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120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是會觀察孩子擅長什麼,著重培養呢?還是任他自由發展,干涉不多?”
在週六直播的時候,有連線一位有“孩子教育問題”困擾的夥伴,在連線之後,有被問到這個問題。
其實,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問題,我們為人父母,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類似的挑戰。相對比,區別可能僅僅在於,有的父母可能經歷了2-3年,就想清楚了“教育”的真諦,而有的父母,可能二十年,三十年,都沒有把這個問題看清楚。
先做一個小調研,大家覺得教育孩子應該辦:
在直播的時候,圓方回答:
著重培養和任其發展這兩者並不衝突。
第一呢,觀察孩子擅長什麼,給孩子創造機會去嘗試。當然這裡注意,不是逼著孩子去嘗試,而是引導他去嘗試。
這裡面可能父母自己也要多去嘗試。圓方一直不認可的一個觀念是:“父母不想做什麼,還逼著孩子去做。”
那句話說的很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不想幹的,也別要求孩子幹。如果孩子自己想做,那麼給鼓勵,父母能力條件足夠下的,給一些支援就ok了。
圓方認為這個可能就是對於孩子最好的方式。
比如父母自己不愛學習,也別求孩子愛學習。父母整天離不開手機,也別要求孩子就要離開手機。別拿什麼“你還小,你不懂”,來要求孩子做到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
然後呢,對於孩子成長更關鍵的是要培養孩子的愛好,或者說自驅力。
要幫助孩子找到,真正能夠給其帶來成就感和快樂的事情。這個可能就是在教育孩子中最重要的事情。
02
其實上面直播回答的核心,底層邏輯只有一個。
“你是你,孩子是孩子。”
教育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當父母們陷入"著重培養"與"放任自流"的二元對立時,往往忽略了教育最本質的規律——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體,需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去觀察、理解與陪伴。
蒙特梭利教育理論指出,0-6歲兒童具有"吸收性心智",他們像海綿一樣吸收環境中的一切。父母作為孩子最重要的成長環境,其言行舉止本身就是最生動的教材。當我們要求孩子放下手機時,若自己仍沉浸在短影片的即時快感中,這種割裂的說教註定蒼白無力。
真正的教育始於自我成長,父母需要成為"終身學習者",在閱讀、運動、藝術等領域持續探索,這種生命狀態本身就是最好的示範。
03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從事能帶來"心流體驗"的活動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形成正向激勵迴圈。
這一點,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是這樣。
父母要做的是敏銳捕捉這些"心流時刻":可能是孩子專注搭建樂高時的屏息凝神,可能是觀察螞蟻搬家時的若有所思。
甚至孩子在刷短影片的時候,如果能夠給出點評和分析,其實也是一種特別的成長。換言之,只要觸發了孩子的“思考”,那麼萬事萬物,其實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們許多父母,焦慮於孩子刷短影片的"沉迷",但是往往忽略了螢幕背後暗藏的教育契機。真正高明的教育者懂得將每個生活場景轉化為思維訓練場:
孩子對著美食博主流口水時,可以引導其思考"影片剪輯如何調動觀眾食慾";青少年追星時,不妨共同分析"偶像工業的造星邏輯"。這種將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思考的過程,正是心流通道的構建密碼——不是消滅誘惑,而是教會孩子與誘惑對話。
芬蘭教育研究者發現,那些在TikTok上釋出科學實驗影片的青少年,其知識內化效率比傳統課堂高出47%。關鍵在於將"我想要"轉化為"我想懂"。當父母不再把手機視為洪水猛獸,而是作為觀察當代社會的顯微鏡,孩子自然會在數字浪潮中練就衝浪的本領。
畢竟,數字時代是要伴隨他們一生的體驗。
04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完美產品",而是喚醒每個生命的獨特潛能。就像園丁培育花園,既不能放任雜草叢生,也不能將玫瑰修剪成松柏的模樣。
當我們放下焦慮與掌控欲,以平等尊重的姿態與孩子共同成長,教育就會自然呈現出最美的樣態——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動人過程,是父母與孩子彼此成就的雙向奔赴。
在這條路上,最重要的不是找到標準答案,而是保持開放的心態,與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