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巴西奴工事件,是最近的熱議話題。巴西公共勞工部宣稱“解救”了163名處於“奴隸般狀態”的中國工人。
比亞迪巴西工廠的建設工作由國內的金匠集團承包,隨後,比亞迪表示,終止與金匠建築公司的合同。12月26日,微博“金匠集團巴西分公司”發表了一個宣告。宣告中,有“奴工”發聲表示,“莫名被扣上‘奴役’的帽子,讓我們的員工感覺人格受到了侮辱,人權受到了侵犯,嚴重傷害了中國人尊嚴”。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在微博表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抹黑中國品牌、抹黑中國,以及企圖破壞中巴友誼的事情上,見識了境外相關勢力如何惡意關聯、蓄意抹黑,國內部分自媒體如何裡應外合,相信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此之前,網傳一封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價的郵件。郵件表示,因為市場競爭激烈,為增強比亞迪的競爭力,需要整個供應鏈共同努力、持續降本,要求從明年起所有供貨產品降價10%。這篇郵件的語氣過於強硬,不像商量更像通知。憤怒的供應商將信發到了網上,引發輿論對比亞迪的批評。
輿論主要聲討的是兩點,一是壓榨供應鏈,二是語氣傲慢。其實,群發公文郵件,語氣多數都是這個樣子。當然也不排除比亞迪作為買方在心態上的優勢,以及故意擺出這種姿態當作談判的一種策略。但語氣終究是小事,關鍵還是在於降價。
這些事件,是偶然的,但也有必然。比亞迪有委屈,也有應得。
一、委屈
正如比亞迪後來回覆郵件中所說:“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我們基於規模化大量採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降低採購成本,不僅是汽車行業的慣例,也是任何一個企業的目標。這是技術進步的動力之一。
除了降價,此次引發批評的另一個問題是拖欠貨款。這是整個汽車行業的問題,很多供應商在開票後3個月都拿不到錢,甚至連承兌匯票都拿不到,拿一個企業內部的代幣。其實,拖欠貨款、搞供應鏈金融,本質主機廠佔用了供應商資金的時間價值,是廠家利用自身買方市場的優勢,從供應商身上再賺一次而已。它仍然屬於價格問題,即另一種方式降價。
2023財年,國內車企日子都不好過,價格戰正打得火熱。降價必然順著產業鏈影響到供應商。比亞迪壓了供應商的價,也不能得到更多的超額利潤,最終都會因為市場競爭,而回饋給消費者。
縱觀汽車工業的發展正是如此:技術不斷進步,規模不斷擴大,單車成本不斷下降,單車價格也在不斷下降。汽車工業的降價,自然包括供應鏈廠家。他們也處於一個開放市場,只有更高的價效比,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

非壟斷行業的價格問題,都不應該被道德化、輿論化。交易永遠都會有抱怨,賣家覺得賣得太便宜,買家覺得買得太貴。到了社交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發聲,這種抱怨就會形成議題,最後成為一個事件。但是,這不代表他們因為交易蒙受損失,真正反映交易各方是否獲益的,是他們是否真的交易了。交易本身,才是價格是否合理的唯一標誌,而不是輿論行為。對於非壟斷、非民生基本需求的行業,輿論中的價格呼籲,其實是一種扭曲的噪聲。
所以,比亞迪在這個事情上是委屈的。
再看奴工事件。工人的住宿條件是不好,但也就是國內工地上的一般常態。至於收護照,的確有控制之嫌,但對中國人而言,也是常規操作。金匠無非是按照常規操作。請中國工人,是因為中國工人吃苦耐勞,效率高。當然,工資也不低,一個月大致在一萬二千元。
而且,金匠是比亞迪的供應商,比亞迪隔著一層,按照國內經驗,也不會想到監管供應商的勞工保護狀態。所以,比亞迪也是有委屈的。
二、應得
很多人說,我買國產品牌,是為了捐錢給它,它居然還給我一個產品。毋庸諱言,因為輿論對國產產品的支援,國產品牌得到了更大的溢價。溢價當然是國產品牌應得的,也是中國製造業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位置。但國產,是一個集體概念,而不是一個市場概念,所以,平心而論,這不僅僅是品牌溢價,也有道德溢價。

把比亞迪抬起來的輿論,背後是中國社會的普遍觀念。這些觀念中,沒有多少市場經濟觀念的,也沒有邏輯,卻充滿情緒和道德訴求。那麼,既然談國產概念,同時,也就必然要求比亞迪付出更多。這就意味著,作為一個賣家,比亞迪的利潤中,有“道德利潤”,那麼作為一個買家,比亞迪就必然肩負更高的道德義務,對中國產業鏈、對產業鏈上的中國企業,對供應鏈企業中的中國員工,比如巴西的那些工人,就有更大的道德義務。
在比亞迪群發信事件之後,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在微博發文稱:“2024年我們對供應鏈夥伴的付款週期比去年又縮短了,現在只需要90天左右。”
特斯拉在消費者市場上,作為賣方,並不佔道德優勢,實際上處於一種道德劣勢,並因此承受了一定的銷量損失。但面對供應鏈,作為買方,卻主動盡到了道德義務。
我寫到這裡,正好看到有封網傳的供應商的公開信。信中正是這麼說的:“透支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韌性”“讓整個行業陷入低端內卷的死衚衕”“所有被壓榨的利潤和價值也終將成為他國經濟發展的嫁衣”“拖垮了整個產業鏈,犧牲了中國勞動人民和企業的長遠利益”“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絕不能以吸收國內勞動人民和供應商的生存為代價”

雖然不知信的真假,但輿論和觀念語境中,這些話語,是非常真實和現實的。2023年比亞迪獲得的政府補助為46億元。2024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比亞迪獲得79億,佔總額的三分之一。
曾經,談到展望中國沿著產業鏈往上走,發展新興產業的初衷,就是帶動中國人均收入增加,衝破中等收入陷進。不過現在,在很多語境中,變成了,為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大家多奉獻吧。這是忘記了產業發展的初衷,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而是為了人民生活更幸福而發展。
這就意味著,國產產品,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義務。任何國產品牌,一邊宣揚國產、自主,一邊高價、低質;對供應商講市場無情,對消費者講國產情懷,都是行不通的。


熱文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