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Focus走PIP,唯你例外’HR升級到L10審批,卻遲遲不給答案…留崗位給別人了?

大廠三年NG L4 SDE-從exceed到focus最後跳槽-心得分享

作者@匿名使用者
釋出在一畝三分地

歡迎大家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到原帖與作者交流討論哦!

近期心路歷程分享

最近這幾個月挺煎熬的,借這個機會整理一下自己的 timeline(時間線),也希望能給現在處在迷茫期的朋友一些參考。
內容偏長,平時只看不發,第一次發帖,措辭邏輯語法不嚴謹請見諒。

個人背景

我是在 某年初本科畢業後加入某大型科技公司 的,趕上了個好時候。當時組裡正屬於擴招期,L6-L8(高階職位等級)的領導們對新組都挺看重,一開始真的有種“被寄予厚望”的感覺。
入職半年後,原經理跳槽去了另一家大廠,一個總部級別的 L5 軟體開發工程師轉崗成了我們的 L5 軟體開發經理。

第一年年初

第一年算是順利,年終拿到了 Exceed(超出期望)的評價,也拿了一些獎勵。新經理也很快和我聊起了升職的事。
但第二年開始有點走偏了。這個 L5 Manager(經理)給的專案大多是些 low impact(影響較小)的 small migration(小遷移),組裡人陸續離職,經常專案做到一半就得臨時去接別人的攤子。年終時有一個季度組裡只剩三個人,氛圍很難說好。升職的事也沒人再提了,我也沒太 push(推動),想著“認真做事,機會自然會來”。

第二年年初

第二年拿到了 Meet Bar(達到合格標準)。
第三年開始有點起色。返聘實習生陸續回來了,我開始接一些 high impact(高影響力)的專案,也獨立設計並帶著一個返聘實習生做了一個組織級別的 must-win(必須贏的)專案,提前一個月上線,交付非常順利。
當時以為這次總算有實質性進展了,結果 manager 每次 1:1(單獨一對一會議)聊 promotion(升職)都說我有“LP growth area”(領導力成長空間),說再觀察兩個季度。現在想想,基本就是在畫餅。從來沒有給出具體的 promotion plan(升職計劃)然後 work backwards(倒推),一直含糊地說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專注於眼下的事…
我持續記錄了自己的 highlight(亮點),也算是組裡的“老人”,但 promotion 完全沒有推進。好在總薪酬漲得還行,已經接近 L5 低門檻標準了,我當時也覺得差個職位名稱沒關係。

第二年年中

然後來了個離譜的事——我 manager 升 L6 了,1:1 時天天唸叨“a manager can only succeed if his engineers succeed”(經理只有在工程師成功時才能成功),結果自己底下沒一個工程師成功自己卻升職。
一個在這家公司幹了十年的 L5 工程師同事也說“從來沒見過這種操作”。他在組裡的影響力和經驗在我看來早就到 L6 了,平時吃飯聊天也能感覺到他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非常不滿。

第二年年末

Manager 說要幫我升職,安排了一個 L5 做 mentor(導師)。但那段時間專案多次被外部團隊影響而延期,實話講,promotion 遙遙無期讓我有些喪失動力。
身邊比我入職晚的一些朋友陸續也都升到了 L5,我在心態上有些擺爛了。作息也亂了,一個月會錯過一兩次站會和 1:1。

第三年年初

有次 1:1,經理突然說我晚了三個小時才回復專案經理的訊息,這事升級到他這了,說我失去信任、沒有責任感、溝通問題。
我當場反駁,說我當時請了假,在組裡的即時通訊工具提前說過,回來第一時間就回了,專案經理找你你可以直接告訴他我病假了。我還指出很多時候專案經理也不回我訊息,溝通是雙向的。Manager 不認,意思是“專案經理很忙不回你正常,你只有這一個利益相關者就要更積極”。聊得不是很愉快。
結果一週後我被放進了 Focus(公司內部的績效改進計劃前置階段)。
我趕緊研究流程,發現從 Focus 狀態跳到別組需要 L10 級別批准,幾乎不可能。只能一邊完成 Focus 裡的要求,一邊改簡歷準備跳槽。
我還特意找人力資源聊過,寫了個文件說明這個 Focus plan 裡有些任務是 L5 級別的期望對一個低門檻 L4 不合理(自我設計並實現一個組裡沒人熟悉的板塊的組織級別 must-win,只有一個 L5 一年前做過)。
我還表示被放進 plan 的理由也不合理(上面講的專案經理的事,還有值班時批准了一個外部團隊的錯誤提交)。
HR 兩週後回覆說她“出去旅遊了”,回來和 manager 聊了下,說這個 plan 沒問題。就這樣被敷衍了。
行吧,那我就繼續幹。

第三年年中

提前兩週完成了 plan 裡的所有內容,開始做新專案。plan 結束後得知被 focus 延期一個月,說是“要看持續表現”。我也認了——至少不是直接進入績效改進計劃,也算給了我更多時間。
這段時間,我改了三年前的簡歷,手動投了大概 ~20 家公司。只有一家公司給了回應。
收到線上測評後一路推進,最後一輪面試結束兩天後,人力資源打電話告訴我反饋非常積極。
後來出了點插曲,原來的組編制被佔了,人力資源說打算讓我去姐妹團隊,安排我和新的招聘經理做了個非正式聊天。
同時也問了我有沒有在這家公司升職的問題,我除了沒提 focus,其他基本簡單地按照上面的 timeline 解釋了一下。
和新經理聊完之後我還蠻感興趣的,感覺職業路徑和成長空間都比現在這家公司的組更清晰。除了需要適應下程式語言,沒什麼太擔憂的。

半個月後

收到正式錄用通知。是我更感興趣的方向、是我更期待的旅程。(跳級 + 遠端工作 = 爽)
希望未來一切順利吧,準備等拿到五月的股票後就入職吧,focus 最近一次 1:1 感覺經理有所挑刺,如果進入績效改進計劃就拿錢走人,如果 focus 出來了就以後多個重新錄用資格,延長 focus 了就不管了,以新公司為準。

一些想法

三年,從 Exceed(超出期望)到 Meet Bar(達到合格),再到被放進 Focus。
從本科三年畢業進大廠的信心滿滿,到逐漸因為“職位名”、“評價”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在組裡一直是唯一的中國人,三年這家公司讓我學到了不少現實職場的東西:
1.不要把公司給你的標籤當成你自己的定義 一次低谷並不等於你不行,工作只是僱傭關係,本質上就是“出力”換“出錢”。不要帶入任何個人情緒,如果現在的僱主不識貨,總有識貨的。2.你永遠不是為公司工作,而是為你的經理工作 我的經歷不代表所有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做的事不如直屬上司(領導層)對你的印象重要。3.嗅覺要靈敏一點 不要傻傻地吃經理的大餅。如果能早點意識到升職沒希望、或者提前感知到 Focus 的風險,看到經理自己升職這種危險訊號,也許能及時轉組,避免後面的被動局面。4.溝通有時大於成果 時刻注意職場的人情世故。保持溝通,時刻更新,參加團隊活動。而不是埋頭苦幹,吃力不討好。5.軟技能對職業成長很重要 被 focus 前的幾個月我常常午飯自己一個人去吃,很多時候去辦公室找個屋子安安靜靜地幹活而不是坐在組裡固定工位,常常帶個耳機邊聽歌邊整自己的事。這些細節讓我有些和團隊脫軌,經理在發 focus 那天也提到了希望我能融入集體,不要那麼孤僻…和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儘管聊的內容接不上話或者不感興趣,但你的存在感會被動融入集體,儘管工作上有交集,但這些日常的瑣碎也決定了和同事們的距離,進而影響你在團隊中的存在感。

希望我的經歷能給也在經歷低谷的你一點參考,早日走出困境,找到屬於你的轉機。

Focus 後期更新及疑問

這裡來更新一下我在 Focus(績效改進計劃前置階段)後期的實際情況,也順便拋個問題,看看有沒有大佬知道內幕。
我的 Focus 計劃一直在被延續,本來定的三月底結束,直到五月中旬才正式結束,延續的理由是 show consistency(展示持續性)。按照流程,接下來應該進入 evaluation 階段,決定是否出 Focus(解除績效關注)或進入 PIP(績效改進計劃)。
我已經在五月初就拿到了新 offer(錄用通知),但我還是想知道 Focus 的結果:
1.如果進 PIP 就可以拿錢走人2.如果出 Focus 就可以 eligible for rehire(有資格重新入職),也為我的亞麻(Amazon)生涯畫上個圓滿句號。
但這段時間非常拉扯:我幾乎每週都會 ping(提醒)或當面問 manager 和 skip manager(跳過直屬經理的上級)兩次,詢問評估結果。Manager 一直說他還在整理 document(檔案)、還在等 HR feedback(人力資源反饋),skip 也說類似的話,流程拖了將近一個月都沒有結論。
直到我在提交了兩週離職 notice(辭職通知),準備去新的崗位。提交離職 notice 前一天再去問 Focus 結果時,skip 給了我一個非常“繞”的解釋:
“通常進 Focus 的 SDE,99% 最終都會走到 PIP。直接進 PIP 流程其實很簡單,辦的也很快。但像你這樣在 Focus 期間超額完成任務、表現出持續性的人非常少見,我們也沒遇到過這種情況,HR 需要收集更多文件並 escalate(升級)到 L10 審批,所以流程慢。”
而當我離職後再追問結果,manager 的回應是:
“既然你已經 resign(辭職),HR 就終止了對你 Focus 結果的 evaluation(評估)。”
我追問我的 rehire eligibility(重新錄用資格)時,manager 也是支支吾吾表示不知道這個流程。而且這是個 edge case(邊緣案例),他說要去了解下然後再回答我。
我很困惑:
Focus 本質上是個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cess(績效評估流程),不應該在你的 evaluation period(評估期)結束後就馬上給個結果嗎?Rehire eligibility 是否也依賴這個結果?
有朋友說這種情況 manager 可能是“play dumb”(裝傻):故意不出結果,讓我自己先走,好給組留一個 sde allocation(工程師名額)。
我無法驗證這說法,但這段流程的不透明性感覺很奇怪。

如果你有相關經驗或者知道內幕,歡迎指點!也希望這能幫到同樣在職場遇到類似狀況的人。
大家如果還有相關的問題和看法,歡迎點選“閱讀原文”到一畝三分地討論

今日推薦

內容來源一畝三分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