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導讀: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當前,中國創投行業正在進入發展正規化轉換期,在經歷近年的波動與不確定性後,處於關鍵的重塑階段,出清節奏、市場要素、機構管理重心等方面開始全方位換擋,在這個過程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市場信心不足,GP們陷入募資、退出、投資三難境地。
有朋友無奈表示:“如今的一級市場如履薄冰,整個行業都死氣沉沉的,沒有專案、沒有錢、沒有人接盤,陷入了死迴圈”。
今年,GP的首要目標似乎都指向了“先活著”。
想拿引導基金的錢,搞不定返投
今年以來,GP募資進展甚微,且募資越來越與退出強繫結,先有退出,才有募資,先有專案落地,滿足引導基金返投訴求,才可以談LP出。
有人哀嘆:“一級市場最大的悲哀是:GP都想募引導基金的錢,但手裡卻沒有合適的返投落地專案”。
過去十年,一級市場主要以財務型、產業型、金融機構等市場化資金為主。彼時市場從來不缺收益神話,以Pre-IPO為主要策略的短平快投資方式下,催生出一眾“獨角獸”,市場化LP出資飛速暴漲;而十年後,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重點投資賽道從網際網路轉向半導體、新能源等新質生產力方向,LP出資越來越難,資金結構也發生巨大變化,市場化LP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近八成的政策型LP。

如今,一級市場資金型別轉變為以政策型LP和產業資本為主導,與2015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成都、廣州地區的政策型LP位居活躍榜首,能觀察到市級政策型LP正在大力佈局股權投資領域。
過去,市場上遍地是黃金,頭部機構募資通常較為順利,GP對帶有明確招商訴求的引導基金並不感興趣。而今,市場化資金進一步萎縮,而政策型LP佔比卻持續攀升。
近兩年,各地百億、千億規模引導基金頻發設立,引導基金出資規模和比例也持續攀升,僅近期就有福建、廣東、黑龍江、安徽、浙江、湖南等多地引導基金宣佈招GP。
一方面市場化資金越來越少,出資越來越謹慎,另一方面政策型LP逐漸成為主導,GP募資,政策型LP已經是繞不開的話題。
去年下半年開始,“IR下沉區縣”募資就備受關注,雖然整體匹配度實際上有限,但為了活著,越來越多GP向地方政府投來誠意,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引導基金,因地方產業基礎成熟、經濟發達,GP更樂意拿熱門區域的資金。
一位IR對熱門區域引導基金的評價是:“機構多、坑位少,錢不好拿”。
過去不想拿引導基金的錢,現在連頭部機構都在找引導基金,然而無奈的是,手裡適合在地方落地的專案卻十分有限。
政府招商力度加強,對拿了引導基金的GP而言,壓力也進一步提升。
去年就有不少獲得地方引導基金出資的GP頻繁往二三線城市跑,目的是為地方引入專案,來完成自己的返投指標。
一位投資人朋友時常調侃自己:“不是去市、縣看專案,就是在去找專案的途中”。
即便每天出差看專案、卷招商,完成返投依然有難度。
有機構坦言:“如今市場上最大的悲哀是,GP想拿引導基金的錢,然而卻搞不定返投”。
GP陷入死迴圈
這是一個死迴圈。
自2023年下半年起,市場上的悲觀聲音就不曾間斷,從募資到投資再到退出,似乎陷入了死迴圈。
根據FOFWEEKLY資料顯示:一季度機構LP的出資節奏放緩。投資端,投資機構的出手次數也進一步下跌。
受競爭激烈、募資受挫等因素的影響,機構的投資出手節奏也愈發謹慎。投資端來看,一方面是市場環境不樂觀,機構整體出資更加謹慎,另一方面是好的、優質專案不好找,有價值的專案發掘難度變高了。
沒有好的專案,就更難匹配到引導基金的返投訴求。
一位IR向我們坦言:“產業生態匹配競爭很大,加之各地主打產業之間差別不大,這也進一步加劇了返投困難”。
某投資人表示:“沒專案、沒錢、沒人接盤,GP陷入了死迴圈”。
過去,募資雖難但依然有進展,新基金募資完成,暫接老股,緩解一定壓力,而今機構募資進展甚微,且募資越來越與退出強繫結,先有退出,才有募資,先有專案落地,滿足引導基金返投訴求,才可以談LP出。
昔日的黃金時代已經終結,目前,一級市場陣痛持續,迷茫蔓延在從業者之間,但是寒冬中仍然能有一些正向訊號釋放。
從國家到地方,越來越多政策出臺,引導耐心資金入場,支援併購、S基金等多元化退出方式,為創投行業發展帶來信心。
結語
面對重塑的一級市場,對GP而言陣痛仍將持續,不過估值也逐漸趨於理性,市場整體進入了調整期,在階段性的衝擊中也將有不少價值機會,GP如何抓住內生性修復的換擋週期,從而在行業出清和洗牌當中抓住機遇,需要首先適應行業換擋的全新環境,更精準的理解和發現新質生產力,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關鍵詞
引導基金
機構
一級市場
資金
LP出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