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亞迪港股股價年初至今上漲40%以後,摩根大通發出“終極拷問”:若比亞迪真的能夠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豐田”,並在2030年左右達到約1000萬輛的全球出貨量,公司長期上行空間到底有多大?

摩根大通認為,隨著泰國、印尼等海外生產基地投產,2026年將成為比亞迪全球化戰略的重要轉折點。公司全球交付量有望突破650萬輛,公司在全球輕型汽車市場份額將擴大至7%。到2030年,公司整車銷量更是有望突破1000萬輛,整體淨利潤有望達到1754億元。分析師將比亞迪2026年的目標價格提升至600港元(港股)/560人民幣(A股),較目前股價有66%/54%的上漲空間。


2026年將是國際化轉折點
摩根大通分析師賴以哲團隊在2月20日的報告中表示,在與近200位投資者溝通後,分析團隊認為投資者越來越相信比亞迪在國內外市場的長期敘事。
分析師認為,2026年將是比亞迪全球戰略的重要轉折點。屆時,比亞迪在泰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和匈牙利的四個海外生產基地或整車產線將建成並逐步提升產量。其中,泰國工廠將於2025年上半年率先投產。這將為比亞迪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全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雖然歐盟將提高關稅,但比亞迪將致力於透過配置或產品,而非價格在海外開展競爭。同時,國內插混領域的機遇不斷增大,海外可能也是如此,這意味著進一步的商機。
摩根大通預計到2026年,比亞迪的全球交付量(包括中國市場)將達到650萬輛,其中海外市場交付約150萬輛。這意味著比亞迪在全球輕型汽車市場(包括燃油車)的份額將從2023年的3%擴大至2026年的7%,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不包括油電混動)將維持在22%左右。
在短期方面,分析師認為3月24日的財報日將是比亞迪的下一個催化點。

“非零和博弈”的競爭格局
摩根大通認為,在中國汽車市場,比亞迪與其他推出或即將推出類似L2+級別智慧駕駛功能的中國同行之間,並非“零和博弈”。
相反,那些目前產品沒有搭載類似功能的外國大眾品牌,尤其是定價中低端的品牌,將面臨更大的市場份額流失壓力。
分析師指出,隨著比亞迪等中國品牌積極推出價格適中且具有競爭力的智慧駕駛產品,中國汽車市場將呈現出兩大結構性趨勢:
L2+ NOA(導航輔助駕駛)滲透率快速提高,未來幾年可能從7-8%左右升至15-20%。 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加速增長,到2030年或之前可能達到約80%。

分析師認為,比亞迪是真正能夠推動L2+功能在中國普及和滲透的主要整車廠商,因為比亞迪擁有全面的產品組合、廣泛的分銷渠道,以及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智駕最終目標是開發垂直整合解決方案
在智慧駕駛技術方面,摩根大通認為,投資者通常可以將中國品牌分為兩類:
自研解決方案, 以小鵬汽車為代表,這類公司具備開發自研演算法解決方案的能力,甚至有潛力開發自研晶片。 系統整合方法, 大多數中國品牌目前屬於這一類,他們與半導體晶片、感測器、資料、演算法領域的關鍵供應商合作,同時努力開發自研解決方案。比亞迪目前就屬於這一類。
摩根大通表示,比亞迪的合作伙伴包括英偉達、地平線、Momenta、文遠知行、速騰聚創、禾賽、博世等。
摩根大通認為,長遠來看,比亞迪的目標可能是為其智駕產品開發垂直整合解決方案,包括感測器和晶片。考慮到比亞迪已經在生產電池和IGBT(絕緣柵雙極電晶體)等關鍵元件,這一目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NOA解決方案的成本趨勢下降
儘管搭載智慧駕駛功能會增加成本,但比亞迪並未上調新車型的廠商指導價。
摩根大通認為,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價格營銷,但比亞迪有能力透過規模經濟、向供應商傳導壓力及改善產品組合來緩解成本壓力。
摩根大通預計,2025年公路NOA的物料成本將從2024年的4000-5000元人民幣降至約3000元人民幣,而同期城市級NOA的物料成本將從約2萬元人民幣降至1萬-1.5萬元人民幣。

成本的下降將推動高階L2+功能的普及。
摩根大通預計,搭載城市級NOA的汽車售價將從去年的約20萬元人民幣或以上降至今年的約15萬-20萬元人民幣,而搭載公路NOA的汽車售價也可能從去年的15萬元人民幣以上降至今年的10萬元人民幣。

上調港股目標價值至600港元
摩根大通基於多種假設評估了比亞迪股價的長期上行空間。
分析顯示,比亞迪的長期股價可能在515-685港元/股之間。該行基於長期目標價區間的中值,得到截至2026年6月的目標價600港元/560元人民幣。其給與比亞迪的目標價對應1.7倍/1.5倍的2025/2026年預期市銷率,隱含目標市值約為17440億港元/2230億美元,而豐田的市值為2870億美元。
作為對比,小米集團汽車業務的2026年預期市銷率超過3-4倍。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