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關注“餘盛”公眾號 ↑

2024年,阿斯麥的股市表現很不好看。年初市值約2800億美元,一年過去,到2025年年初,市值卻仍然是2800億美元。由於第三季度的財報披露新增訂單量僅為26億歐元,遠低於分析師預期的54億歐元,導致市場信心大跌,阿斯麥的市值在11月15日跌到年內最低谷的2591億美元。與7月10日最高峰的4324億美元相比,足足跌去了40%。
有意思的是,阿斯麥股市表現差,但阿斯麥的最大客戶臺積電,2024年的股市表現卻相當優異,市值從年初的5200億美元,漲到年末的11000億美元,差不多翻了一倍。在阿斯麥最慘的第三季度,其季報顯示營收和淨利潤的同比增長分別為12%和15%。同期,臺積電交出的卻是一份相當靚麗的季報: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9%和54%。我們知道,2024年度AI概念大熱,市場對AI晶片的需求非常旺盛。受此影響,臺積電高效能計算業務早已超過手機成為臺積電最重要的業務,佔收入的比重高達53%(Q4),AI晶片業務又是其高效能計算業務中增長最快的。其最先進製程3奈米佔整體晶圓收入的比重提高到了26%(Q4)。
臺積電最先進製程所需要的EUV光刻機只能向阿斯麥採購,但臺積電對EUV的強烈需求彌補不了阿斯麥其它客戶的EUV訂單損失。阿斯麥2024年僅賣了44臺極紫外(EUV)光刻機,比上一年減少9臺,相當於下降了17%。這主要是受英特爾、三星和SK海力士等客戶的需求萎縮有關。特別是英特爾,市值大跌至可憐的800多億美元,連CEO都辭職了,已經沒錢去採購昂貴的EUV。EUV是阿斯麥營收和利潤的重頭戲,EUV的銷售低迷自然對阿斯麥的股價產生了重大影響。
比EUV銷售差更大的業績影響因素,是非市場因素的政治干擾。中國原本是阿斯麥最大的客戶,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佔阿斯麥銷售額的49%。但受美國政府對光刻機出口中國的限制措施的嚴重影響,中國市場給阿斯麥貢獻的銷售佔比持續下降,2024年第四季度僅有27%,預計2025年將下降至20%左右。2024年9月,荷蘭政府被迫進一步擴大了對華光刻機出口限制範圍,要求阿斯麥向中國出口特定型號的浸潤式深紫外(DUV)光刻機及相關服務時需申請許可。這是阿斯麥2024年第三季度新增訂單量大跌的重要原因。
阿斯麥退出中國市場,給了競爭對手可乘之機。2023年12月,全球第二大光刻機廠商尼康宣佈推出浸潤式 ArF 光刻機新品NSR-S636E,於2024年1月開售。在此之前,尼康已中標了上海積塔半導體招標的ArFi浸潤入式DUV光刻機,說明上海積塔半導體很可能是尼康新款光刻機的首個客戶,甚至可能是共同研發夥伴,就像當年臺積電與阿斯麥共同研發浸潤式光刻機和EUV光刻機一樣。尼康的NSR-S636E是一款高效能的光刻裝置,解析度≤38奈米,數值孔徑(NA)1.35,套刻精度(MMO)≤2.1奈米,最高可滿足7奈米工藝的晶片製造需求。
尼康和佳能曾在1990年代之前主導光刻機市場,後來在浸潤式光刻機的競爭中被阿斯麥打敗,基本退出高階光刻機領域的競爭。這回尼康捲土重來,是時隔二十多年首次推出高階光刻機產品,瞄準的正是阿斯麥退出的中國市場。尼康野心勃勃,計劃在2026年之前將其對中國市場的光刻機出貨量提高到原來的三倍。當然,尼康也宣稱其會在“遵守規則的同時擴大業務”。個人認為,這句話背後的潛臺詞是:尼康的光刻技術不含任何的美國技術成份,所以可以不受美國相關制裁政策的約束。
幾年前,我在寫《晶片戰爭》這本書的時候就認為,中國如果要想在光刻機上突圍,一定得找尼康合作。尼康畢竟是光刻機行業老二,雖然差阿斯麥老遠,卻比中國的光刻機廠強太多了。國際合作和自主研發,兩手都要硬。國際合作是優先選項,自主研發是備胎選項。
不僅是尼康,中國的光刻機廠商也在努力縮小和臺積電的差距。早在2020年6月,上海微電子裝置有限公司就透露將在2021-2022年交付首臺國產28奈米工藝浸沒式光刻機。2024年9月,工信部發布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顯示,國產氟化氬光刻機已具備 65 奈米解析度及 8 奈米套刻精度。有訊息稱,2025年1月7日,中國首臺國產28奈米晶片光刻機由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成功並交付使用,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超90%,單次曝光能直接生產出28奈米級別的晶片,配合套刻精度約為1.9奈米的工作臺,經過多次曝光後,甚至可以實現11納米制程工藝的晶片生產。如果該訊息屬實,將標誌著中國晶片產業在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要知道,從90奈米到7奈米晶片的生產,使用的其實都是一樣的DUV光刻機,區別僅在於數值孔徑、解析度、套刻精度等具體引數,生產7奈米晶片要求的精密程度比90奈米或28奈米要高得多。做到能生產28奈米晶片的光刻機,離7奈米光刻機已經是大大前進了一步。雖然國產28奈米光刻機的解析度和套刻精度都還比不上阿斯麥2006年推出的DUV 光刻機XT的水準,但如果採用多重曝光工藝,應可支援14納米制程晶片的生產。
面對日本和中國同行快速追趕的2025年,阿斯麥缺乏信心能有足夠好的市場表現,其CFO戴厚傑(Roger Dassen)乾脆宣佈自2025年起,公司將不再按季度公佈新增訂單金額。荷蘭政府也坐不住了。荷蘭政府早就對美國施壓限制阿斯麥對華出口感到很不滿,認為這影響了荷蘭企業的經濟利益。2025年1月,荷蘭首相迪克·斯霍夫(Dick Schoof)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期間時,再次強調荷蘭希望在阿斯麥對華出口問題上自行決定政策。
阿斯麥在高階光刻機供應上的壟斷被打破,2025年的中國晶片製造業崛起,值得期待。
(作者簡介:餘盛,硬科技財經作家、荷蘭商學院行業導師,著有《晶片戰爭》《晶片浪潮》《手機戰爭》《金龍魚背後的糧油帝國》等作品。歡迎關注公眾號“餘盛”,第一時間閱讀餘盛本人的原創科技、財經和歷史類深度評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