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有種說法:“中國之後,再無工業國”,意思是說我們形成了全世界體系最完整的工業化,並且把大部分中低端商品打成了白菜價,後發國家想完成工業化,幾乎不可能。
這句話有兩個隱形的觀念:
一是工業化不難;
二是我們擋住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道路。
此言大謬。
任何國家的工業化,都是一部血淚史,不同的是,有的國家流的是別人的血淚,有的國家流的是自己的血淚,而絕大多數國家流血流淚也完不成工業化。
1949年9月29日,《共同綱領》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其中,第三條明確: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
70多年過去了,我們成了世界上工業體系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化國家,教員如能看到,他老人家大概會說:“像個樣子了”。
我們的工業化是在西方對我們進行技術和市場全面封鎖的情況下完成的,難度堪稱地獄級。
絕大多數國家完不成工業化,與中國無關。

實現工業化的路徑分三種,一種是歐美的對內剝削對外殖民,一種是中蘇的內生動力,一種是日韓的跪下叫爹出賣主權。
英國的工業化,始於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充滿了罪惡和血腥;
美國的工業化,始於原住民的種族滅絕,充滿了骯髒和恐怖;
中蘇的工業化,始於全國人民勒緊褲帶,充滿了辛酸和不屈;
日韓的工業化,始於出賣主權跪下叫爹,充滿著屈辱和卑微。
殖民時代結束,歐美式的工業化已經不現實;中蘇發展模式,需要國家足夠大而且夠團結;日韓跪下叫爹,代價是成為了美國的殖民地。
絕大多數國家都願意選擇中國式的工業化,但一戰肢解了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沙俄帝國,二戰肢解了英法殖民體系,蘇聯解體又分解出了15個國家,南斯拉夫解體又分解出了7個國家,現在聯合國成員有193個,而一戰前只有49個,國家越來越多,體量越來越小,絕大多數國家不具備工業化的條件。

想要完成工業化,需要五大條件,缺一不可。

你沒有國防能力,就發展不起來,即使僥倖發展起來了,也容易被人一把推平了。
打抗美援朝的目的就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不打的話,美國就會從越南、臺灣、朝鮮三個方向進攻中國,我們天天備戰還怎麼實現工業化?
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期的時候,我們將越南的所有工業設施全部夷平,就是讓越南失去工業化的基礎,到今天越南的工業都沒發展起來,還處在來料加工的階段。
我們的一個重灌合成旅可以打贏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很多國家的國防能力聊勝於無。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是沒有自保能力的,因為他們沒有教員和解放軍,沒法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掀翻世界上最強大的強盜團伙。
能不能購買國家安全呢?可以的,但你的工業化就是瘸腿工業化,隨時都會被人推平,沙特買的“愛國者”導彈居然被美國人遠端操控用來攔截胡塞的導彈,你說這個冤大頭當得。
僅自保能力這一條,絕大多數國家想實現工業化就沒戲,所以,發展中國家都希望我們能主持正義,但我們一直都強調多元化,絕不當老大。

工業化需要的資金量是天文數字,僅上海寶鋼一期二期工程就要300億,當年還是萬元戶的年代,而你是農業國家,資金只能從農業和自然資源中來,這就是前面說的想要工業化國家一定要夠大的原因。

自然資源成套開採裝置一般的農業國也沒有,我們石油真正出口賺錢,是在1973年以後,之前僅能自給自足。所以,最初的工業化基本要依靠農業。
農業的附加值低,所以,農業規模一定要大,能夠供給工業的總量才夠大。
“以糧為綱”“以鋼為綱”的核心是“以糧定鋼”,能提取多少農業剩餘就搞多少工業。
大家都知道156個工業專案,但最高峰的時候,蘇聯是願意提供255個工業專案的,如果全上,農民吃不消,所以後來砍到156個,最終完成的是150個,儘管如此,全國人民還是勒緊褲腰帶才完成的。
“四三方案”的時候,西方是向我們敞開大門的,但我們主要完成了大化肥和大化纖的引進,其他專案很少,主要原因也是農民吃不消。
想要提高農業剩餘非常不容易,我們進行系統性土改,成立農墾部,開發北大荒、南大荒、西大荒,在全國建立2000多個糧棉農場,大興水利,興辦農林院校,解決肥料問題,都是為了解決糧食增產問題,有了糧食才有工業。
所以,建國初期的糧食有三大功能,一是吃飯,二是工業原料,三是創匯,不勒緊褲腰帶是真不行啊。

國家不夠大,我還想要工業化,借錢行不行?可以的。
國際借貸主要看你的國家信用,本質是你的償還能力。
你要是有礦有油用來抵押,那沒問題,你要是啥也沒有,那就很難借到錢。
典型的是韓國,國家小,沒資源,還想工業化,朴正熙手裡有的只有人命。
於是,派礦工和護士到西德打工,用工資作抵押換回外匯,派年輕女性“服務”美國大兵掙外匯,派韓軍到越南戰場當炮灰換來美國的訂單……
所以,朴正熙是個狠人,韓國能成為二戰後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他功不可沒,只是現在韓國財閥都被美國控股了,而且還要被美國繼續割韭菜,這是朴正熙看了會吐血的局面。
如果你向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錢,他們會要求一系列的附加條件,最後結果基本是主權不保。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發展工業也是如此,而且工業化需要的是海量資金,國家不夠大,沒有足夠的初級資源出售,是做不到的。
如果學的還是西方的“民主”體制,國家不團結,那就更做不到了。

光有錢還不行,你的工業化技術從何處來?
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自己研發,二是購買。
作為一個農業國,是不可能有研發體系的,這條路走不通。
購買技術也不現實,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而且,你越是不會,技術越貴。
我們走了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我們的重工業和輕工業技術體系都是解放軍打來的。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蘇聯第一時間承認了我們,但他們想讓我們成為它的小弟,特別想要一個不凍港,所以策劃了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
蘇聯的想法是這樣的,如果金日成成功了,蘇聯可以擁有釜山港這樣的不凍港。如果金日成不成功,蘇聯袖手旁觀,金日成只能求助於我們,如果我們不敢救,蘇聯就從中國東北進入朝鮮,然後就賴在中國不走了,他們也擁有了不凍港。
沒想到的是,教員敏銳地發現了斯大林的小伎倆,果斷出兵,而且還打贏了,斯大林大為震驚,因為他很清楚,如果讓蘇聯紅軍打朝鮮那樣的山地戰,並沒把握贏。
這一仗,打服了西方,折服了斯大林,斯大林想,解放軍這麼能打,那就讓中國盯著東方,蘇聯盯著歐洲,分工對抗,豈不美哉?
想要我們頂,沒問題,那我手裡得有傢伙什兒啊,於是就有了著名的156個工業專案,主要是軍事重工業。
輕工業技術來源於抗美援越,我們給美國劃了一條紅線,不允許過北緯17度線,我們給越南提供了200個師的武器裝備,而且,他們的防空是我們負責的,這樣的仗,美國像只被捆住手腳的螃蟹,沒法動彈。
在與蘇聯的冷戰對抗中,美國又處於下風,尼克松也不管什麼意識形態了,也不管東西方對抗了,跑到北京給周總理脫大衣,聽教員講哲學。
這樣,我們又有了急需的輕工業技術。
如果說教員是中國工業化之父,那麼技術就是解放軍打來的,這在所有工業化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
發展中國家有這個能力嗎?沒有。
至此,國家安全、海量資金、技術體系這三個要素,幾乎將99%的國家排除在外了。
要命的還在後面。

工業化需要海量的產業工人,產業工人是指受過基礎教育具備實操技能的勞動人口。
印度人口超過我們了,但那是產業工人嗎?
工業化的基礎是數理化,數理化的基礎是教育,教育的基礎是資金,教育可以理解為沉沒成本,本身是不掙錢的,需要年年投,如果執行的是精英教育政策,就更培養不出海量的產業工人了。
這也是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最先發展的都是紡織業的原因,因為紡織經過培訓就會,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
我們又走了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在全國範圍內開設了大量的掃盲班、農閒班、識字班和夜校。
大家不要小看掃盲班,我們的標準是極高的,農村文盲學員要掌握常用漢字1500個,能夠進行基本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以及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還有生活常識、公民常識等。
新中國的三大神書《赤腳醫生手冊》《軍地兩用人才之友》《民兵軍事訓練手冊》都是用極低成本提高人民素質的舉措。

很多人說印度人口多,一定能替代中國,但印度實行的精英教育政策,而且印度精英主要學計算機和金融等專業,國內沒有就業崗位,於是就跑到國外就業,很多印吹說印度人可以在世界500強當CEO,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不在印度當CEO呢?
沒有基礎教育,就沒有海量的產業工人,沒有產業工人,就不會有工業化。
特朗普現在想重振製造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沒有產業工人了,大家都去學經濟、金融掙快錢去了。
能不能引進產業工人呢?可以的,但只有小國才這麼玩,比如卡達、阿聯酋,他們自己人口太少。
至此,國家安全、海量資金、技術體系、產業工人這四個要素,幾乎將所有國家都排除在外了。

如果你克服千難萬險,終於有了工業化能力,那麼,你的產品賣給誰呢?這是個大問題。
工業化初期,你的產品是沒什麼競爭力的,只能賣給國內市場,那你的國內市場容量就要大,可以形成內迴圈。
在美國、蘇聯同時對我們進行封鎖的時候,我們就是靠國內市場支撐下來的。
世界上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只有15個,如果國內市場有限,就只能開拓國際市場,就需要與世界上所有國家進行競爭。
你人工便宜?世界上人工便宜的國家海了去了!
你原材料便宜?世界上原材料便宜的國家也海了去了!
所以,工業產品想在國際市場競爭,還是要靠你的產業體系,才能將價格打下來,才能具備競爭優勢。
很多人總說我們的產品賣白菜價掙辛苦錢,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說明我們的產品是有競爭優勢的,是打敗了200個國家的,現在是全球採購,誰便宜買誰的。
現在我們正在從中低端向中高階邁進,就是要提高我們的盈利能力,爭奪定價權,但中低端我們不能丟,那多是必需品,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如果必需品需要大批次進口,萬一被人斷供了,就麻煩了。
國內市場容量有限,依賴國際市場的國家有不少,特別是日韓,屬於兩頭在外,原料依賴進口,產品依賴出口,這些國家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很大,一個風吹草動就膽顫心驚。
未來,日韓歐洲都會出現工業化退化的情況,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失去美國的保護,他們的安全會出現問題。
二是他們的產業優勢正在被我們瓦解,他們只能重點發展服務業。
三是美國霸權消失前,日韓歐洲作為美國的殖民地,會被吸血到窒息。
我們生在中國,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但在周邊鄰國眼中,我們就是一個龐然大物,喘口氣,翻個身,對他們來說都是驚濤駭浪。
特朗普玩科技戰、貿易戰、關稅戰,我們越打越精神,我們的本錢就是我們的規模市場,我們是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
規模市場對於工業化至關重要,全靠外部市場是不長久的。

如果說以前的工業化等同於機械化,那麼,現在的工業化是機械化、自動化和智慧化的集合。
後發國家想工業化,難度又升了一級,即使你能闖過國家安全、海量資金、技術體系、產業工人、規模市場這五大難關,你又如何面對不斷升級的工業化技術要求呢?
所以,不是因為中國的存在,阻礙了後發國家的工業化之路,而是工業化本就是難上加難,全世界到今天能稱為工業化國家的也沒幾個。
—–全文到此為止,如果喜歡,請點下“在看”和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