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些天文章裡——《二胎媽媽回頭看:在小學,請不遺餘力做好這三件事》,答應大家要寫孩子的數學思維培養,我今天來交作業了。
大家催促的留言,我都看到了,熬了幾天晚上、眼睛快睜不開了,終於趕出來了。
醜化說在前面,培養數學思維這件事,廣泛又複雜,不是一篇文章能寫清楚的。
我也不是專家,願意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研究這事,主要是我自己對數學有興趣且學得還不錯,也想帶家裡兩娃愛上數學、學好數學。
之前斗膽分享了一些觀點:
-
……
在兩個孩子上學之前,沒有報班,自己摸索著陪著他們做了一些數學啟蒙,積累了一些經驗、當然也踩了不少坑。
N年過去了,從之前的大寶到現在的二寶,很多問題看得更清楚了,策略方法掌握地更豐富和熟練了。
今天,再斗膽叨叨幾句(好像不是幾句,是一大篇

)。
主要想說的有兩部分:一是孩子數學啟蒙的內容;二是數學啟蒙的策略和方法。
別害怕,以下內容不是我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
除了發揮我本職工作的特長,查閱了不少相關文獻,最近我還在斯坦福大學早期數學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挖到了一堆好資源(所有網頁快被我翻爛了)。當然,我再認真也做不到周全,不夠專業的地方,還請大家來指正。
1. 數學啟蒙到底要學什麼?
前些天,和二寶同學的家長聊起數學啟蒙。她說,他們也在家做啟蒙,孩子每天都有數學作業,10分鐘完成50道20以內加減法。
我知道,很多父母在孩子做數學啟蒙時,都把重心放在孩子計算能力的培養上。
但事實上,孩子數學想學好,單獨依靠運算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的是多元能力。
到底是哪些能力?不同的流派和專家的看法,略有不同。
以終為始,我特別查閱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主要看了最近的2011年版和2022年版。
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提出孩子在小學和初中這兩個階段應該被教會10個核心概念;而在2022年最新的課程標準裡,10個核心概念升級為10個核心素養。

引自:朱立明,從“核心概念”到“核心素養”,《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22.5。
從這張表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來,運算能力只是數學10大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部分,很重要很基礎但不是全部。
除它之外,孩子還應該培養和具備數感、量感、符號意識、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推理能力、資料意識、資料觀念、模型意識、模型觀念、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等等核心素養。
再比較兩個課程標準,一大變化是增加了對“量感”和“抽象能力”的要求,分別出現在小學和初中階段。
但更宏觀和重要的變化是,數學教育開始由“以知識為本”轉向“以素養為本”。孩子學習數學的重點,不是掌握概念,而是培養形塑核心素養。
這也是很多人解讀課程標準變化,認為數學越來越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死記硬背、刷題提分越來越難,未來的考試會越來越靈活變化,會出現很多創新提題型,著力考查孩子的數學思維、應用數學的能力。
套用2022年最新課程標準的說法,即孩子應該學會“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聽著還是挺抽象的,我用兩個小例子稍微解釋一下。
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參觀,看到加拿大傳統手工拼布被子,二寶說:“媽媽你看,patterns!”

我一看還真是,是她平時喜歡玩的規律和模式遊戲(後面有解釋)。看到她開始用數學眼光觀察這個世界,我挺開心的。
展覽旁邊有體驗區,可以用基本幾何圖形創造拼布被子的圖樣。我和老王陪了二寶很久,等她慢慢嘗試、創造自己喜歡的圖樣。

還有上次,我們在新加坡買網紅華夫冰淇淋,2新元/個。我給她10元,問她應該找回多少錢?她很快答出來8元。
我又問她,如果10元都拿來買冰淇淋,可以買幾個?她也很快答出來,5個(她知道10可以分成5個2)。
再追問她,如果拿20元買冰淇淋可以買幾個?我其實沒期待她能回答出來,因為她只會20以內加減法、不會除法。
沒想到她想了一下,竟然算出來了,10個。她說,把20元分成兩份,一個10元可以買5個冰淇淋,另一個10元也可以賣5個冰淇淋,那兩個10元,20元就可以買10個冰淇淋了。
後來再問她30元、40元能買多少個冰淇淋,她都能推演出來。我很開心,她不是簡單掌握計算口訣,而是真正理解計算背後的含義,並能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了。
不知道,用這兩個例子能不能解釋清楚,培養孩子數學思維能力和教會孩子數學概念之間的差別。
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二寶離真正具備數學思維還有很長很長一段路。
我一直不提倡提前學,除非天才兒童(自我意願強烈),快速往前學,不如紮紮實實把知識吃透、能力掌握。
不過,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是另一個問題,一是為學校學習做好準備,當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的數學興趣、培養他們的基本數學素養。
那,孩子早期數學啟蒙要(先)學什麼?開發哪些方面能力?
斯坦福大學早期數學教育發展與研究中心(DREME)明確提出,孩子早期學習的數學概念應該包括這8個方面。

這8個方面的具體學習目標和內容,我做成了表格,大家可以放大檢視。

與我們的課程標準比較,這些學習主題是10大核心素養的子集。看來那句話是真的,數學是世界通用的語言。
還是那句話,千萬不要以為教會孩子數數,掌握加減法就算做好數學啟蒙了。數學啟蒙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多元數學素養和能力。
2. 數學啟蒙必須報班嗎?
第一步弄清數學啟蒙的目標和內容,第二步就是解決怎麼做的問題了。
寫到這裡,估計大家肯定會問,有沒有好的幼小銜接的課程推薦?
我不否認,真正好的數學課程能發揮知識輸入和能力培養的作用,但我同樣也相信,不報課程,在家也能給孩子做數學啟蒙。
此時,必須搬出來物理學家費曼小時候的故事了。
在費曼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開始對他的數學啟蒙。當費曼還坐在嬰兒椅裡的時候,父親帶回家一堆小瓷片,讓他把它們疊起來,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倒。
然後,父親引導費曼按照“兩白一藍”的順序重新排列瓷片,用來教他什麼是“序列(規律)”。費曼的母親不理解,問他為何不讓費曼隨意擺放,他回答:“我正教他什麼是序列,這是數學的第一步。”
斯坦福大學DREME中心,提出了“Family Math”,在家學數學的概念,認為數學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家我們也能幫助孩子學習數學概念、培養數學能力。

3. 首要是建立積極的數學態度
其實無論報班還是在家做啟蒙,有一件事都必須首先做到——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數學態度”。
斯坦福大學DREME中心認為,積極的數學態度會為孩子終生數學學習提供力量。
不管孩子未來數學成績如何,在他們還沒有上學之前,我們得讓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學好數學。
這比學習多少東西都重要得多。別在家做數學啟蒙半天,孩子害怕數學了,就本末倒置了。
可以試著從這些方面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數學態度:
(1)相信數學是有用的。透過具體例子,讓孩子看到,數學不僅僅是學習科目,它在生活中、工作中發揮了實際且重要的作用(後面具體舉例子)。
(2)杜絕刻板影響,相信每個人都能學(好)數學。“女生學不好數學”“不聰明的孩子學不好數學”這樣的觀念千萬不要表現或傳遞給孩子。別讓孩子還沒起步,就已經質疑自己,放棄努力了。
(3)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要讓孩子知道數學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和堅持發展和提升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其實是挑戰,透過努力和堅持是可以克服的。表揚、肯定他們的努力,而不是他們的天賦。
這裡我得大家多叨叨兩句,說是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數學態度,首要是我們家長得具備這樣的態度。
只有我們自己先相信,“數學是有用的、任何人都可以學(好)好數學、數學學習最重要的是努力和堅持”,才會把積極的數學態度傳遞給孩子。他們才會喜歡、樂於學習數學。
這不是套話更不是廢話,非常關鍵,比我們琢磨出來的的任何手段方法都重要。
4. 在家可以這樣教孩子數學
終於說到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有兩點我想先寫在前面,提醒大家:
一是,不要將學數學簡單等同於刷題、寫作業,一定要用“玩”的心態,把學習變成一個個好玩的遊戲。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不是學習(最起碼絕大部分孩子是這樣)。不要老抱怨,孩子為啥不主動學習,學習是苦的、累的、反人性的,他們不喜歡很正常。
而玩是讓他們放鬆、開心快樂的,再累他們也願意。所以,要儘量把學的內容嵌入玩耍中,即使做不到,也要偽裝、塑造好玩的氛圍。
二寶現在每天都會跟著我刷數學練習冊,但我從來不跟她說“來學數學了”,我都是說“敦,我們來玩遊戲了”。她不想玩的時候,我就自己會做起來,然後“不經意地”告訴她,這個遊戲好好玩啊,很多時候,她自己就會湊過來了。
二是,日常生活無處不數學,帶著孩子邊生活邊挖掘數學啟蒙的機會。回憶一下,費曼教授父親啟蒙他的小故事。
我本來有一些方法和例子要分享,但當我看過斯坦福DREME中心提供的各種家庭活動方案,決定還是推薦他們的吧,太全面了,包含了我想分享的全部。

斯坦福DREME中心圍繞四個生活場景——做飯、日常生活、遊戲玩耍、閱讀,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家庭數學活動,覆蓋了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包括嬰兒、學齡前、小學低年級)。
這些場景涵蓋數數、加減法、形狀與空間、規則模式、測量與資料、數學思維培養等主題,特別強調“玩中學”。
這樣透過生活場景降低學習門檻的方式,讓我們不必具備專業知識,就能引導孩子建立數學思維,同時培養他們積極的數學態度。
下面我主要聊聊其中前三個場景。閱讀暫時不講,是因為他們推薦的書籍我們有的看不到,後面有機會,我們結合國內能買到的書籍跟大家單獨說。
-
Cooking(做飯)
我們每天都要做飯,這個經常出現的生活場景是教孩子數學的絕佳機會,孩子參與做飯的同時,能接觸多種數學概念,在實踐中學習數數與加減法、測量與比較、分數與幾何。
我帶二寶做過餅乾、蛋糕,她和我一起準備材料、製作、烘烤,從中瞭解了重量、體積、比例、時間等等數學概念,並鍛鍊了數數、計算、測量等等能力。
下面,我就以“蔬菜湯數學食譜”為例,帶大家感受下做飯和數學是怎樣交融在一起的。

“比一比,排排隊”——學會測量和比較
做蔬菜湯,首先得準備好食材。土豆、芹菜、胡蘿蔔……這些食材,都是天然的數學教具。

比如,我們可以拿兩根芹菜給孩子,說:“看看哪根長哪根短?你是怎麼知道的?”第一個問題簡單,但第二個問題,孩子可能沒有辦法第一時間回答出來。
這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咱們把它們靠在砧板邊上,對齊起點再看。”
這就像遊戲裡的“規則”,讓孩子發現,比較需要先對齊,保證公平,再去比較。這樣他們就學會了測量。
等孩子熟悉了比較,就可以再給他們加點挑戰——拿出三根芹菜,讓他們從最短到最長排一排,或者混著胡蘿蔔和芹菜一起排隊。
孩子在動手中,觀察力和比較能力會悄然提升,這就是數學思維的一部分。
“數一數,拿一拿”——練習計數
食譜裡,每種食材都有固定的數量:“2 個土豆、4 根芹菜、5 根胡蘿蔔、3 個西紅柿……”這就是現成的計數遊戲。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做湯需要5根胡蘿蔔,你能幫我拿嗎?”
孩子可以從一堆胡蘿蔔裡面一邊數一邊找,“升級”計數能力。
還有,做飯之前,我們都會洗手,這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數數遊戲:“數到20,手就洗乾淨啦!”
這樣從生活小事入手,計數就會變得有趣又實用。
孩子年齡小,可以從“拿兩根胡蘿蔔”開始,等熟練了再問:“再拿一根,現在有幾根?”一步步引導,像搭積木一樣,慢慢堆出他們的數學信心。
“倒一倒,量一量”——感受容量、容積
做湯時,必然要往鍋中(或其他容器中)倒入水或者高湯,這是讓孩子接觸“容量”概念的好機會。
在廚房準備一個量杯,和孩子說:“咱們要倒8杯,你來數。”
慢慢倒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提問:“8杯是多少毫升啊?”
透過親手操作,孩子不僅認識了容量單位,還能初步感受數字和實際生活的連線。
孩子再大一些,還可以讓他們猜猜“鍋能裝多少毫升水”或者“幾杯水能裝滿這個鍋”。猜對猜錯都不重要,這是鍛鍊他們估算能力的好機會。
最重要的是,做飯不需要特別準備材料、工具,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只需利用廚房中的日常物品,就能讓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這樣的“數學食譜”,DREME中心一共提供了6份,我給大家整理到了資料包中,文末可以直接獲取~
-
“Daily Routines”(日常生活)

DREME中心總結了五大日常生活場景,取名為“Math Snacks”,包括外出、家庭(家務)、玩耍、準備做飯、故事時間。
下面我就以日常外出場景(Out and About)為例,看看商店購物、公交出行的場景,是怎麼變成數學啟蒙“課堂”的。

商店、超市是個培養孩子數學思維的極佳場所,我猜很多同學都在不知不覺間訓練過孩子的數學思維。
比如拿兩個蘋果問孩子“哪個重?猜猜哪個貴?”孩子會掂一掂,進行比較。
看到不同規格的同類商品,比如同品牌的糖果,20顆糖一盒的,還有30顆糖一盒的,到底哪盒更划算?
這也是比較,但需要更強的計算能力。

或者換一個簡單的計算問題:“一包薯片7元,我們買兩包吧~要多少錢?”在薯片的“激勵”下,孩子的計算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做“預算”:“咱們今天帶了100塊錢,能買什麼?”

此外,除了和商品“較勁”,我們還可以把目光放到人身上——在商店排隊結賬時,讓孩子數一下每個佇列有多少人,看看哪條隊伍最短。
這個隊伍裡,排在第3位的是誰?用來培養孩子的序列意識。

離開商店,在等公交車或者步行這種不起眼的場景,我們也能讓孩子接觸數學知識,包括時間、物體形狀等。
小低年級很多應用題都離不開“路程”,比如“公交車開到下一站要10分鐘,開到第二站要多久?開到第三站要多久?”
此外還有:
經過的路標,孩子都看到了什麼形狀?
孩子怎麼知道什麼叫三角形?
汽車車牌上的數字都是多少?
……

另外四個場景也有很多數學啟蒙方法,我同樣整理到了資料包裡,大家按需自取;同時,建議大家根據DREME中心整理出的內容,充分發散思維,讓孩子的生活被數學元素包圍~
數學無處不在,孩子的數學思維就會一直得到滋養,自然成長。
-
“Games&Play”(遊戲玩耍)
數學概念往往抽象難懂,孩子理解起來會相對困難。
透過遊戲,可以將這些抽象知識轉化為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觸數學,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學會主動去探索和學習。
下面,我就以Card Games中的“Count Jack is Highest”為例,帶大家看看這些遊戲是如何化抽象為生動,讓孩子玩到停不下來~


“比大小,決勝負”—— 培養數字比較能力
遊戲需要的材料很簡單,只要一副普通撲克牌就可以。
最開始時,需要先把這副牌中的Q、老K、Joker都挑出去,只留下Jacks(J)牌。
還需要把A定為1,這樣一來,牌面的數字就變成了1到10,加上J,總共44張。

接下來,就是好好洗牌,把牌洗得越亂越好,這樣每次翻牌才能充滿驚喜。
遊戲規則也很容易理解。
玩遊戲的人圍坐在一起,一起喊出響亮的口號,比如 “1,2,3,Jacks!”
喊完口號,大家需要同時把牌翻開。誰的牌數字最大,誰就是這一回合的贏家。
要是有人翻出了J牌,那他直接成為這一回合的勝者。
每一輪結束,贏家可以把自己和對面玩家出的牌全部收到自己那裡,直到對方沒有撲克牌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不斷比較牌面數字的大小。
在判斷兩張牌誰大誰小時,他們可能透過數牌面的點數,或者觀察牌面圖案的數量等方式來進行比較。

這將有效培養孩子對數的大小的感知,使其數感得到提升。
“認數字,強認知”—— 加深數字理解
遊戲過程中,孩子會持續接觸到不同數字的撲克牌。
從A到10,再到J,隨著遊戲的推進,孩子對這些數字的熟悉程度會不斷加深,腦海中的數字概念也能得到鞏固。
原本抽象的數字,在反覆的遊戲過程中逐漸變得具體、形象,這對於孩子數學基礎的夯實具有重要意義。
“破平局,啟推理”—— 鍛鍊邏輯推理思維
看到這裡,有的同學可能會問,要是我和孩子翻出來的牌數字一樣大,需要怎麼操作?
Count Jack is Highest的規則是,當遊戲出現平局時,需要再次翻牌決定勝負。
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實則對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戰。
孩子們需要分析之前的出牌情況,思考再次翻牌可能出現的結果,從而做出相應的決策。
一次次的思考,能夠有效鍛鍊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應變能力,讓他們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正是數學思維的重要體現。
這樣的遊戲,Card Games中一共提供了10個,同樣的,還是資料包見

~
除了Card Games,Games&Play中還設有More Games、Singing Together兩個分類,共包含11個遊戲,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給娃一起安排上~

和孩子玩數學遊戲,也可以藉助一些桌遊。
比如,我家倆娃最愛的地產大亨,培養財商意識的同時,學會數數、加減法等等。大寶、二寶都用它,把加減法練得很溜。大家可以看我之前寫的文章——>一款簡單的大富翁,就能讓90%的中國孩子學會賺錢花錢之道,學會算術、談判並理解社會現象…….
二寶喜歡邏輯桌遊,經典的兔子蹦蹦跳、瘋狂松鼠遊戲等等都是她的大愛。這些桌遊,在訓練邏輯推理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空間位置意識等等。
桌遊,這一篇肯定是寫不完了,後面我再跟大家繼續聊,把我們玩過且喜歡的桌遊,按照年齡、對應的數學多元核心素養等等整理好再分享。
對了,還有數學相關的書。除了繪本之外,我猜大家也想了解一下練習冊。雖說不能把數學啟蒙弄得太苦,但有趣有用的數學練習冊還是可以有的。一是數學學習有個抓手,二是提前讓孩子感受寫作業。市面上常見的練習冊,我幾乎都給二寶買了,有的很喜歡,有的真的一言難盡,別急,等我回頭跟大家細說。
最後,我也不再多說啥了。老規矩,麻煩大家點個贊和在看,再轉發下這篇文章,在公號對話方塊回覆“斯坦福”,就能看到我整理的斯坦福DREME中心的數學啟蒙資料包啦

~
參考資料:
網站:https://familymath.stanford.edu/activity/
也許你還想看看
【AI時代,讓你的孩子別灰心】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