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120貿易戰直擊:中國給美國好好上了一課;蘋果產業鏈、電動車、稀土

I. 今日文章目錄(全部含音訊)

● 直擊特朗普貿易戰:大國博弈;產業鏈重構

  1. [666]重大經濟決策面前,特朗普一退再退(The New York Times)
  2. [664]【獨家】蘋果計劃將美國市場iPhone全面轉至印度生產(Financial Times)
  3. [663]中國在貿易上給特朗普好好上了一課(The Hill)
  4. [659]蘋果在印度推進製造業面臨阻礙,中國成主要掣肘(The Information)
  5. [658]美國政府機構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表示擔憂(The Washington Post)
  6. [657]誰將為特朗普的經濟目標買單?(The Wall Street Journal)
  7. [654]中國押注特朗普將在關稅問題上讓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電動車:中國全球領先;特斯拉陷困局

8.[665]中國電動車產業加速領跑,特朗普政府卻在削減補貼政策(The Washington Post)
9.[661]特斯拉的再出發?馬斯克承諾專注主業但機器人計程車計劃仍不明朗(The Information)
10.[660]特斯拉本季度表現糟糕透頂實際情況比表面更糟(The Atlantic)

 特朗普100天評議

11.[656]特朗普是一個革命者。他能否取得成功?(The Economist)

● 俄烏戰爭

12.[655]施壓烏方後特朗普意識到俄方才是障礙(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斯諾克、Labubu

13.[662]中國“盜”走了斯諾克:英國球迷深陷懷舊情結(UnHerd)
14.[653]Labubu:明星同款包袋和爆款影片的主角、席捲時尚界的潮玩(BBC)

II. 按語與引文

  1. [666]重大經濟決策面前,特朗普一退再退

  • The New York Times(2025.4.23)
🏖️

按語:NYT對美國貿易戰及特朗普政府的分析。文章指出,特朗普寄望透過高額關稅迫使製造業迴流美國,但現實暴露出政策設計與現代供應鏈複雜性之間的深刻矛盾,企業迴流效果遠未達預期。隨著美國零售業預警物價上漲、經濟衰退風險加劇,白宮內部出現政策鬆動跡象,財政部長承認高關稅難以為繼,對華談判陷入僵局。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密切關注中國以反制手段和戰略定力應對施壓,而美國在強硬立場下反而暴露出決策矛盾與外交被動,美專家批評特朗普的博弈策略非但未能動搖中國立場,還嚴重削弱了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信譽與主動權。
  • 正文:(2,2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經過數週的虛張聲勢和不斷升級後,特朗普總統開始退縮了——而且是一退再退。他收回了要撤換美聯儲主席的威脅;他的財政部長敏銳地意識到,自特朗普就職以來標普500指數已下跌10%,於是釋放訊號尋求緩和美中貿易戰;如今特朗普又承認,兩週前宣佈的對華145%關稅政策難以為繼。促使他改變主意的部分原因,是塔吉特、沃爾瑪等美國大型零售企業高管發出的警告:消費者將在幾周內面臨進口商品價格飆升和部分貨架空置的窘境……

2.[664]【獨家】蘋果計劃將美國市場iPhone全面轉至印度生產

  • Financial Times(2025.4.25)
🏖️

按語:媒體援引內部人士報道的獨家新聞:蘋果擬將iPhone生產全面由中國轉到印度生產,最快在明年內實現將在美國銷售的手機全部由印度生產。要點分析:1)蘋果只是騰挪海外供應鏈,但不會將產能轉移到美國本土,特朗普政府所希望看到的製造業產能迴歸不會發生。2)蘋果的供應鏈轉移是一個長期戰略考量,不只是特朗普一個人的政策所致(否則蘋果可以繼續等待)——這種供應鏈轉移既是其對中美戰略脫鉤的一種響應,也是中美戰略脫鉤的一部分;3)蘋果並不會將產能全部從中國轉出,只是將針對美國銷售的部分轉出。這也是大企業的一種趨勢:沿著“後全球化”時代分割的地緣政治版圖打造自己的供應鏈。
  • 正文:(1,2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公司計劃最快明年將所有銷往美國的iPhone生產轉移到印度。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正迫使這家科技巨頭逐步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這一舉措延續了蘋果供應鏈多元化的戰略,但其推進速度和力度超出投資者預期。公司計劃到2026年底,實現每年在美國銷售的6,000多萬部iPhone全部由印度生產。這意味著印度iPhone產量需要翻倍。過去近二十年間,蘋果在中國投入巨資打造了全球領先的生產線,助推其成長為市值3萬億美元的科技巨頭……

3.[663]中國在貿易上給特朗普好好上了一課

  • The Hill(2025.4.25)
🏖️

按語:載於美國政治新聞網站《The Hill》上的觀點文章,分析中國在中美貿易戰中對特朗普政府採取的反制策略及歷史邏輯。1)中國經歷過鴉片戰爭及“百年屈辱”,歷史創傷塑造了中國抵禦外部壓力的民族共識;2)中國剛好利用貿易戰加速經濟轉型;3)美國對華供應鏈依賴形成致命弱點,關稅政策加劇民生商品短缺風險,供需規律使行政手段失效;4)特朗普製造的“談判幻覺”只使其陷入戰略被動,中國借勢掌握主動,後續還可能要求美方在臺灣、南海等問題作出實質性讓步。作者認為特朗普對抗性策略既低估了歷史記憶對中方的動員作用,也誤判了兩國經濟結構的真實抗壓能力,最終導致目前的被動局面。
點評;目前在美國國內有一種現象,因為人們非常反感特朗普,因此中國對特朗普貿易戰的反制反而增加了他們對中國的好感。
  • 正文:(1,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中國即將讓特朗普總統嚐到苦頭。
特朗普試圖透過加徵關稅迫使中國屈服的策略,已經遭遇慘重失敗。中國非但沒有被嚇倒,反而因此激發了更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對於稍有中國歷史常識的人來說,這樣的結果完全在預料之中。 
1839年爆發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實際上共有兩次)頗具諷刺意味,其導火索正是貿易逆差問題。當時英國為迫使中國開放鴉片貿易,不惜發動戰爭,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參與其中。試想一下,如果中國佔領了紐約城,要求美國必須允許芬太尼合法交易會怎麼樣?只有這樣才能理解鴉片戰爭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4.[659]蘋果在印度推進製造業面臨阻礙,中國成主要掣肘

  • The Information(2025.4.24)
    🏖️

    按語:本文報道了蘋果公司試圖將iPhone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印度過程中遭遇的各種阻礙。1)中國透過限制裝置出口、延緩審批流程及施壓供應商等方式,阻礙蘋果產業鏈外遷,以保護本土製造業;2)中印地緣政治緊張導致印度限制中國員工簽證及企業對印投資,影響技術轉移效率;3)印度本土面臨勞動法限制(如無法推行中國式12小時輪班制,需要多僱傭三分之一的勞動力)、裝置中文語言障礙、製造標準不達標、勞動者的吃苦耐勞程度等問題,最終迫使部分生產線迴流中國;4)裝置運輸受阻促使蘋果尋求東南亞建廠或高價採購日韓裝置,而短期只能依賴人工替代自動化流程。多方因素交織,使得蘋果將供應鏈由中國轉出面臨重重困難。點評:如果沒有貿易戰的話,中國大陸必然是生產iPhone經濟效率最高、最合理的地方;貿易戰逼迫下的供應鏈遷移必然導致生產效率下降、成本提高。
  • 正文:(3,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多年來,蘋果公司一直努力在印度生產更多的iPhone,以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目前蘋果約80%的智慧手機在中國生產。中國政府及其與印度的緊張關係正在阻礙這一目標的實現。
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政府拒絕批准蘋果的一家中國裝置供應商向印度出口蘋果即將推出的iPhone 17試生產所需的機械裝置。於是這家供應商想出了一個變通的辦法……

5.[658]美國政府機構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表示擔憂

  • The Washington Post(2025.4.24)
    🏖️

    按語:本文報道了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引發美國政府擔憂的事件及各方反應。1)稀土是製造軍用裝備和電子產品的重要材料,中國利用出口限制作為貿易談判籌碼,導致美國面臨供應鏈斷裂風險;2)美國正透過加快審批國內專案、尋求國際合作夥伴等方式構建替代供應鏈,但業內人士指出這需要10~15年時間;3)美方長期依賴中國稀土的歷史成因複雜,既因開採汙染外包產業,也受企業遊說維持現狀影響;4)美國戰略儲備不足和行業庫存告急加劇了當前危機,部分企業僅剩40-60天庫存量,國家作為戰略儲備的稀土也只有8億美元的貨值。文章透過多方專家觀點,展示了稀土的戰略意義以及美方在短期內的解決難度。
  • 正文:(2,3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政府高階官員正緊急應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造成的經濟損失。據三位瞭解內部討論的知情人士透露,由於特朗普總統發動的貿易戰,美國關鍵產業和國防承包商正面臨生產所需的重要金屬供應中斷的風險。
在企業尋找替代供應商並敦促白宮達成協議以確保這些材料繼續流向美國製造商的同時,特朗普政府發現並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中國牢牢掌控著某些關鍵元素的供應,這些元素對製造軍用無人機、消費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等產品至關重要……

6.[657]誰將為特朗普的經濟目標買單?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4.19)
    🏖️

    按語:一篇觀點文章。特朗普政府試圖透過加徵關稅實現兩大目標:縮減貿易逆差與重振本土製造業。作者認為,政策將引發連鎖經濟效應:1)貿易逆差縮減將導致資本流入減少,需要國內儲蓄相應增加以填補資金缺口;2)關稅壁壘可能引發物價攀升、選擇受限、利率上行、股市承壓及美元貶值等經濟風險。這種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不僅難以實現產業迴流目標,反而可能加劇國內通脹壓力與金融市場動盪。
  • 正文:(2,3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解讀特朗普總統的真實意圖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這些解讀往往剛釋出就被證明是錯誤的。不過,他的關稅政策有兩點是明確的:他想減少貿易逆差,並希望透過投資來重振美國製造業。那些堅信他可能實現這些目標的人,應該仔細考慮隨之而來的其他後果。
分析的起點是國際收支平衡表,這是衡量一國經濟貿易和投資往來最全面的指標。其收支兩側必須保持平衡:經常賬戶記錄貿易流動和其他無需詳述的專案;而資本與金融賬戶則是衡量資本和資金的流入流出的情況,包括購買股票、債券以及工廠投資等……

7.[654]中國押注特朗普將在關稅問題上讓步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4.24)
    🏖️

    按語:本文結合中方針對關稅問題對美方的回覆,解讀北京對貿易戰的策略選擇。1)近期美方主動釋放降低關稅訊號後,中方堅持要求全面取消對華關稅,明確否認雙方已重啟談判,強調對話必須基於平等原則;2)中方對美方政策(及其反覆性)有充分研判,採取以靜制動策略,其國內經濟雖有挑戰,但承受關稅衝擊能力較四年前顯著增強,且還在透過提振內需等手段提升韌性;4)中國擁有政治體制的優勢,而特朗普受制於明年的中期選舉;5)儘管美方表態區域性調整關稅,但絕對水平仍然較高,不足實質緩解貿易摩擦,同時經濟進一步脫鉤的風險持續存在;中方無意在這樣的情勢下讓渡政策的主導權,而選擇觀望等待特朗普在國內政治經濟壓力之下的退讓。
  • 正文:(2,1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朗普總統近日在關稅問題上態度明顯軟化,這提振了市場情緒,也讓外界對全球兩大經濟體關係緩和產生期待。北京由此更加確信:只要堅持到底,特朗普最終會作出讓步。 
經過數週不斷升級的對抗後,特朗普現在表示願意降低中國商品的關稅。本報週三報道稱,美國政府正考慮在某些情況下將關稅削減一半以上,以緩解與北京的緊張關係。 
雖然這種緩和措施能減輕局勢進一步惡化的擔憂,但仍無法避免兩大經濟體之間痛苦的決裂,也不太可能讓北京方面完全滿意……

8.[665]中國電動車產業加速領跑,特朗普政府卻在削減補貼政策

  • The Washington Post(2025.4.25)
    🏖️

    按語:本文圍繞中美兩國在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路徑與政策導向的差異展開論述。1)中國透過政策扶持和技術創新主導全球電動車市場,而美國特朗普政府削減補貼、凍結基建投資等政策導致本土電動車發展受阻;2)美國充電網路建設滯後,嚴重影響消費者信心;3)傳統車企面臨轉型壓力,難以抗衡中國高性價比車型的競爭優勢;4)中國電動車企加速海外佈局,比亞迪等品牌在歐洲、南美市場快速擴張,技術創新能力持續突破,美國已經掉隊;5)美國產業內部矛盾凸顯,既有車企對政策倒退的擔憂,也存在政府與行業在產業轉型節奏上的分歧,業內人士警告政策失誤將導致美國失去汽車產業主導權。

    點評:針對汽車產業,美國和中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路徑選擇,中國選擇電動車,美國則固守燃油車。美國所做的不僅僅是一個商業選擇,而是一個政治選擇。政治選擇的基礎是:1)產業(汽車、能源)上的路徑依賴;2)美國尋求與中國戰略脫鉤(在核心技術及供應鏈上不希望依賴中國)、政治基本盤(汽車產業工人)的利益等等。政治選擇轉化為監管與產業政策,最終左右了行業發展。參見筆者在2023年9月的文章《電動車還是油車?中美商業、政治、歷史的大分野》。

  • 正文:(3,3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邁克爾·比克福德9Michael Bickford)曾對駕駛福特F-150閃電電動皮卡充滿期待,但最近一次公路旅行讓他親身體驗了美國充電網路的糟糕現狀後,這位緬因州波特蘭市的退休人士改變了主意。
“我原本計劃全面轉向電動車,但瞭解到在美國實現這個目標的實際困難後,我放棄了。”比克福德說道。他最終選擇繼續使用混合動力車,並退出了電動皮卡的預訂名單,現在只能等待美國何時能趕上中國的水平——不過這個等待可能會很漫長……

9.[661]特斯拉的再出發?馬斯克承諾專注主業但機器人計程車計劃仍不明朗

  • The Information(2025.4.24)
    🏖️

    按語:本文介紹了特斯拉近期的戰略調整及發展爭議。1)馬斯克承諾減少政治活動、專注汽車主業,推動股價上漲並獲分析師認可,但公司未來仍面臨不確定性;2)特斯拉澄清了“機器人計程車(Robotaxi)”概念與Cybercab的區別,Robotaxi是現有私家車型, Cybercab是計程車;2)但FSD技術尚未成熟,Cybercab量產時間表也存疑;3)取消經濟型車Model 2導致產品線斷層,新推衍生車型被質疑難以提振銷量;4)馬斯克雖表態聚焦主業,卻強調還是持續參與政治活動,其個人立場與品牌形象矛盾可能加劇經營風險。
  • 正文:(1,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中最影響市場的訊息,是埃隆·馬斯克承諾將把更多時間投入到汽車公司,減少在華盛頓的活動。
這一表態推動特斯拉股價週三上漲近8%,甚至讓近期持批評態度的分析師變得更為樂觀。其中包括韋德布什證券的丹·艾夫斯(Dan Ives),他認為馬斯克對特斯拉品牌造成的損害已經得到控制。“我相信這是新篇章的開始,他將那段黑暗時期留在了過去,”艾夫斯對彭博電視表示……

10.[660]特斯拉本季度表現糟糕透頂實際情況比表面更糟

  • The Atlantic(2025.4.23)
    🏖️

    按語:《大西洋月刊》的一則報道,介紹特斯拉的多重危機:1)馬斯克的個人政治立場與品牌形象深度捆綁引發消費者抵制,導致其核心市場銷量下滑;原本支援環保理念的進步群體剛好是特朗普和右翼政治的反對者,他們都在轉向其他電動車品牌。2)與此同時,競爭對手推陳出新,在技術、價格和本土化方面快速追趕,尤其是中國新勢力車企更以創新功能形成反超;3)儘管特斯拉仍押注自動駕駛等未來技術,但當前汽車銷售造血能力持續弱化,疊加品牌信任危機與領導層戰略失焦,使得昔日顛覆行業的先鋒正在陷入傳統車企的轉型困境,市場主導地位面臨嚴峻挑戰。
  • 正文:(1,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一邊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一邊還能贏得馬拉松比賽,這種事實屬罕見。多年來,埃隆·馬斯克在特斯拉身上就實現了類似的操作——儘管自釀了一系列災難,卻仍取得了非凡成就。他曾經大力宣傳公司的自動化工廠,後來卻承認那條“瘋狂複雜的傳送帶網路”(crazy, complex network of conveyor belts)拖累了Model 3的生產進度;也曾因為一條推文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欺詐罪名起訴;還有一次,他公開承認特斯拉團隊因為Cybertruck的嚴重延期和過度宣傳而“自掘墳墓”(dug our own grave)。但即便如此,特斯拉仍是全球市值遙遙領先的汽車製造商……

11.[656]特朗普是一個革命者。他能否取得成功?

  • The Economist(2025.4.24)
    🏖️

    按語:《經濟學人》的封面文章,對特朗普100日執政及其“MAGA革命”進行了回顧和分析:1)特朗普透過密集行政令和擴大總統權力,試圖重塑美國官僚體系、外交政策及國家意識形態,方法論上效仿權威主義模式(“匈牙利模式”),衝擊了司法獨立、媒體監督等西方制度根基;2)雖然短期內仍有黨內高度支援,但他的激進政策已引發經濟動盪及有力的市場抵制;3)如果選民支援率持續下滑,可能動搖他的執政基礎。他的政治資本和優勢是有限的;4)美國分權制衡機制仍存在制約力量,包括司法系統的違憲審查、國會權力的更迭預期等;5)美國人有樸素的政策訴求,但並不想要一場革命。除了打擊非法移民外特朗普最終可能無法實現其政治目標;6)但100天的破壞性執政已對美國國家制度和國際形象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後續還有1361天,特朗普可能變本加厲,帶來更多的政治打壓、對抗與社會分裂。
  • 正文:(2,1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朗普第二任期前100天的激進表現,堪稱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總統開局,甚至可能媲美羅斯福時代。就職典禮前,美國人還在猜測新政府的執政風格。如今已無需爭論——特朗普正領導一場旨在重塑美國經濟、官僚體系、文化外交乃至國家認同的革命性變革。其任期未來1,361天的懸念在於:他能否成功?
這位總統的執政風格深得支持者擁戴。他在共和黨內的支援率高達90%。當他對公務員體系、律所、高校、媒體等所有被視作親民主黨精英的機構發起全面攻勢時,幾乎未遇實質性抵抗……

12.[655]施壓烏方後特朗普意識到俄方才是障礙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4.24)
    🏖️

    按語:這是一則針對俄烏最新形勢的報道,在達成和平協議方面,特朗普一方面對烏克蘭施壓(遭到澤連斯基方面的反彈),一方面發現俄羅斯原來也並沒打算接受這套協議,相反還在緊逼基輔,希望取得更大的勝利。這就使得和平程序實質受阻。

    點評:特朗普在這方面並不傻,他能看到普京在烏克蘭方面的雄心,而普京不會為了照顧特朗普的面子而改變已有的國家目標;同時,特朗普也無意投入更大的代價,阻止俄羅斯在烏克蘭實現其戰略意圖(這一點實際上是白宮的底牌,在特朗普之前與澤連斯基的對峙中已經完全暴露,被普京吃定),關鍵在於,特朗普認定烏克蘭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不希望因為烏克蘭而破壞美俄關係。按照特朗普的性格和認知,他大機率會對此議題徹底失去耐心,轉而在國際舞臺上追求其他更易實現的目標。

  • 正文:(2,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朗普總統最新向俄羅斯總統普京喊話、要求其停止對烏克蘭攻擊的舉動,凸顯了他為快速結束戰爭而採取的冒險策略——但一切的前提是克里姆林宮確實希望和平。
在俄軍最新一輪對基輔的導彈襲擊後,經過三個月斡旋卻收效甚微的特朗普,不得不以直呼普京名字的方式發出請求。“弗拉基米爾,住手!”他寫道,“每週有5,000名士兵喪生。讓我們達成和平協議吧!”
特朗普曾承諾迅速結束衝突卻未能兌現,這讓他愈發沮喪且顯得束手無策…

13.[662]中國“盜”走了斯諾克:英國球迷深陷懷舊情結

  • UnHerd(2025.4.18)
    🏖️

    按語:英國雜誌關於斯諾克檯球在英國的式微和中國崛起的報道。在英國,傳統斯諾克俱樂部日漸凋零,年輕群體興趣衰退,運動生態老齡化。另一方面,中國透過建立專業學院、培育新生代選手、擴大賽事規模,使斯諾克煥發新生機。在全球化程序中,這項植根於英國紳士文化的運動正面臨身份重構的挑戰——中國年輕選手的強勢崛起與英國球迷對黃金年代的懷舊情緒形成了鮮明對照,折射了一個昔日帝國的衰落與一個大國的新生。
  • 正文:(5,1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彭拉斯路斯諾克俱樂部吧檯後方的牆上,掛著一張年輕時的吉米·懷特(Jimmy White)黑白照片,旁邊架子上擺著積滿灰塵的金酒和帝薩諾力嬌酒。這位被粉絲稱為“旋風”(The Whirlwind)的球員穿著燕尾服身形修長,臉上掛著孩子般狡黠的笑容。這張肖像拍攝於八十年代中期——當時斯諾克是英國收視率最高的體育專案之一,懷特與“天然金塊”史蒂夫·戴維斯(Steve Davis)、“颶風”亞歷克斯·希金斯(Alex Higgins)等球星都是家喻戶曉的名字……

14.[653]Labubu:明星同款包袋和爆款影片的主角、席捲時尚界的潮玩

  • BBC(2025.4.19)
    🏖️

    按語:這篇BBC的文章介紹了泡泡瑪特Labubu風靡全球的現象及其流行動因。1)奇特造型和未知性體驗;2)明星帶貨(Lisa和Rihanna);3)風靡社交媒體的開箱影片放大傳播效應;4)盲盒機制提供的驚喜感、抽獎式樂趣,多巴胺;5)喚起千禧一代對童年集卡遊戲的懷舊情緒;6)契合了短影片時代消費者尋求情感慰藉與社交分享的需求。點評:Labubu是時下中國最大的“軟力量”輸出,其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性——本質是審美旨趣及商業模式的成功。
  • 正文:(2,3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詹姆斯拆開一款限量版Labubu玩具時,臉上洋溢著純粹的喜悅之情。
這位影片博主興奮地舉起一個棕色毛絨怪獸玩偶——這款被收藏者們評價為“又醜又萌”的奇特造型,總能引發兩極分化的熱議。
Labubu系列是香港設計師龍家升(Kasing Lung)為泡泡瑪特公司設計的玩具形象,這些長著獠牙的毛絨小怪物既古怪又惹人喜愛……

III. 如何加入(並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2024年11月上線至今,600篇文章、200萬字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國際臻選、快評
標籤: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美關係、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也可點選“閱讀原文”,快速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