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增量市場的新興投資機會。


歷經12年,漢朔科技(SZ:301275)終於在創業板上市,成為中國A股市場“門店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第一股”。
漢朔科技是門店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面向零售行業,提供電子價籤系統、SaaS雲平臺服務等軟硬體一體化產品。2021年,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目前,漢朔科技服務全球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的逾400家客戶,並已成為國內排名第一、全球排名前三的電子價籤廠商。根據CINNO統計資料,2023年漢朔科技在全球電子價籤市場份額約28%,在國內電子價籤市場佔有率約62%。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44.86億元,淨利潤7.1億元。
縱觀這家企業十餘年的融資歷程,2017年的融資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彼時,主流投資機構的進入,代表著漢朔科技進入了一個被核心資本市場認可並加速發展的階段。而也正是在這一年,光速光合憑藉對行業的早期預判,果斷出手,投資了漢朔科技。
3月11日,漢朔科技成功在創業板上市。光速光合創始合夥人宓群在上市現場表示,“恭喜漢朔科技成功登陸創業板。公司圍繞電子價籤物聯網系統構建了完善的軟硬體核心技術體系,已成長為全球領先的零售門店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我們非常榮幸能陪伴像漢朔這樣的中國頭部科技創新企業一路成長,協力中國創新成功走向世界。期待公司能持續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賦能。”

光速光合創始合夥人宓群(右)與漢朔科技董事長、總經理侯世國(左)在上市現場
值漢朔科技上市之際,光速光合創始合夥人宓群與36氪聊了聊與這家“小巨人”之間的緣分與陪伴,以及光速光合今天投資科技的哲學與思考。

“逛超市”得來的好投資
光速光合對於漢朔科技的投資源自宓群一次偶然的“逛超市”經歷。
2016年的一天,距離盒馬鮮生首店開業不久,宓群帶著調研的想法去了這個對當時的市場還非常新鮮的“新零售商超”。在“逛超市”的過程中,宓群發現盒馬鮮生所使用的價籤都是電子的,進而瞭解到了這些電子價籤背後的公司——漢朔科技。
彼時的電子價籤,作為一種“黑科技”,精準地匹配到了“總對新鮮事物抱有好奇”的宓群。
縱觀整個一級市場,宓群是業內少有的兼具產業背景、熟悉網際網路,又同時具有硬科技能力的投資人。他曾任谷歌企業發展部總監,負責公司在大中華區和泛亞太地區的戰略投資和併購。同時,他也是谷歌亞洲產品負責人及谷歌中國首席代表,2004年開辦了谷歌中國辦公室。再往前,他在英特爾矽谷總部工作期間,就獲得了快閃記憶體晶片、通訊、網際網路安全等方面的14項美國專利。
那還是O2O的時代,在把線下搬上線上的大趨勢下,宓群眼中的電子價簽有著很大的潛力以及一定的壁壘。
“超市或者大型連鎖中可能會用到數萬個價格標籤,這個體量是Wi-Fi支撐不了的。所以,當時我的基礎判斷是,電子價籤存在通訊協議的技術壁壘。”
不久後,宓群找到了漢朔科技,很快光速光合完成了對公司的投資。
宓群回憶,當時在與公司的交流過程中發現團隊對於公司的業務發展有通盤的考慮,不僅只是做好電子價籤本身,對於背後的晶片技術、軟硬體結合的方向都已有成熟的思考。從VC投資方法論的角度看,宓群認為漢朔科技的創業團隊與其正在從事的事業高度匹配。

做硬科技企業的
識別者、支持者與陪伴者
作為中國整個電子價籤行業的先行者,漢朔科技隨後很快佔領了國內的大部分市場,並踏上全球化的道路。2017年,漢朔科技在法國設立歐洲子公司,並與零售業巨頭歐尚(Auchan)集團達成獨家戰略合作關係,此後又在德國設立子公司以輻射北歐與東歐市場。2019年,公司將歐洲總部與創新中心設在荷蘭,大力推動產品技術研發、應用與服務的本地化。與華潤萬家、阿霍德·德爾海茲(Ahold)、與沃爾瑪等國內外零售商達成合作關係,深入參與其門店數字化轉型升級。
2021年初,漢朔科技在紐約成立了全資子公司,開始正式開拓美國市場。在這一過程中,光速光合透過其全球佈局,嫁接資源,加速了漢朔科技在美國的業務落地。
目前,漢朔科技已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服務全球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的逾400家客戶。同時,漢朔科技在電子價籤的基礎上,也在向上遊業務拓展。在不少合作的客戶中,漢朔科技不僅提供電子價籤的產品,還為其提供新能源裝置的部署、數字能源綜合解決方案和節能管理系統接入等服務。
漢朔科技只是光速光合投資佈局硬科技領域的其中一個典型案例。
以光速光合2016年的第一支人民幣基金為例,據統計,該基金有75%的投資金額投向綠色科技與硬科技領域。除漢朔科技外,已上市企業還有中際旭創(SZ:300308)、小鵬汽車(NYSE:XPEV)、禾賽科技(NASDAQ:HSAI)、青雲科技(SH:688316)等。
早在2013年,宓群就投資了專注高階光通訊收發模組研發製造的中際旭創,那也是光速光合投資的第一家硬科技企業。
當時,基於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谷歌的工作經驗,宓群預判,伴隨著雲計算未來的快速增長,資料中心裡光纖資料傳輸速率也會大幅度提升。資料中心最大的開銷不是裝置而是電費,這對光電轉換器產品提出了高速率和低功耗的高要求。正是此時,中際旭創進入了他的視野。在與團隊溝通後,宓群認為其具備快速迭代的實力,以及未來自研矽光技術的潛力,便果斷出手投資。2017年,中際旭創正式登陸國內資本市場。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宓群憑藉自身的專業經驗,多次與企業進行技術上的討論,比如他建議以矽光技術迭代生產,對公司後續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目前,中際旭創市值已超千億人民幣。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自2018年起連續5輪投資雷射雷達企業禾賽科技的故事。尤其在C輪融資時,雷射雷達戰局正酣,幾乎無人願意判斷和出手。宓群毅然領投了C輪,並促成了博世集團等產業投資方的注資。後來,禾賽科技開拓美國市場,遭遇當時的行業龍頭Velodyne發起的專利侵權訴訟。宓群更是專程飛到美國幫助禾賽科技一起應對專利官司。最終Velodyne主動選擇和解,雙方簽署了和解協議。2023年初,禾賽科技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雷射雷達第一股”。
可以說,強勁的硬科技識別能力、深耕下的全球化支援體系是光速光合團隊在投資硬科技領域中最具競爭力的武器。
“我們的典型打法是關注增量市場的新興投資機會,以及從產業鏈佈局的角度去尋找優秀的投資標的。”宓群向36氪表示,“硬科技需要長線支援,光速光合願意堅持做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