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3800億!但阿里巴巴還有一點務必要注意!

點選圖片報名,抓住風口(iOS使用者請用電腦端開啟小程式)
本期要點:作為領軍者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裡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2025年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公開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人民幣用於建設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硬體基礎設施。他還明確表態,阿里AI戰略的首要目標是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一石激起千層浪,阿里巴巴的股價也隨之暴漲。

這3800億元的投資將主要用於三大核心方向。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方向,就是AI與雲計算基礎設施,包括擴建資料中心,部署高效能算力叢集和研發新一代AI伺服器,直指萬億引數級大模型的訓練。第二,加速AI基礎模型平臺及AI原生應用的開發和商業化落地。第三,透過AI技術重構電商、物流、本地生活等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
雖然這3800億元約合500多億美元,大概只相當於微軟、Meta、亞馬遜等矽谷巨頭的年均資本開支。但阿里巴巴要在AI領域進行這樣的大舉投入,無疑是對未來的一次大膽押注。同時對於中國科技產業而言,也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阿里巴巴總部
在我看來,阿里巴巴這樣高調宣佈,說明這些錢應該不只是為了簡單地購買外部晶片,特別是不會用於大量採購英偉達的GPU。畢竟,僅依賴採購,難以形成持續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而且在美國出口管制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的採購成本也會大幅提升。
不過,我們也建議阿里巴巴不要只是自研晶片,而是要採取“自主研發+生態合作”雙輪驅動的策略,在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的同時,加強產業協作,促進中國晶片產業的協同創新。
我們想強調的是,晶片產業生態的構建和壯大,絕不是靠資金堆砌或單點技術的突破就可以完成的,更需要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標準的共建和長期的努力,耐心等待花開。
觀察歐美的晶片產業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他們的技術壁壘源於技術能力和生態規模的複合效應。
以英偉達為例,其重要的護城河之一便是CUDA生態。但是,CUDA生態並不僅僅來自晶片的高效能和英偉達自身的技術水平,而是經過19年的不懈努力,積累了400萬開發者和3000多個最佳化庫,才形成了如今的網路。英偉達甚至因為每年要投入數億美元維護更新CUDA、培訓開發者而差點破產。
全球晶片產業發展史更是證明,生態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美歐日韓透過數十年的發展,才逐步構建起完整的晶片產業生態:一個從基礎科研到應用技術開發,從研發設計到晶片生產到風險投資,從高度專業化的半導體設計到全球協同的供應鏈的體系。
1950年代初,美國半導體產業透過“矽谷模式”實現產學研協同,孕育了快捷半導體和後來的英特爾、AMD、德州儀器等一眾晶片巨頭。後來,美國半導體產業又組成SEMATECH聯盟和EUV LLC聯盟等組織,共同推動半導體制造技術標準化和工藝最佳化,為後來的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歐洲的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更是全球協作的產物。其獨步江湖的EUV光刻機,由10萬個零部件組成,但其中九成以上來自荷蘭本土之外的供應商。光源由美國Cymer公司(2012年被ASML收購,但受美國政府管制)獨家供應,高精度反射鏡則由德國蔡司(Carl Zeiss)提供。
這個產業生態,是歐美各國公司經過數十年共同協作才逐漸形成的。雖然阿斯麥因此要受到美國政府的管制,不能向中國廠商供應先進製程的光刻機,但這個產業生態也讓他們始終處於創新的第一線。

阿里巴巴也曾在AI晶片自研上大舉投入。
在2019年,也就是美國還沒有開始對中國晶片產業進行全面封鎖的時候,阿里巴巴便釋出了“含光800”AI推理晶片,其效能甚至超過同期的英偉達T4晶片。
然而,由於缺乏配套的編譯器、推理框架和行業標準,第三方開發者難以對含光800進行使用和適配,導致其應用場景極為有限,最終僅用於淘寶圖片搜尋等少數場景。
背後的深層原因在於,打造一款擁有超凡效能的“爆款產品”或許不難,但單純追求技術引數,只會讓產品淪為實驗室成果。而作為領軍者,還需要進行長期投入來搭平臺和建立機制,甚至要倒貼錢、投入人力物力,助力合作伙伴進行創新,促進產業生態的形成。
但從長期的角度,培育生態的事情又是必須做的,一旦生態形成,就會有更多創新者自發進入,在生態中貢獻力量,領軍者將因此構建起堅固的競爭壁壘,獲得長期且巨大的回報。
根據我們創新地圖的觀察,當前中國晶片產業已經圍繞AI晶片領域出現了一個初具規模的產業生態。其中,華為可能佔據了核心位置,周圍還聚集了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等一批晶片企業。據統計,GPU國產化率也從2020年的2%提升至了2025年的15%,顯示出中國AI晶片產業不錯的發展勢頭。
我們期待看到阿里巴巴不僅能夠在雲和AI硬體領域取得長足發展,還能利用自身長板,積極融入這個處於萌芽期的晶片產業生態,帶動整個產業的共同進步和繁榮,因為這才是中國晶片產業突圍的正確方向。而這次3800億的大投入或許就是他們能給這個生態的“投名狀”。
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做出這一決定,阿里自己也將會得到豐厚回報。反之,若阿里巴巴延續封閉自研模式,就可能重蹈“含光800”的覆轍,錯失參與生態發展的良機。
最後,相信你也發現了,科技產業正在迎來AI浪潮。最近,我們的科技特訓營直播課正在對這個大趨勢進行講解,如果你感興趣,歡迎掃碼加入,與我一起,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此外,前哨AI小課第四季即將在3月2日開始,Tina老師一直跟蹤AI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至今已手把手帶領3000多人掌握先進AI工具。現在購買還可以享受早鳥價,想要學習AI新技能的朋友不容錯過,快快加入吧!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推薦閱讀: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連結!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份清單
“全球晶片企業TOP1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