一口米不喝一口水。第二年大年初五,母親偏癱,成為王計兵離鄉產生的最大的遺憾。漂泊的半生中,他嘗試各種謀生方法,在沂蒙山區開翻斗車,在瀋陽打工,在哈密抬木頭······

王計兵在吳淞江支流旁散步
直到2002年的春天,一直在北方的他來到崑山,第一次感受到南方的水汽和溫暖,他決定留下來。吳淞江寬數10來米,兩岸寬闊,跟家鄉的沂河極為相似,王計兵夫婦在吳淞江上搭起了一間木屋。與其說是木屋,其實就是在木樁上墊一塊木板,再蓋個頂,夫婦二人就在搖搖晃晃的河面上安家了。擺地攤、拾荒、開早餐店,日子不緊不慢地過著。每天拾荒結束,王計兵總會在江水裡把自己清洗乾淨,確保孩子們見到爸爸是整潔得體的。這種顛沛歲月裡的不屈,仍像年少時父親燒燬他書稿那天,他死命扒開土層,試圖留下那些紙灰。

王計兵與妻子在金雁商店
在金雁超市開張後,生活才慢慢進入正軌,這是一家品類齊全的日雜店,從夫妻二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慢慢地,王計兵和妻子決定將崑山當作第二故鄉,在這裡買了房子,經營小店之餘,王計兵跑起了外賣。

每天清晨5點半,王計兵醒來,開著電瓶車從家來到金雁商店。在擺放著手電筒和撲克牌的鐵製貨架下方摞著一排書籍,有《趕時間的人》《我笨拙地愛著這個世界》《低處飛行》。這些都是王計兵從2023年開始出版的詩歌選集。

金雁商店的貨架上擺放的詩集
一開始,王計兵會在送外賣的間隙拿出紙筆來寫作,後來,他用已過世的父親的手機號註冊了一個微信賬號,每當他有寫詩靈感時,他就開啟這個永遠無人回應的聊天視窗,用語音的方式念出自己腦中出現的詩行。
坐在收銀臺旁的臺式電腦前,王計兵會把自己前一天留在微信對話方塊中發的語音內容重新聽一遍,用鍵盤敲出文字,再發送到相同的聊天框裡。他會反覆修改自己寫過的詩句,發出新的版本,刪去舊的內容。結束後,他便繼續照顧店裡的生意,等到10點半和太太交班後,他便開著電瓶車出門送外賣。

《低處飛行》扉頁,王計兵寄語
詩,越寫越多,成百,上千。他的一首描寫外賣員狀態的詩歌《趕時間的人》被髮布在網路上之後,有超過2600萬人閱讀。“從空氣裡趕出風/從風裡趕出刀子/從骨頭裡趕出火/從火裡趕出水/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人們稱他為“外賣詩人”“來自底層中國的遊吟詩人”。
他上新聞的訊息傳回村莊,關係相近的村民便將他當成了救世主。被欠薪的農民工找上了他,想著“名人王計兵”能夠為他們討回公道;鄰里的糾紛也會找上他,名氣給他帶來了權威,兒時的玩伴都向他討主意,而他能做的僅有聆聽,為此還生出了一點愧疚。
2024年,因為登上網路春晚,認識他的人更多了。同一條街的餐飲店的老闆娘們都知道經營超市的“王大哥”是名人。王計兵聽後,憨厚地笑了一笑,臉上漾起皺紋。他說媒體所帶來的名氣是會過去的,而外賣自己還會一直送下去。

《趕時間的人》,2023

王計兵一天只吃兩頓飯,一餐下午2點,一餐晚上11點。這是他自從成為外賣員以來養成的習慣。
每天他從10點半開始,會一直送餐到晚上11點。在普遍年輕的外賣群體中,55歲的王計兵說自己作為一位兼職,更像是這個群體中的“菜鳥”。在崑山,一位外賣員的正常收入約為8000元至1萬元之間。王計兵的收入大概在6000元左右。更高強度的工作量對於他而言超過了負荷。但他依靠著日雜店的收入,心態倒也平和穩定。

王計兵在金雁商店寫作
有時王計兵會接大多數外賣員不接的單子。比如有位客人下了一筆“跑腿單”,請王計兵把自己遺落在城西旅店的鑰匙一直送到他在40公里外的旅店中,他馬上就要出發去浦東機場了,送達時間一定要及時。這筆超長距離的訂單最後給王計兵帶來 85 元的收益。但他說因為沒有回程費,實際很多外賣員都不會選擇接單。但王計兵知道自己沒有別人的反應快、速度快,這樣的單子在他看來正是一筆好生意。
他說這幾年送外賣沒有早先那種格外緊迫的緊張感了,超時5分鐘不再罰款。但是壓力從來不會變得輕鬆。哪怕系統將原先需要在半小時內完成的訂單放鬆至1小時,人永遠都想著如何可以壓榨自己的價值,在規定時間裡完成更多單。王計兵在1個小時最多送過11單外賣。

王計兵在吳淞江岸
不過即使如此,這幾年裡外賣員群體的整體收入降低了。剛開始送外賣的時候起步價是5元,現在最低的起步價是3.7元。外賣員們不得不更賣力工作,在系統中索要更多報酬。
某個雨天,王計兵在送外賣時摔了一跤,到的時候已經超時了,套餐中附送的湯汁灑了出來。敲開門,女客戶看到他已經損壞的衣服,詢問事由,接過餐食,說沒事。後來等王計兵回來之後發現剛才外賣的罰單也取消了,是對方主動申請的。

還有一次王計兵要給一位住在別墅區的使用者送四杯奶茶,總訂單超過了200元,但是等王計兵到了之後,才發現奶茶全都灑了出來,但對方也沒有任何追究的意思。
王計兵說正是因為自己作為外賣員,敲開過城市中不同的家門,這些相處有時會改變他之前對人和人關係的看法。

外賣生活帶來了許多創作靈感,詩句常常從他的腦海中冒出來。他寫遇到的人,寫自己工作中的感受,也寫看到的樹枝、秋葉,或者聽到現代孩子們口中用疊音喊“爸爸媽媽”時心裡如同點燃二踢腳的感受。
2023年,王計兵決定繼續為外賣員群體寫詩,他採訪了60多位外賣員。
一開始王計兵擬了一份提綱,想要問他們:作為一個外賣員,工作之中你遇到的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遇到的最不開心的事情是什麼?你曾經做過什麼工作?你打算長期做外賣員這份工作嗎?

王計兵跑外賣的電動車
在採訪開始之前,王計兵原本期待每個人都能說出不一樣的故事。但聽的故事多了,發現很多人在工作中的快樂與傷心大抵相同。王計兵遇到過只有一隻手臂的外賣員,對方送餐的速度出乎意料得快;王計兵還採訪過一位在送外賣時翻車砸斷了八根肋骨的外賣員。
還有更多外賣員,在生活中抗拒和陌生人交流。王計兵走過去想搭話,對方把手一揮,讓他遠離,甚至有時還會出言不遜。王計兵說,也能理解,他們辛苦了那麼長時間,休息時就是想獨自在手機上看看短影片,沒有那麼多想傾訴的願望。王計兵於是就透過各種方式加入微信群,默默觀察著裡面的外賣員關心什麼、每天遇到了什麼。

出書之後,王計兵獲得的邀約多了起來,包括採訪、活動、節目等。外賣平臺鼓勵他接受採訪,給他補貼400元每天的誤工費,他咧嘴笑笑,說還有這樣的好事。2023年12月,因為各種採訪和活動的邀約,王計兵在崑山的時間實際上不過三天。有人問他,現在有了這麼大知名度,還會繼續送外賣嗎?王計兵沒有任何遲疑說:會。
編輯_湯盼盼 撰文_萬千 插畫_夢雨 排版_bo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