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技投資人掏心窩的話

作者:雲墨
來源:云云雲的書房(ID:Yun_Study_Room)
最近也算科技的小牛市階段,沒有太多個股可以聊,作為一個科技行業職業投資人,對中國科技到底是怎麼看的,今天談談心裡話。
過去
在過去非常漫長的時間裡,中國處於被侵略、內戰和動盪之中,戰爭是在1949年結束的,但是經濟上的真正意義的大發展,要從改革開放算起。
改革開放起始於1978年,至今50年不到,50年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長的時間,但是對於一個國家和經濟體來說,並不是那麼長。
從1949年往前看,要倒推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1840年,而1840年到1949年間的119年裡,中國經歷的是持續地戰亂和動盪。
為什麼提這幾個已經過去很久的歷史時間點?因為經常會碰到這樣一個說法,中國在近代對全球的科技沒有什麼貢獻,是中國人不行,或者是中國的體制有問題。
這就像一個學生在學校天天被人欺負、甚至被毆打,然後這個學生成績不好,我們歸因說這個學生笨,這不是一個理性的評判。
中國近代對科技沒有什麼貢獻,並不能說明什麼,就像現在我們不能期待戰火紛飛的烏克蘭、巴勒斯坦可以給世界貢獻科技成果,戰亂中的國家,是不可能做出科技上的貢獻的。
戰亂導致中國在科技上沒有什麼貢獻,既是中國的不幸,也是世界的不幸,更是老百姓的不幸。
那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似乎也沒有什麼重大的貢獻,又怎麼解釋?
的確,即便是過去幾十年,中國對全球的重大科技貢獻也不是特別多,原因也很簡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的培養需要時間。
大家一定聽說過,美國科研和產業結合非常好,搞研究只需要專心做研究,不需要擔心資金問題;做產業的,也有一批埋頭搞科研的貢獻技術,為什麼在中國就沒有?
這個問題之前的文章寫過,就是在美國,產業裡面的公司知道市場需要什麼,他們告訴高校研究方向,同時提供資金。
而高校和科研機構也不需要擔心研究成果的轉化問題,因為有一套完整的商業化體系在那,要做的就是心無旁騖地搞研究,資金是有保障的,研發成果如果成功落地了,甚至還可以分得商業化成果,所以美國是科研、產業各有所專、雙劍合璧,再加上政策護航。
但是高校、科研與產業的體系又並不是一蹴而就,也是需要很長時間培養起來的,而這一切在過去的四五十年裡,這樣的體系也在中國逐漸形成。
今天的中國,有了相當數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工程師紅利,又有相當一批企業完成了原始資金的積累,風投和金融體系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企業、高校研究逐步形成閉環。
所以我們不能以過去沒有貢獻,就預測未來中國不會做出貢獻,線性思維看這種歷史變遷是容易出現很大的偏差的。
現在
前面提到的這種積累,在產業上已經最明顯不過了,美國一智庫的報告總結了中國已經領先(圖中左邊),以及正在挑戰美國領先地位的領域(圖中右邊):
上面任何一個領域,拿出來都是一個大產業,如果一個小國家能夠把一項做完整,就可以帶動整個國家很大的GDP……只是因為中國太大了,單個行業對GDP的拉動有限,我們個人也很難直觀感受到這些產業對我們自己的影響。
博主一般出去調研,特別到了小一點城市的時候,都會問出租車司機當地有哪些大企業,他們也都能報得上來名字,為什麼?
因為大企業的人來人往很多,計程車和滴滴都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一個司機跑三天滴滴,就知道本地有哪些大企業。
其實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計程車和滴滴,周邊的小企業可以成為大公司的供應商(比如各種服務外包),小餐館也因為這裡的工人產生很大的餐飲需求,就連垃圾站老闆都喜歡大企業,因為每次進貨都有大量的紙箱賣給他們……
而產業強對於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更多是間接的,但卻是深遠的,今天發達的交通,便利的通訊,快速的物流,安定的國防,無不與這些產業相關。
不少朋友說,那為什麼似乎感覺幸福度並沒有上升,特別是這些年有些下降呢?
個人理解中國是從過去高增速變成了低增速,機會“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多了,所以幸福度的體感下降。
其實不是經濟增速低不正常,而是過去的高增速太不尋常了。全球經濟能夠有中國這樣速度的,屈指可數。
實際是我們從“非常態”回到了“常態”而已,僅僅是這種體感的差異,導致了我們有幸福度下降的感受。當然,這樣說並不代表我們否認自身依舊存在的問題。
將來
現在已經初步形成了底層要素,那對未來中國的科技怎麼看?
如果說對世界的貢獻也是一個倒金字塔的話,最難的部分是底層基礎科學的貢獻,中間層就是應用類技術的貢獻,相對容易開始的是加工製造、服務。
中國的製造業、印度的服務業都出口全球,這是發展中國家向世界貢獻自己力量的第一個階段,隨著製造、服務業的出口完成原始的技術和資金積累,開始佈局應用層技術,並形成產品和品牌,再輸出到全世界,這是第二個階段。
當第二階段完成之後,便是基礎科學的貢獻,這需要企業、國家有更加充裕的資金,足以用來支援那些願意埋頭苦幹、又有天賦的科學家,堅持不懈幾十年才能出成果,這是第三階段。
因為基礎科學實現的突破,是非常漫長的,基礎科學應用到現實中,也是漫長的,這都需要經濟發展到了相當高階的階段才會實現,中國缺諾貝爾獎,也是這個原因,教學方法等等反而是次要。
中國現在主要是在第二階段,這也正是資訊科技應用層公司最好的時光。
而資訊科技領域,有一個典型特徵;而在全球市場裡,已經有美國科技公司卡位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希望培養出來自己的科技公司,則需要兩個條件。
首先,資訊科技領域的典型特徵是自然壟斷。自然壟斷是指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自然形成的壟斷型的競爭格局,橫向對比各個行業,資訊科技的自然壟斷特徵最為突出。
也正因為這個行業自然壟斷的特性,加上美國的先發優勢,所以無論是歐洲、還是日本、澳大利亞,幾乎沒有自己的資訊科技企業,全部被美國企業壟斷。
如果中國的市場是完全開放的,中國也不會有自己的資訊科技企業,中國之所以有網際網路公司,而沒有晶片和軟體公司,就是因為在網際網路市場是封閉的,但是在晶片和軟體上是開放的。
如果要形成一個自己的資訊科技公司,需要兩個條件:
  • 需要一個獨立的市場
  • 有足夠的使用者作為支撐
中國的自身條件幾乎為這兩條量身定製,當然隔壁的印度是否具備,還需要觀察。
足夠的使用者量,是一個硬性的、無法人為在短期內創造的條件,畢竟人口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很大的變化。
另外,如果人口足夠,但是消費能力不夠,仍然無濟於事,而中國恰恰有足夠的人口,人均收入又足以支撐起大家用各類科技產品,簡直是量身打造。
為什麼使用者量對於科技這麼重要?我們以晶片為例,製造晶片的投入非常巨大,下圖建設一個每月生產1萬片晶圓的工廠,所需要的投資(不同製程
晶片所需投資各不相同,越先進的投資額越高):

如果建造一個月產量達到1萬片7nm晶片的工廠,一次性的資本投資是25億美金(即175億元人民幣),如果市場不足以消化掉這麼多晶片,那晶片的成本會繼續上升。
如今非常先進的晶片之所以不貴,就是因為量足夠大,把平均價格攤得足夠薄。
同樣,寫一個軟體非常貴,但是如果賣給10個客戶,和賣給100客戶,單位成本直接相差10倍,所以中國有14億人口,這可以讓單位成本極低,哪怕是先進製程的晶片,博主相信即便是中國本土市場,也足以支撐。
而一個封閉的市場,並不是說我們要把整個經濟變成封閉的經濟,而是指給特定產業公司提供圍欄,現在來看,資訊科技是軍工之外,為數不多全產業鏈都有圍欄保護的產業。
美國不僅僅在高階晶片上禁止出口中國,還在諸如EDA、CAE軟體進行了限制,加上華為被打壓,中國開始意識到軟體、晶片都會是中美競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所以無論是晶片,還是軟體、網際網路,中國市場是全球唯一一個都具備形成獨立體系的國家。雖然目前中國的在資訊科技實力還遠沒有到強得可怕的程度,但是表現出來的潛質,已經很可怕,DeepSeek、華為都是典型案例。
所以無論是投資人,還是科技公司,內心都是感謝美國發起的這場科技戰,如果沒有貿易摩擦,這些公司其實並沒有機會獲得今天這樣一個生存和成長的環境。
而且,中國的企業一定不會滿足於國內市場,這一點可以從已經完成蛻變的傳統行業企業身上看到未來,無論是家電、汽車,還是工程機械,在完成了國內市場的國產替代之後,都在走出國門,變成全球企業。
像手機品牌,基本也都是完成了品牌的全球化,歐洲、南美都知道小米、華為,非洲則對傳音非常熟悉(傳音是一個只在海外有業務的中國手機品牌,也是A股上市公司)。
網際網路公司如位元組、拼多多都已經開始走出國門,現在需要做的是中國的晶片、軟體公司成長起來,然後走出國門……當然這個路很長,也意味著增長的空間很大。
寫在最後
有些朋友可能仍然有疑問,中國企業真的可以嗎?折騰了這麼多年,像軟體、晶片公司好像競爭力都蠻弱的,股票瞎炒的很多。我認為從兩方面回答:
首先,關於創新,阿里巴巴的雲技術專家王堅的一個比喻非常形象,大家都知道黑土地很肥,但是很少人問哪來的黑土地?黑土地之所以肥沃,是因為有一批東西死掉並爛在了這裡,所以從而形成肥沃的黑土地。
科技創新也是一樣,大家平時一般只關心做成了什麼,其實沒有做成的那部分同樣重要,正是那些沒有做成的、倒下的,才讓這片土地變成黑土地,也只有有了這樣的黑土地,才能長出真正的好莊稼。
而從股價和投資角度,正是因為有這樣廣闊的空間,所以有時候市場才把故事講得很大,同時也因為公司盈利不穩定,所以估值波動很大。
但這些只是好事情的副產物而已,我們不能因為副產物不好而拋棄主產物,作為投資人,只需要清晰地認識到它、不要輕易被傷害到即可。

版權宣告:
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