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功|直向的樹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一言一吾

董功 | 直向的樹
你一直在保護這些樹,
但這些樹又不是很名貴的樹,
你到底在保護什麼呢?
“保護樹”,並不是僅僅“保護樹”
其實,就是場地
——董功
-點選觀看本期欄目-
董功
DONG GONG
直向建築創始⼈、
主持建築師
直向建築創始⼈、主持建築師,法國建築科學院外籍院⼠。2008年創⽴直向建築事務所(Vector Architects),先後受聘為清華⼤學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導師、美國伊利諾⼤學普林姆教席傑出客座教授以及意⼤利都靈理⼯⼤學客座教授。代表作品包括:海邊圖書館,海邊禮堂,陽朔糖舍酒店,船長之家改造,坪山美術館,南開大學海冰樓,景德鎮川上行,荔園外國語小學(景田)等。
-本期聚焦-
今年7月,⼀⾔⼀吾 i-Talk 與建築師董功的“約會”訪談地點,選在成都市居⺠區中的設計展廳“⽟林頌”。
應好友劉家琨之邀,董功在這⾥舉辦了⼀個呈現直向建築⼯作過程的展覽。受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影響,展覽的名字叫作“直向護樟榕”。顯然,這次“約會”的主題是圍繞著“樹”展開的。
 建築師董功與一言一吾製片人朱麗康
在“直向護樟榕”展覽 ©i-Talk
01
/ 連線之樹:團隊成長 /
影片《直向的樹》 ©i-Talk
不要⼈為地製造複雜
設計不應該成為
功能服務和資訊傳達的障礙
影片《直向的樹》 ©i-Talk 
在展陳⽅案討論會上,董功提醒年輕的團隊不要捨本逐末,以免設計語⾔成為資訊傳遞的障礙。之後,他⼜認真地核實溝通內容、嚴謹地推敲⽂案細節,儘量⾼效地推進⼯作。實際上,直向建築16年以來的⽇常⼯作,都是這樣進⾏的。
影片《直向的樹》之直向開放日 ©i-Talk 
每晚⼋點收集和閱讀場地報告,是董功應⽤在每個項⽬中的⼯作⽅式。設計意願和施⼯指導的資訊很難只靠圖紙傳達,駐場建築師不僅能夠準確地解釋圖紙,還能第⼀時間向事務所反饋現場問題。這對年輕建築師來說是考驗,也是成⻓。如今,講求設計執⾏的準確性和⾼效性,已經成為直向建築的重要特質。
2015年,阿那亞海邊圖書館⾸次把董功推到⼤眾⾯前,“⽹紅”建築⿐祖“孤獨的圖書館”在社交媒體上掀起打卡狂潮;2022年,董功參加綜藝節⽬《令⼈⼼動的offer》第四季,試圖開啟建築師與⼤眾互相瞭解的渠道;2023年,直向建築的年輕建築師組成⼯會,進⼀步透過“開放⽇”活動邀請建築師、設計愛好者和普通⼤眾來到辦公室參觀交流,直接展現真實的建築⼯作場景和狀態。
影片《直向的樹》 ©i-Talk 
建築設計的教育和培養,從⼯作室團隊逐漸擴充套件到實習⽣、⾯試過的⼈、感興趣的⼈甚⾄更為⼴泛的觀眾和路⼈,作為國內⾸個向公眾開放的建築事務所,直向建築始終意在“連線”——連線設計與施⼯、思想與⼯藝,連線空間與時間、個性與共性,也連線概念預設與建後使⽤,最終連線建築師與社會公眾。
影片《直向的樹》 ©i-Talk
02
/ 爭議之樹:場地環境 /
影片《直向的樹》 ©i-Talk 
  建築的責任
是加強場地的資訊密度
豐富其層次
影片《直向的樹》 ©i-Talk
在“直向護樟榕”展覽中,董功向紀錄⽚制⽚⼈朱麗康強調⾃⼰保護的樹不是名貴品種或者千年古⽊,就是普普通通的樹。當被問到“保護樹到底是在保護什麼”時,董功回答就是在建築介⼊新場地時,你所應該看到的”。這抽象的所指,在直向建築近五六年的兩個重要項⽬中得以具體呈現。
Project 01
川上行酒店,景德鎮
 川上行酒店對談 ©i-Talk
陶溪川是景德鎮中較為著名的公共街區,以前是集中⽣產陶瓷產品的地⽅。⾏酒店的所在地之前是⼚房中間的堆料場,散佈著⼀些樟樹和烏桕樹。介紹場地的劉總此前是陶瓷⼚的⼚⻓,他說⾃⼰是看著這些樹⻓⼤的。董功由此深受觸動,開始認真考慮如何處理這些樹。
董功與劉總第一次在陶溪川看場地 ©直向建築
被建築保護著的香樟林 ©陳顥
從⼚房到酒店,樹不僅是客觀存在的⾃然元素,也承載著與當地⼈的情感記憶。毗鄰熙熙攘攘的街道和尺度驚⼈的⼯業建築,川上⾏藉助以樹為主體的院⼦獲得靜謐的反差感,樹⾃身積累的場地信息與時間資訊也豐富了酒店的層次和內涵,進⽽營造出由連續性帶來的舒適感。
東入口保留樹木與院牆 ©陳顥
董功以⼈為喻:與壯觀的⼚房建築相⽐,這些普通的樹和倉庫建築顯得⾮常孱弱,彷彿年⽼之⼈。但就像家庭與社會的延續過程⼀樣,唯有將新的東⻄與歷史⽚段編織在⼀起,才能感受到時間的溫度和⽣命的張弛,也才能體味⼈與物之間的⻓久聯絡。這對董功來說既是建造的態度問題,⼜是判斷建築的標準。
梧桐院子秋景 ©鄭鈺凝
從入口折廊透過香樟林看向木迴廊 ©陳顥
所以川上⾏酒店的建築會為樹⽊讓出空間,以⾄於外輪廓不是完整的⼏何形;⻛⾬連廊會提供浸⼊樹冠的視⻆,樟樹院落因這個抬⾼的“公園”⽽顯得體⾯——就像與⼉童說話最好蹲矮點⼀樣。坐在這⾥聽沙沙的⻛葉聲,眯起眼睛看樹影婆娑,是⼀種沉浸式的療愈體驗。
影片《直向的樹》 ©i-Talk
川上行中香樟林樹影婆娑 ©偏方攝影
Project 02
荔園外國語小學,深圳
影片《直向的樹》 ©i-Talk 
與之相似的另⼀個同期存量建築改造項⽬,是位於深圳的荔園外國語⼩學,它擁有⼀座與眾不同的“屋頂操場”。但這⼀次,董功對樹的保留決定,導致了1000多封來⾃家⻓的意見函,以及建築師和學校之間的⻓久隔閡。雙⽅⽭盾的核⼼問題是,為什麼不能把場地中的樹都砍了,然後建⼀座學⽣操場呢?
荔園外國語小學鳥瞰 ©直向建築
保留樹林後的懸浮跑道 ©存在建築
其深層原因之⼀,可以追溯到深圳“新校園行動計劃:8+1建築聯展”——是⼀個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福田管理局聯合福田區各部門,共同組織的建築設計競賽。主要是為了解決⽼舊學校空間不⾜、設施不⻬等問題,全⾯提升⽼舊校園環境,增強“空間育⼈”功能。直向建築的設計提案作為競賽第一名入選,以垂直立體校園的方式探索高密度城市空間背景下,新校園建築型別的建構與空間創新。 
屋頂的運動操場 ©存在建築
但在概念前期,作為建築師的董功並沒有機會和作為使⽤者代表的校⻓接觸,因為校園在建成前半年才被分配給“業主”——荔園外國語⼩學。因此,學校需求⽆法提前與建築事務所溝通。最初直向建築⾯臨的場地,更像是⾼樓⼤廈中的⼀處⼩森林,董功希望能向社會公眾開放其中⼀部分,⽽這也是⻓久以來市區⼀致⽀持並蓋章允准的設計⽅案。
2018年場地原狀 ©直向建築
小樹林與微地形 ©存在建築
“我沒有覺得操場不重要,”董功解釋道,“但這⽚樹也很重要,具有和操場不⼀樣的重要性,只是⼤家的視⻆不同。”他期望能與校⻓進⾏正向、坦誠的溝通,以解決僵化的⽭盾並更好地發揮設計的潛⼒。⽬前,就董功的視⻆⽽⾔,這座學校仍處於“過程”之中。但他相信,在理解與不理解的過程⾥,時間會證明⼀切。
樹林中的活動場地 ©存在建築
從城市街道看向北立面 ©存在建築
這是兩個與樹相關的建築項⽬,在董功看來,樹與河流、⼭坡沒有區別,是很具體的環境條件。他相信好建築就是要與之產⽣“敏感”⽽豐富的互動關係。這兩個項⽬的基本思路⼀致,即耐⼼處理場地資訊,包括⻛、光、⽔、樹這些寶貴的⾃然環境特質,將中國建築設計以往全部推倒“重寫”的佔領狀態,轉變為互相疊加、補充和對話的“資訊密度加強”狀態。
03
/ 理念之樹:根深葉茂 
影片《直向的樹》 ©i-Talk 
⼀棵樹,就是⼀個
在垂直向度的⼩⼩世界
川上行手稿 ©直向建築
“直向護樟榕”展覽牆上有這樣⼀段詩意的話:⼀棵樹即使再普通,也是錨固在具體座標點上獨⼀⽆⼆的“精靈”。護住⼀棵樹,就護住了它根系所及的泥⼟和地形,它向上延展的天空,穿過樹冠的光和⻛,停留在樹梢上的⻦和樹下駐留的⼈。
對於董功⽽⾔,與其說這是⼀種情懷,不如說這是⼀種態度。做出⼀種選擇,與功能、情感需求固然相關,究其根本更與⼈所秉持的價值觀⼀脈相承。董功不願意看到房屋或者場地精神被廢棄或損毀,更不忍卒讀被瘋狂地、反邏輯篡改的歷史結構。
 荔園外國語小學(景田)手稿 ©直向建築
去年,他前往提契諾州的蒙特卡羅索⼩鎮,實地探訪了由瑞⼠建築師路易吉·斯諾基(Luigi Snozzi)改造的學校項⽬。上世紀70年代末,斯諾基與當地政府合作,對始建於15世紀的⼩鎮修道院及其周邊場地進⾏梳理整治,使它在形態和結構上成為⼩鎮真正的中⼼,並透過設定⼩學和其它公共服務設施賦予其活⼒。經歷數⼗年不懈努⼒,斯諾基的理念和⼯作才得到政府和公眾的認可。
瑞⼠建築師Luigi Snozzi改造的學校項⽬
這個教科書般的重新建構案例深深打動了董功,他感到更新後的建築場地就像⼀個補丁,把⼩鎮的過去和未來縫合在⼀起。或許是受到斯諾基對城市、歷史和社會的反思態度影響,董功相信建築師的使命就是找到最適宜的⽅式,“有禮貌”地與周圍環境好好相處。
董功常常把建築師喻為“雙腳踩在泥⾥的⼈”,因為這也是建築師的真實⼯作狀態。但對於他來說,建築師不⽌是⼀種職業,還是⼀種與社會建⽴連結的⽅式,會形成⼀種綜合的⽣活狀態。就這點⽽⾔,董功認為建築師是個⾮常有意思的“⻆⾊”。
影片《直向的樹》 ©i-Talk
有時候,我也在想,
是不是我混得不怎麼樣——
都52歲了,還會陷在那些具體的事⾥糾結。
但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哪天真的沒有那些事了,
也許反⽽會⼼⾥不踏實。
——董功
 建築師董功 ©i-Talk
 END.
媒體合作伙伴
卷宗wallpaper、BiliBili嗶哩嗶哩
微博紀錄片、借宿、愛奇藝、介面
一築一事、建道築格ArchiDogs
ArtAlpha藝術阿爾法、《時尚旅遊》雜誌社
日本設計小站、青年建築、城市設計
建築師瘋人院、藝術商業、澎湃新聞
建築檔案、新浪地產、營造家
建築學院、扮家家室內設計平臺
騰訊家居、設計腕兒、知了HOME
ZaomeDesign、萬葉千家
Topmansion官邸、LOOP生活圈
UrbanNetworkOffice、燴設計
建築聯盟、知了、純粹設計、36氪
航旅小U
出品方
出品人:朱麗康
策劃:朱麗康、梁帥、倪樂航
本集導演:梁帥
攝影指導:郭若愚
攝影助理:黃繼昶、安澤
剪輯指導:張崇
剪輯師:王新、梁帥
調色指導:譚皓然
調色師:戴玉泉
場務助理:餘家怡、薛韜
字幕翻譯:郝雅楠
媒體傳播:田雅婷
撰文:李詩雯
海報設計:Lilian
排版:餘家怡
圖片來源:
一言一吾i-Talk、直向建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