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中國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比較水,但是中國科技進步迅速而且強大? 2025-04-23 03:55 起點人文plus 作者:施向挺 來源:好予博士留學 文章已獲授權 在國內學術圈,大家可能都有這樣一種感受:身邊的科研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水文氾濫,真正有影響力的研究少之又少。 但與此同時,中國的科技進步速度卻讓世界矚目,在多個領域實現了突破。 這種“科研群體整體水平一般,但科技發展速度驚人”的矛盾現象,該如何解釋? 科研“水”是世界常態 不是中國特色 如果放眼全球,你會發現“水科研”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而是科研體系普遍存在的現象。 學術界向來遵循“金字塔”模型,即大多數研究工作者的貢獻較為基礎,真正推動行業前進的往往是金字塔尖端的少數人。 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科技強國,同樣存在大量“水”研究。 美國高校的論文產出也存在數量遠高於質量的情況,很多低影響因子的期刊上充斥著平庸的研究。 而且即使是在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也有大量研究生、博士後做著重複性研究,鮮有突破。 因此,指望科研人員人人都做出驚世駭俗的研究是不現實的。 只有當科研基數足夠龐大,才能從中篩選出真正的天才。 試想,如果一個國家只有100個科研工作者,其中1個天才做出了突破,那就只有1%的“天才率”;但如果有100萬個科研人員,那即便按照相同的比例,也能誕生1萬個科研天才。 這就是為什麼科技強國往往需要龐大的科研群體支撐。 中國科技的高速發展 源於分母效應+政策導向 那麼,為什麼即便科研群體“水分”較大,中國科技依然能實現快速突破?這裡有兩個關鍵因素: (1)龐大的科研分母效應 中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科研人員隊伍。 根據2019年的資料顯示,中國的科研人員總數已超過美國,達到500萬人以上,每年發表的SCI論文數量也一度超過美國。 儘管論文的平均質量可能較低,但總量龐大,依然能產生大量高質量研究成果。 畢竟,在一百萬篇論文裡挑出一萬篇高水平文章,比在十萬篇裡挑出一千篇要容易得多。 此外,中國每年培養出大量的博士生和碩士生,他們即使不能直接推動科技進步,但可以作為科研體系的“螺絲釘”,共同推進大工程的落地。 比如國內大規模開展的晶片研發、疫苗研製等專案,依靠的正是這種“群策群力”模式。 (2)政策驅動的強力扶持 除了科研基數大,中國的科技發展還受到了政策的高度支援。“舉國體制”是中國科技高速發展的另一大核心因素。 例如: 國家重點實驗室:政府投入巨資支援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研究,確保關鍵技術不受國外“卡脖子”制約。 科技專項經費:近年來,中國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已超過2.8萬億元人民幣,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產業與科研結合:政府推動產學研一體化,讓科研成果能更快實現商業化落地,如華為的5G晶片、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等。 這種政策導向的科技發展模式,在短時間內可以顯著提升中國的技術水平,即便部分科研專案的含金量不高,但只要有足夠的成功案例,就能帶動整體科技進步。 [圖片] 低水平科研並非無用 它推動了“大突破” 雖然有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看似“水”,但他們的工作並不是完全無意義的。從科研體系的角度來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往往需要大量“平庸”的研究作為支撐。 就像建築需要大量普通工人,而不是全是建築大師一樣,科學的進步需要龐大的“科研民工”群體來打地基。 比如: 材料科學領域:即便90%的論文都是在最佳化已有材料的引數,但剩下的10%可能會找到全新的高效能材料,如石墨烯的發現。 生物醫學領域:許多研究者可能只是重複實驗或改進已有技術,但正是這些日積月累的嘗試,才最終促成了mRNA疫苗的成功。 人工智慧領域:AI研究早期也充斥著大量“水論文”,但隨著資料和算力的積累,最終迎來了AlphaGo和ChatGPT這樣的突破。 科研的進步不是靠單點爆發,而是靠持續積累和試錯。哪怕有90%的研究最終被淘汰,只要有10%能成功轉化,就足以推動整個行業前進。 國際競爭壓力 加速了科技進步 中國科技的高速發展,還受到了國際競爭的刺激。 近年來,歐美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愈發嚴厲,從晶片禁令到限制AI演算法輸出,這些壓力反而促使國內科技界加快自研步伐。 晶片產業:在美國禁運高階晶片後,中國企業加速了國產晶片的研發,華為、中芯國際等公司開始佈局自主供應鏈。 空間科技:國際空間站不允許中國參與,但中國反而建造了自己的“天宮”空間站,併成功實施了多次載人飛行任務。 新能源技術:中國已在全球新能源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電動汽車、電池、光伏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產出極高。 可以說,外部競爭壓力讓中國科研界不得不加速突破,哪怕很多科研人員“水分”較高,只要有一部分能在關鍵領域做出成果,就能改變全球科技格局。 未來中國科技的挑戰 從“數量”到“質量” 儘管目前中國科技的增長模式仍然依賴“人海戰術”和政策扶持,但要實現真正的科技強國,未來必須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 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減少“唯論文”導向: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仍然過於強調論文數量,導致“水論文”氾濫,未來應更多關注實際貢獻和技術轉化。 培養更多頂尖人才:中國的科研體系需要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學家,而不僅僅是“論文工人”。 加強原創性突破:當前很多科技創新仍然是“跟跑”模式,未來需要在基礎研究上取得更多“領跑”成果。 科技強國的核心競爭力,不只是論文數量,而是能夠持續產出突破性成果的能力。 中國已經建立了龐大的科研體系,下一步的挑戰是如何讓更多科研人員真正成為推動科技前進的力量。 “水”科研和科技進步之間的矛盾,其實並不矛盾。 在一個龐大的科研體系中,平庸研究者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只要基數足夠大,就能篩選出推動行業前進的精英。 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既受益於龐大的科研人員群體,也得益於政策扶持和國際競爭壓力。但要想真正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未來仍需擺脫“人海戰術”,推動科研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