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馮時:從“文”字看我們的文化與文明

“文”字想必小朋友們都認識,我們可能每天都要接觸到它:在學校,我們要上“語文”課,學習“文化”知識,老師還會教導我們要講“文明”……
“文”字似乎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日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我們如此熟悉的“文”字,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它在古代很早就出現了,你知道古人最開始是怎麼寫“文”字的嗎?
如果我們追溯到商周時代,去看金文的寫法,會發現它非常有意思:“文”字像一個人正面站立,然後特別畫出了人的心臟。
金文中“文”字的不同寫法
這種獨特的寫法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古人會這樣寫?他們試圖透過這種形象表達什麼思想呢?
有趣的是,動物也長有心臟,但在甲骨文、金文所描寫的禽獸的象形文字中,無論牛、羊、犬、馬,還是象、鹿、虎、豹,竟沒有一例描寫了心臟。
甲骨文、金文所描寫的禽獸的象形文字
這似乎表明,在古人眼中,這個“心臟”,成了區分人與禽獸的關鍵。
那麼,“文”字裡的“心臟”究竟指的是什麼?
它僅僅是表示一種器官,還是另有深意呢?
在古人看來,到底是什麼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
是語言、工具的使用,還是社會的組織形式?
文明與野蠻的界限又在哪裡?
是透過外在的行為規範,還是透過內在的精神追求?
……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
而“文”這個漢字,或許正是解開這些謎題的鑰匙。它藏著中華文明的密碼,其寫法與含義,可能包含了我們祖先對於人類社會文化的核心理解。搞清楚這一點,我們才可能真正懂得古人最關心什麼,以及他們是如何看待人類與自然、文明與野蠻間的關係的。
以上問題,其實來自《考古學家帶你看中國·我們的文明古老到多久》一書開篇提出的論述。這本書透過考古學家的視角,為我們揭示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看似普通的漢字背後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與歷史。而“文”字的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小切入點,但它卻能為我們開啟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大門,讓我們在探索中感受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
這本書的作者馮時教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中國天文考古學奠基人。
馮時教授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是考古學界極具分量的學者,中國天文考古學體系的構建者。馮教授還有著深厚的古文字研究功底,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特殊學科“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
正因為有這樣的背景,他才能從古文字、曆法到天文等多重視角出發,探究中國文化的本源,也就有了《考古學家帶你看中國》書中開篇這一番精彩論述。
“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曾經講過一句名言:“健全的民族意識,必須建立在真實可靠的歷史之上。”
馮時教授在書中寫道:“如果我們不瞭解自己的過往,不懂得自己的歷史,我們這個民族就不可能真正站立起來,也不可能正確地面對未來。”
4月6日(週日)14:00,首圖邀請馮時教授攜新書《考古學家帶你看中國·中國文明古老到多久》做客成長課堂,從我們熟悉的“文”字講起,見微知著,帶大家一探中華文明的核心密碼。
活動
資訊 
主 題
成長課堂
——從“文”字看我們的文化與文明
時 間
2025年4月6日(週日)14:00
地 點
首圖A座報告廳
(入口:A座外部東側玻璃門)
嘉 賓
馮時 《考古學家帶你看中國》系列叢書作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中華文明與世界古文明比較研究中心副理事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等職。
主要研究領域為古文字學與天文考古學,旁治商周考古學、先秦史、天文年代學、歷史文獻學、民族古文字學、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出版學術著作12 部,發表論文300 餘篇,主編《金文文獻整合》。
參 與 方 式
1)招募物件:10-16歲少年兒童及家長;每組家庭持1張票入場(每張票僅限1大1小,兒童必須由1名家長陪同)。
2)報名方式: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預約活動,名額有限,約滿為止。
3)溫馨提示:如搶票成功後臨時無法參加,請及時取消預約,否則將可能影響您預約首圖其他活動。
相關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