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AI發到月球上去,還地球一方“淨土”

2月底,SpaceX 的獵鷹9號火箭在一陣轟鳴聲下,騰空而起。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人類向月球發射了一個精裝書大小的黑色物體。
在那個黑色盒子裡“封裝”了搖滾樂隊 Imagine Dragons 的一首歌曲 Children of Sky。不過與此前那些被送上月球,然後在那裡孤零零吟唱的歌曲不同。
樂隊希望在著陸之後,他們的歌曲能從月球播送回來,並且“母帶”保留在外太空,永遠不會遭到銷燬。
你大概猜到那個黑色盒子是幹啥用的了。過去幾十年,人類嘗試著把各種物件送上月球。而這一次,是一個 8TB 的固態硬碟。
照此構想,人類打算接著把資料中心鋪設到太空去。
向月球發射一個數據中心
在太空行駛了 30 多萬公里之後,資料服務公司 Lonestar 的“微型資料中心”進入了月球軌道。這臺微型資料中心被搭載在一個名叫“雅典娜”的著陸器上。
Lonestar的資料中心搭載於Intuitive Machines的Athena著陸器上丨Intuitive Machines
這是一次測試任務。在月夜週期來臨之前,Lonestar 只有幾周時間測試資料中心在陌生、惡劣的太空環境下可靠和安全地傳送資料。
旅途中,Lonestar 對資料中心進行了一系列測試,檔案上傳、下載、資料加密、解密、身份驗證等,還執行了一些邊緣處理任務。測試結果顯示,資料中心的功率、溫度、CPU記憶體等常規指標都保持穩定。
雅典娜順利進入月球軌道、著陸,但在著陸之後側翻了。兩個無線電天線中有一個失靈,側翻導致太陽能電池板被遮蓋,比預期提前數天斷電。
有類似想法的,不止 Lonestar 一家公司。
歐盟花 210 萬美元委託 Thales Alenia Space,研究將資料中心送入太空以減輕能源負擔的可行性。
該公司計劃在軌建造一個組合式資料中心,由13顆衛星構成,總尺寸為200*80米。資料中心規模是國際空間站的兩倍大小。資料處理能力約為10兆瓦,相當於一個目前擁有約 5000 臺伺服器的中心地面資料中心。
由知名機構Y Combinator孵化的一家公司 Starcloud 計劃將資料中心部署到低地軌道上。
Starcloud正在進行發射準備丨geekwire
公司 CEO  Philip Johnston 透露,在種子輪融資時,有超過 200 家VC機構聯絡了他們。換言之,資本市場貌似對星際資料中心這個概念也挺感興趣的。
起初的計劃是兆瓦級,未來將擴充套件到千兆瓦級容量,預計能夠訓練像 GPT-6 這樣的大模型。他們已經和英偉達達成合作,計劃在今年夏天完成第一次發射,屆時將配備效能最好的 GPU。
Lonestar 最早在 2027 年開展商業資料儲存服務,計劃資料中心地點設在地月拉格朗日點 L1(距離月球表面約 61350 公里的引力穩定區域)。
“建資料中心的最佳選址根本不在地球上,而是在軌道上。”Starcloud CEO 說,“等火箭發射成本降到足夠低的時候,所有的資料中心都將進入太空。”
AI 的“老家”,就住在這個屯
為了滿足爆發式增長的算力需求,資料中心的建設規模越來越大,正在佔用越來越多的土地、水和電力,尤其是電力。
這一波AI浪潮下,關於資料中心是吞電獸的警示和預測資料不絕於耳,引發了人們對未來能源短缺的焦慮,也出現科技巨頭們搶佔電力資源、佈局新型能源的局面。
有機構資料顯示,資料中心對電力的消耗將在未來10年內激增六倍。有一種類比,到 2027年,全球 AI 行業所消耗的能源,將相當於荷蘭整個國家的能源消耗量。
由Thales Alenia Space執行的太空資料中心專案丨Thales Alenia Space官網
隨著資料中心的能源消耗在全球能源消耗中所佔比例逐年上漲,不僅為能源供應帶來了壓力,也導致了大量的碳排放。
微軟稱由於資料中心擴張,二氧化碳排放量自 2020年以來增加了近 30%,谷歌在 2023年比 2019年的排放量高出幾乎 50%。
還有高耗水量的問題。大量的水資源被用來為資料中心製冷,防止伺服器過熱。例如谷歌在 2022年消耗了 56億加侖的水,有媒體估算這一用量大約等於 1.5個西湖。
如果將資料中心建在太空,貌似這些問題都將獲得新的解法。
Thales Alenia Space 計劃的伺服器架構將由太陽能電池陣列供電,這個巨大的電池陣列可產生1兆瓦的電力(約為國際空間站現有太陽能電池板發電量的四倍)。
利用太陽能這種清潔能源解決資料中心的能源焦慮。至於用水,資料中心在太空環境下可以自然冷卻,不需要額外消耗水資源製冷。
這麼看來,太空環境的確提供了一種更環保的替代方案。
可是,現實依然太骨感
“太空可以為資料中心提供其他地方都比不上的安全性。”Lonestar總裁說。
原因在於,政府和企業如果將自己的資料儲存在太空資料中心,資料資訊可以直接從太空傳輸到專用地面站,不需要經過地面網路,也就更難被訪問入侵。“就像直接把金庫建在銀行身後,免去運送途中被搶劫的風險。”
又能解決 AI發展的能源焦慮,又能保障資料安全。就像任何科幻式情節照進現實,優勢明顯,但風險也很尖銳。
據瞭解,目前向太空發射的價格範圍大概是數千美元/公斤(以獵鷹9號最大17.5噸的運載能力為基礎來計算,其每公斤的發射價格是較低的,大約為4000美元)。
而一個完整的資料中心除了資料裝置,還需要配套的基礎設施來保護、供電和冷卻——這些都會增加發射的重量。在論證過技術可行性之後,商業視角下的經濟賬或許是這些公司最敏感的痛處,他們並沒有公開具體的專案費用。
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後期維護。一方面,太空碎片可能會襲擊到資料中心,造成外部物理損傷。同時環境的複雜性也給資料中心內部執行帶來挑戰,例如在失重環境下,地面常規的冷卻系統難以正常運轉。
一旦出現新型裝置出現故障,遠端維修將是一項成本高昂的任務,甚至會導致數週或數月的停機時間。這對於地球上的使用者來說,產生的影響難以估量。
但商業公司信心滿滿,躍躍欲試。除了開頭提到的搖滾樂隊 Imagine Dragons,Lonestar 已經拿下了佛羅里達州政府在內的政企客戶。
Lonestar的資料中心“登月步驟”丨公司官網
安全通訊和災難資料恢復或是太空資料中心的優勢。比如 Lonestar 方面稱,公司業務重點並非“延遲敏感型”應用。
Starcloud 對高昂的成本持有樂觀態度,相信太空資料中心未來能夠在商業可行性上跑贏地面資料中心。“未來公司需要支付1000萬美元的發射費用,而不是支付1.4億美元的電力。”
說不定,資料中心就成為太空技術新的“金礦”了。上一次人類登陸月球是啥時候來著?
參考文獻
[1]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jewvpkw7weo
[2] https://techcrunch.com/2024/12/11/200-vcs-wanted-to-get-into-lumen-orbits-11m-seed-round/
[3] https://www.geekwire.com/2025/lumen-orbit-starcloud-10m-space-data-centers/
[4] https://www.thalesaleniaspace.com/en/press-releases/thales-alenia-space-reveals-results-ascend-feasibility-study-space-data-centers-0
[5] https://www.lonestarlunar.com/press-release/lunar-data-center-achieves-first-success-en-route-to-the-moon
[6] https://www.lonestarlunar.com/_files/ugd/166e5d_063c34517b5e4b9bba6b10bdac370963.pdf
作者:Mandy
編輯:沈知涵
題圖來源:westerndigital blog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