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週末,周圍的江浙滬朋友都湧向了一處新的打卡地。
江蘇宜興的UCCA陶美術館自開放以來,人氣爆棚,連歌手任賢齊也忍不住前來一探究竟。
赤色山巒般的屋頂,手工質感的溫暖陶磚,這是繼北京、北戴河、上海之後,UCCA在中國的第四座美術館,也是建築大師隈研吾在中國的又一力作。

©Eiichi Kano
他首次以“陶”為主要介質進行設計,美術館屋頂的每一塊陶板都由手工製成,彰顯了中國“陶都”宜興歷史悠久的陶文化。
他說:“我希望人們想起中國的時候,不再只有那些光鮮亮麗的高樓和大城市。因為還有很多充滿特色的地方,同樣讓人著迷。”
這裡周圍還有活動豐富的陶二廠文化街區,未來將會有各種有趣的活動或小店,包括陶瓷集市、主題咖啡等等。

©田方方
外灘君與隈研吾工作室的上海負責人寺崎豐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話,在中國深耕20年整的他,為我們揭開了建築背後的故事。

江浙滬的景德鎮
中國陶藝發祥地
UCCA陶美術館,位於宜興丁蜀鎮陶二廠文化街區的心臟地帶,上下一共兩層,地上總面積達到2400平方米。
美術館整體呈深棕色,外觀靈感來自於當地知名的蜀山山脈,這裡是中國紫砂藝術的發祥地,也是詩人蘇東坡最愛的旅遊勝地。
上下起伏的屋頂,如同層巒疊翠的山脈。

寺崎豐說,這部分不光借鑑了蜀山,也參考了用來燒製陶器的龍窯以及陶器內部的空間。多種元素綜合在一起,才有瞭如今的模樣。
外立面採用特製陶板,經過高溫燒製後,陶板表面形成了細膩的凹凸紋理和豐富的色彩層次。
在不同角度的陽光照射下,陶板展現出多變的“窯變色彩”效果,即使是在雨天或者陽光並不強盛的陰天,站在屋簷下,也會感覺整個屋頂都在閃閃發亮。

隈研吾還精心設計了一條視覺通透的通道,從美術館延伸至南部河畔。
漫步其中,彷彿穿越一扇扇“門”,廣場、河流以及園區內的歷史遺蹟相互連線,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田方方
在美術館內部,空間佈局靈活多變,設有獨立多功能廳、演講廳、會議室、藝術商店、咖啡廳及休閒區等,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體驗方式。
“富有節奏的屋頂形狀與木格子梁的相互作用創造了一種廣闊的空間體驗,感覺比實際佔地面積更大。”

©田方方
在外部的陶二廠街區,各色創意體驗正逐漸聚齊,遊客可以帶上小朋友來這裡體驗一節陶藝課,或者親自上手製作出美麗的陶器。
最近,這裡還開放了“器之道:日本岐阜縣現代陶藝美術館藏‘美濃國際陶瓷節’獲獎作品精選展”,在全球化語境下透過陶瓷語言跨文化交流。
在未來,這裡有望被打造成江浙滬人自己的“景德鎮”。


“器之道:日本岐阜縣現代陶藝美術館藏‘美濃國際陶瓷節’獲獎作品精選展”展覽現場
UCCA陶美術館,©孫詩

手工磚的溫度
波浪形屋頂漸變色彩
從瞭解宜興當地的陶文化,到建築落地,隈研吾事務所用了六年時光。
寺崎豐說:“像這樣大規模用陶版的當代建築,在中國國內並不多見,尤其是很少有這樣的美術館或者博物館,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雖然當地以陶藝出名,但現在更多是以工業陶板為主。而隈研吾事務所想要用人工陶板作為建築材料,更好地表達陶瓷藝術的紋理之美和色彩之美。


他們和當地廠家配合研究了大量的陶板樣品,比較了許多不同尺寸的、顏色和紋理的陶土。
“我們參觀了很多工廠,想請他們製作樣品,可是一些大工廠它們不太願意去做這種手工樣品,小工廠的話又會在經驗上有所欠缺。”
最後透過介紹,他們才找到一位宜興本地的專業人士。
“他有自己的工廠,有展廳,甚至還有一個畫廊。他愛陶文化,所以才願意拿出空間來展覽作品。我們和他合作做了100多個打樣,現在看到的陶板上的手工肌理,都是合作的產物。”


屋頂結構是另一個難題。
“最開始,結構計算需要巨大的木樑作為屋頂結構支撐,但我們覺得,這已經超出了‘人性的尺寸’。所以在木結構上,我們採用和曲面屋頂類似的方式做了簡化處理,有4層的格子架,有時候你會看到波浪的感覺。”


©Eiichi Kano
屋頂的陶板也進行了弧面凹凸紋理處理,透過高溫燒製使其產生由深至淺、漸變自然的窯變效果。
“接近地面的顏色會深一些,到高的地方,就會淺一點,如同天空的感覺。”

©田方方
儘管前期已經做了充分的推算,但是到具體施工的時候,還是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
設計鋼結構和現場施工鋼結構存在一定誤差,需要透過幕牆定位調整來最佳化形體。
還有作為主要介質的陶板,結構,窯變、肌理、荷載和耐久性都要考慮,單單一個厚度就測試了好多個數值,30mm,32mm,最後才定下20mm這個厚度。

©Eiichi Kano
美術館的核心動向是東西走向的,東側是陶二廠的煙囪,南邊就是一條小溪。
隈研吾事務所透過動線和視覺通廊,將河流、廣場、煙囪這些不同元素銜接在一起。
“我們設計了一個‘洞穴’的形狀,人們站在這裡可以同時看到這兩處風景,完美符合了‘五感的建築’理念。”

小學生手工打造
中國建築的野心
令人吃驚的是,其實屋頂的陶磚有不少來自當地小學生的手藝。
“宜興的學校對於陶文化非常重視,我們找到當地的學校一起合作。孩子們都很投入,手工製作陶板的表面和肌理。”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太會對這些傳統文化感興趣了,但我們覺得對於當地而言,是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建造了一座美術館’,這對於文化的傳承是非常有意義的。”隈研吾曾說,在這次建築中,他其實最想表達的是“溫度”。


©Eiichi Kano
從高溫中誕生的陶瓷,在東方文化裡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燒製成型的過程中,它建立起一種深厚的與在地之間的情感聯絡。
走進場館中,看見孩子們留下的手工痕跡,便能明白他的初心。
自從02年北京竹屋專案以來,隈研吾事務所在許多國內城市都留下了獨屬的建築印記。

每次開啟新專案,他們最先著手的都是對當地人文歷史的調研。比如製作宜興的陶美術館前,他們就著重研究了蘇軾和蜀山。
歷史上蘇軾一直想要來到宜興養老,還曾寫下“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陽羨”便是古代對於宜興的稱謂。
於是當地的山川脈絡,田園風光也被融合進此次的建築設計。

還有被著重使用的陶板,背後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 陶板具有如中國茶具般的溫暖質感,以及粘土顆粒帶來的輕微粗糙感,它體現了這座擁有超過1000年曆史的陶藝城市的歷史與文化。”


寺崎豐2004年來到上海,至今已經整整20年。
他印象最深的,是當代中國對於建築追求的野心與積極進取,這是一種有別於西方建築師的建築哲思,一種工業化之後全新的價值觀。
“像這一次的陶美術館,在有些國家就是做不出來的。”
“20年前我第一次來中國就有這樣的感悟,這種想法到現在也沒有改變。我希望未來的作品,能在想法上有更多的突破。”


文、編輯:海帶
圖片:Eiichi Kano、田方方、武坤昊、上海日領館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企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