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7000字,主要分為四大部分(音訊在文末)。
(一)朝鮮戰場,鋼鐵意志和鋼鐵工業的較量
(二)卷王出手,光伏之後是汽車和積體電路
(三)大小仁政,關於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爭論
(四)空前絕後,不失時機爭來的第一個燒餅
(一)朝鮮戰場,鋼鐵意志和鋼鐵工業的較量
中美之間的競爭,是人類歷史上史詩級的較量,可以說“不是三戰,勝似三戰”,美國幾乎使出了熱戰以外的所有手段,拼命地打壓中國。這就是三戰——美國不裝了,遏制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關乎生死存亡
之所以熱戰沒開打,我認為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因為74年前美國不顧警告貿然越過38線,結果被志願軍揍得鼻青臉腫;第二是中國強大工業能力,讓美帝變得愈發地冷靜。
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之一,就是給美帝上了一課,用拳頭告訴美帝,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所以在越南戰爭期間,中國的表態美帝就非常重視了。
當時中國警告美國,不許越過北緯17度線,然後美國就真的沒有越過北緯17度線,不僅地面部隊沒有,連飛機上都安裝了北緯17度的報警器,生怕中國出兵。
然而不越過北緯17度線,美軍就不可能徹底消滅北越軍隊。北緯17°線,成了北越軍隊十分安全的大後方,進而持續給美帝放血,把美帝拖入了泥潭和噩夢。
再說強大的工業能力。打仗打仗,打的是經濟基礎尤其是工業指標。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技巧和計謀都是徒勞。一旦經濟基礎水平有了代差,那簡直是單向屠殺。
比如北美殖民者之於印第安人,八國聯軍侵略者之於義和團,實現資訊化的美軍之於世界第三的伊軍,擁有海陸空優勢和美國支援的以軍之於巴勒斯坦普通人。
美軍的霸主地位,其實是二戰中打出來的。美國最令人震驚的,是其堪稱瘋狂的造艦能力,從1942~1945年,美國製造了147艘航空母艦。
按照美國當時的工業能力,一週就能生產一萬卡車。美國的兵工廠開足馬力,每年能生產4.2萬架飛機,兩萬輛坦克。
1942年5月,日軍在珊瑚海海戰中重創了美國航母約克城號,艦體破裂進水,船舵失去功能,日本人認為至少需要三個月才能修好,然後把約克城號從清單上劃掉了。
結果幾天後,約克城號如同夢魘一樣再次出現在日軍面前。原來美國僅僅用了三天時間,就修復了船隻,順便還升級改裝了後勤系統。
在驚天地泣鬼神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做出了極大犧牲,也把戰略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幾度佔得先機,但就是未能殲滅,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工業實力相差太懸殊。
比如志願軍為了全殲美軍陸戰一師,三次派敢死隊炸燬他們必經之路水門橋,但是美軍總是能以最快的速度修好。
最後一次,美軍在三菱重工連夜趕製了8套鋼結構的預製橋樑,然後用大型運輸機空投過去,連夜架設好並迅速撤離。
撤離後,美軍立刻進行了爆破,以阻擊志願軍的追擊。但九兵團依然不肯放棄這煮熟的鴨子,讓20軍組織敢死隊克服各種困難苦苦追趕,一直追到了興南港。
美軍調派了193艘艦艇,組織了龐大艦隊到興南港去接應。撤完後他們又引爆了400多噸炸藥、500多枚炸彈,把港口連同帶不走的物資付之一炬。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走了……


長津湖戰役,美軍領教了世界上最頑強、戰略戰術水平最高的軍隊(人類輕步兵巔峰),中國則領教了世界上最強大工業國的成色。

在中美朝鮮交過手之後,鷹醬知道了什麼叫鋼鐵意志,兔子知道了什麼叫鋼鐵工業。兔子知道了火力覆蓋有多省事,鷹醬知道了戰術穿插有多省錢。
兩軍都落下了病根兒,兔子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懼症,鷹醬則患上了夜戰恐懼症。鷹醬為了根治夜戰恐懼症,人手一套夜視儀;兔子為了治病,連炊事班都配上了炮筒。



1950年,美國的GDP佔全球GDP總量的39.14%,其製造業增加值也佔了全球的四成。當年的美國,可是製造業強國,GDP的三分之一都是製造業創造的。
(二)卷王出手,光伏之後是汽車和積體電路
但後來,美國走上了經濟金融化之路,製造業不斷外流,佔GDP的比重越來越小。雖然說從奧巴馬開始,就提出了重振製造業的口號,但無奈製造業還是不斷萎縮。
奧巴馬當選那一年,美國的製造業增加值還能佔GDP的12.22%,到了特朗普上臺那一年已經降到了11.22%,拜登上臺時又進一步降到了10.63%,去年是在10.2%~10.3%。

根據美國統計局的資料,從2018年至2023年,機械製造從佔GDP的0.8%下降到了0.7%;電腦和電子產品製造,從1.3%下降到了1.1%,汽車製造從0.8%下降到了0.7%。

而新中國的工業尤其是製造業則一飛沖天,幾乎從零起步,到2009年建國60週年時問鼎世界第一,佔全球的15.6%。
又過了短短14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的29%(製造業總產值佔全球的35%)。而且中國出口的商品中,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機電產品佔了總出口的58.6%。

更可怕的是此消彼長的趨勢。2023年中國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光伏產品)增長了30%。光伏產品,中國企業已經卷死了國外同行,而現如今又輪到了汽車行業。

不管是美國歐洲,亦或是日韓,照中國這個卷法肯定是扛不住的,因為中國不光擁有自己的技術壁壘,也擁有全產業鏈優勢,最龐大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隊伍,以及世界上最具潛力的單一市場。
蘋果不差錢,但還是放棄了堅持了十年的造車計劃。特斯拉之所以能成,也是因為紮根於中國汽車產業體系和中國龐大的市場中,國產化率高達95%以上。
光伏之後汽車,汽車之後可能是積體電路。2023年武漢的長江儲存已經衝到了世界第一,合肥長鑫儲存也衝到了世界前列,華為的高階晶片也實現了突破。
中國的積體電路正在破繭成蝶。2023年中國積體電路產量同比增長6.9%,進口晶片同比減少662億美元,下降了15.4%,很明顯中國積體電路正在實現國產替代。

更可怕的是2024年。2024年中國有18個新增專案,新增晶片產能超過100萬片每月,比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還多。屆時中國大陸佔全球的產能將超過30%。
光伏之後是汽車,汽車之後可能是晶片,晶片之後可能是大飛機。美國高階製造的象徵——飛機制造業也出了大問題。2024年才過了兩個多月,波音飛機已經出了十多次各種離譜的嚴重事故。
中國造船業也在席捲天下。202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佔全球總量的50.2%、66.6%和55.0%,三大指標都超過了外國。
對於美國來說,好訊息是美國依然是世界第六大造船國;壞訊息是前三名(中日韓)佔了全球總市場的97%,第四和第五(印度和越南)又分走了剩下的大部分,美國民船製造幾乎為零。
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也是金字塔形狀的。基礎打得牢,上邊才穩定。而上邊就是高階製造業以及軍工。美國製造業的垮掉,正是因為丟了中低端和民用市場。
工業體系垮掉了,產業鏈也就凋零了,產業人才也就逐漸斷檔。因此,美國的飛機、軍艦、火箭、汽車等產品,一是成本居高不下,二是質量堪憂,三是產能不行。
別看美國武器存量很大,但架不住飛機摔一架少一架,潛艇撞壞一艘少一艘,航母退役一艘也少一艘。現在支援烏克蘭炮彈,都得從韓國進口(俄羅斯從朝鮮進口)。
總之,中美製造業此消彼長,加上中國手握各種真理,美國才不敢輕易對華發動熱戰。美國的現狀正應了那句阿拉伯諺語:千萬不要隨便使出你的真本事,不然別人就知道你真的沒本事。

需要注意,雖然美國在走下坡路,但美國依然還是很強大。一是這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很拉垮,美國還算是不錯的。第二,美國的霸權紅利還可以吃好一陣子。
(三)大小仁政,關於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爭論
美國也試圖遏制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但越遏制中國突破就越快,歸根結底,中國擁有最全面、最完整的工業體系,而這樣一個體系的建立,毛澤東的功勞是居功甚偉。
實話實說,作為毛澤東的粉絲,不應該相信人會穿越,而偉大教員關鍵時刻的表現,又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是一位穿越者,因為他的遠見卓識和思想境界,是超越時代的。
革命戰爭時期的種種逆天表現,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我們今天就說新中國的工業化。關於工業化,這一點在黨內早有共識,在抗日的時候黨中央就開始考慮如何發展新中國的工業。
新中國成立之後,工業化立刻提上了日程。但關於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問題上,黨內是有嚴重分歧的。當然,毋庸置疑大家出發點都是好的,也都有各自的道理。
工業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輕工業主要生產消費資料和製作手工工具,而重工業為其他部門提供物質基礎和生產資料(鋼鐵、冶金、機械、煤炭石油開採等)。
因此工業化入門的道路整體上有兩條,一條是先輕後重,第二條是先重後輕。這兩條路的特點,從難度上也是“先輕後重”和“先重後輕”。
兩條工業化道路,毛澤東認為應該優先發展重工業。但是劉少奇、周恩來,都認為應該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1950年5月,劉少奇堅持認為,中國的工業化應當“以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心”。1951年5月和7月的兩次黨內報告中仍然強調從輕工業入手的工業化戰略。
他反覆闡述自己的兩條理由:一是“輕工業可以賺錢,也容易辦些,又不用很多資本。”輕工業發展了,才能“積累繼續發展工業的資金”。二是為了改善民生。
周恩來也是類似的看法,1951年3月,周恩來在兩次會議上講道:“發展工業生產,首先是輕工業生產,從公家到私人都可以發展。”“重工業固然要搞,輕工業在今天還要多些才行”。
但是毛澤東認為,完成國家的工業化,首先得建立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有了重工業才能帶動輕工業和農業。因此要用一切辦法擠出錢來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
因為在毛澤東看來,發展工業不單純地是個經濟問題,還是個政治問題。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工業成果搞不好會被人搶走和擊垮。
基於這個判斷,他很贊同斯大林的工業化思想。斯大林認為,從發展輕工業起步,過程太緩慢,社會主義不能等待五十年到一百年,必須在十年之內跑完這段距離。
而且蘇聯的確只用了兩個五年計劃,就建立了強大的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1937年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剛實現工業化,第三個五年計劃還沒搞完,蘇聯衛國戰爭就爆發了。要不是剛剛建立的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體系,蘇聯肯定扛不過去的。
衛國戰爭爆發後,一五計劃期間建成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立刻轉產坦克。在戰況最為危急的時刻,坦克一下流水線就直接從工廠開赴前線直接參戰,坦克兵就在車間等著。

工人們甚至直接駕駛著剛剛造好的坦克出廠迎擊德軍。最困難的1942年9月,這個拖拉機廠仍然生產了200輛坦克和150輛牽引車。
戰爭爆發後,蘇聯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來的航空工業也發揮出了巨大的效能,為最終戰勝法西斯提供了堅強的物質基礎,僅僅1942年蘇聯就生產了25240架軍機。
1950年,新生的新中國,生存環境還很惡劣,西藏還沒有解放,朝鮮戰爭又爆發了,美國把第七艦隊開進了臺灣海峽,國民黨反動派還準備伺機反撲。
最終毛澤東說服了大家,還是要優先發展重工業,雖然這是一條極為艱難的道路。因為重工業投資大週期長,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需要持續的高積累投入,國民還無法直接分享工業化成果。
由於過程艱難,很可能還要捱罵。1953年9月的政協會議上,民主人士梁漱溟公開頂撞偉大教員,反對優先發展重工業,認為應該多照顧農民。
為此,偉大教員專門進行了反駁,說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是幫了美國人。工人與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不容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