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搞大模型不久時的梁文鋒,發表了一次公開演講

作者 | 梁文鋒
演講整理轉載自 | 公眾號橙小巫
策劃 | 華衛
短短幾周 DeepSeek 席捲全球,大眾對背後的中國人工智慧初創企業創始人梁文鋒興趣斐然。然而據最新訊息,原本受邀參加巴黎"AI 行動峰會"(AI for Action Summit)的梁文鋒並未出席,有接近 DeepSeek 的人士證實了這一情況,並透露 DeepSeek 公司層面也無人參加。從公開資訊看,儘管在 2023 年創立 DeepSeek 之前,梁文鋒還專注於透過數學和人工智慧進行量化投資的幻方量化,但早在 2016 年幻方量化就推出其首個 AI 模型,並於 2019 年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搭載了 1100 塊 GPU 的 AI 超級計算機“螢火一號”訓練平臺。
我們找到了梁文鋒在 2019 年 8 月 30 日中國證券報舉辦的私募金牛獎頒獎典禮上,作為量化投資論壇的第一位嘉賓發表的演講全文,以饗讀者:
一名程式設計師眼裡中國量化投資的未來
首先,預測中國量化投資的未來,一個辦法就是看一下美國老師的現狀。美國的資產管理有兩個趨勢:一個是共同基金的逐漸指數化,另外一個趨勢是對沖基金的逐漸走向量化。國外的對沖基金,相當於中國的證券私募。最初的對沖基金都不是量化的,這個表是 2004 年全球對沖基金資管規模排名的前 10 名,你看大部分都不是量化的。這是去年 2018 年的排名,量化已經佔了前面的多數,我們熟悉的橋水排名第一,AQR 排名第二,文藝復興排名第四。最近十幾年,量化基金在美國逐漸變成了對沖基金的主流,甚至很多人以為對沖基金就是量化基金。我們是對沖基金,所以我今天主要講對沖基金裡的量化基金。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量化私募的管理規模可以做得很大。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的管理規模是一萬億人民幣左右,而國內大的量化公司在 100~200 億之間,我們可能還有幾十倍的增長空間。中國真的有私募能做 1 萬億嗎?應該是可以的。以後中國的經濟體量和美國差不多,國內最大的團隊應該能管 2、3 千億。如果股市擴容,衍生品市場發展,能管 4、5 千億。再加上海外市場,就有 1 萬億了。
國外那麼多量化公司,他們都在做什麼呢,都在做高頻嗎?顯然不是,高頻容納的錢很少的,並不是資產管理的主流。答案是所有策略都做,從宏觀對沖,到股票基本面,到股票量價,到大宗商品,到債券,主戰場是股票和債券。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是做宏觀量化的,全球第二大對沖基金 AQR 是做股票基本面的。你看越是低頻的策略,容量越大。所有原來人類做的策略,現在量化都在做。而國內的對沖基金,現在大家主要都是做量價策略,我們整體上比美國是落後的。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在策略型別上面,我們應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那麼,量化和非量化,到底是怎麼區分的。我們根據中國的國情,對量化投資做一個定義。有人說量化投資是程式化下單,這是不對的,因為不少量化公司是手工下單的,而傳統的公募很多是程式化下單的,有成熟的 VWAP 系統。有人說是用數量化方法進行研究?也是不對的,因為現代的投資研究很多都是要用數量化方法的,這個定義沒有區分度,所有人都可以說自己是量化的。有人說主觀投資需要深入個股,量化不用看個股。這也是不對的,至少我們個股看得挺細的,我們的美國同行看個股也是非常細的。
那麼真正的區別是什麼?答案是,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你是用數量化方法進行決策的,還是用人進行決策的。所以區別不是交易,不是研究手段,而是決策方式。量化公司也有很多交易員和研究員,但你發現量化公司是沒有基金經理的,基金經理就是一堆伺服器。人來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它是一種藝術,要憑感覺。程式來決策的時候,它是一種科學,它有最優解。有人問,量化投資,以後還需要人類嗎?當然需要,需要大量的程式設計師和研究員。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國內的量化投資,大家都在做什麼。當前投到中國市場的量化的資金,我們估算大概在 2500 億到 5000 億之間。其中超過一半投到了股票策略,其次是商品 CTA,剩下的就很少了。從歷史收益來看,股票的收益也是比商品 CTA 要好一點。我們今天集中討論股票策略。這個表是我們和同行一起估算出來的,不一定精確,但大輪廓是差不多的。如果您要投量化,按這個表去找投顧就對了。
股票策略,傳統上我們分成 4 種,最重要的是第一種日間量價模型。大家經常聽說的多因子、alpha 其實都是說日間量價模型,規模大概有兩千億。第二重要的是日內迴轉模型,俗稱股票 T0,有大幾百億。最後還有兩種,基本面模型和事件驅動模型,目前不是重點。這是私募的資料,另外公募還有 1200 億左右在做基本面量化,我們今天只討論私募。這四種模型都有效。在傳統上,所有的模型都是多因子模型,透過選股和擇時來獲取超額收益。在 2017 年以前,多因子模型是萬能的,以前我們都希望模仿 worldquant 的模式,就是找很多的人來挖因子。同行裡大家競爭的是誰的因子更加有效。現在你要再挖出一些很有效的因子,已經很難了。2017 年之後,行業發生變化,傳統的多因子框架逐漸被人工智慧取代。2019 年之後,又逐漸被更新的整合框架取代。
作為私募,投資人對我們的期望是很高的,如果一年跑贏指數低於 25%,投資人是不滿意的。私募之間的競爭很激烈。我們每個星期都會拿到同行的業績資料,這個星期誰跑贏了多少,大家放到一起來比,如果落後了客戶就馬上就會打電話來了。所以我們壓力很大的,我相信同行的所有人壓力都大。正是這樣的壓力,逼得我們不斷地提升投資能力,加班改策略,因為一偷懶就落後了。當然我們向客戶的收費也高,遠遠高於公募,所以這個業績和壓力也是公平的。
我們經常會被問:量化投資到底是賺了誰的錢?其實答案很簡單,量化賺了原來人類投資者賺的錢。人類投資者分兩個流派,一種叫技術面,一種叫基本面。說得更具體一點,現在量化賺的是技術面流派原來賺的錢。誰來告訴我,技術面流派賺了誰的錢?技術面流派現在賺錢已經比以前難很多了,因為程式有兩三千億的錢每天在做同樣的事情,使得市場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了。再過幾年人類會更難,因為程式一直在進步。現在是 2019 年,在技術面上,程式已經遠遠超越了一般的人類高手。
量化私募整個行業的進步,大致是符合摩爾定律的,每 18 個月投資能力翻一倍。但是這幾年來,量化投資的平均收益率,差不多是沒變化的,因為市場的有效性在不斷提高。這是符合邏輯的,因為投資能力提高一倍,市場的有效性還一樣的話,賺的錢應該是原來的 2 倍才對。所以市場的有效性提高了。市場有效性提高,一個證據是人類高手很難賺錢了,另一個證據就是兩年前有效的量化策略,現在也慢慢失效了。量化的投資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我們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的股票市場,有效性會進一步提高。這是歷史趨勢,不可阻擋。
我們還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以後市場非常有效了,是不是大家都不賺錢了。從美國的情況來看,市場不會 100% 有效,因為市場 100% 有效的話,對沖基金就消失了,誰來維持流動性和價格?市場會在接近完全有效的時候,達成一個均衡,使得對沖基金剛好能 cover 公司的運營成本和客戶的資金和風險的成本。從全球來看對沖基金都不是暴利行業,你跟一級市場和房地產來比的話。我們所處的歷史階段大概在這裡,我們離市場完全有效應該還很遠,至少未來幾年,我們都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最後,我們做兩個預測。一個短預測。一個長預測。如果這兩個預測成立,量化投資的收益率,還能持續若干年。
短預測是未來一兩年。未來一兩年行業的提升應該來自於多策略結合。多策略結合並不是簡單的分散投資。分散投資是這樣的,4 億的資金,1 個億做 A 模型,1 個億做 B 模型,1 個億做 C 模型,1 個億做 D 模型。這樣做的缺點是,收益率是 4 個模型的平均。我們說的多策略結合,是疊加,4 個億既做 A 模型,同時同樣的 4 個億資金,也做 B 模型,C 模型,D 模型,最後合成一個大的、包羅永珍的策略,不屬於傳統策略類別裡的哪一種。去年,日間 alpha 疊加日內 T0 效果很好,但它已經落後了,現在需要更多的策略,用更領先的辦法來疊加。這個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做起來很難,難點不是在策略或者技術本身,而是在私募公司自己的商業邏輯上。因為每一個模型都需要一個團隊,原來一個團隊就能管幾十個億,現在要很多個團隊加起來才能管幾十個億,成本多了很多倍,而公司收入並沒有同比例增加。
但據我們的觀察,這個趨勢已經在發生了,因為你不做,別人會來做,最近業績最好的幾家私募,都是多策略的。我們預計這個過程會加速,因為隨著市場有效性的提高,收益率下降,要靠單策略取得好的收益,已經很難了。以後策略整體會非常複雜,工作量大,門檻高,沒有能力組織多個團隊的量化公司,會比較難活下去。量化投資會向頭部公司集中,使得頭部公司有足夠的資源來做這些更復雜的策略。我們覺得在多策略結合上空間還是很大的,按照我們自己的進度來看,未來一兩年還做不完。如果這個預測成立,量化私募未來一兩年還能有比較好的收益。
長預測是預測未來的 3 到 5 年。總有一天技術面的波動會越來越小,技術的進步到達瓶頸。未來量化投資一定會去瓜分這一部分人原來賺的錢:原來基本面流派的人賺的錢。在基本面上,市場的有效性目前還是比較差的,這裡面有很多的空間。量化做基本面,在技術上完全可行。有人說基本面每家公司不一樣,沒法量化,這是不對的。首先美國可以量化,為什麼中國不行。其次技術面都可以量化,為什麼基本面不行。大概 2015 年前後,基本面量化在私募裡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那時候市場的有效性還沒現在這麼高,所以用傳統的多因子框架就能賺錢。但從 2017 年開始,收益率逐步降低,做基本面量化的私募團隊失去競爭力,已經逐步被淘汰了,但公募還在做。私募需要把基本面量化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完成這個使命的不會是老的那批人,而是新的能力更強的人,用更復雜更精細的辦法,才能把這個事情做出來。
我們現在的產品裡,已經疊加了基本面量化的模型,效果很好,但還只是用了傳統的方法。要更進一步,需要精細化地去做,成本比技術面高很多。要做到 AQR 這樣的水平,我們保守估計,團隊的成本在每年 10 億人民幣以上,所以只能一步一步來。以後量化私募能管 1000 億的話,這個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商業模式上沒有問題。基本面量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要達到現在技術面量化的高度,應該還差幾個摩爾定律的週期。但這一天,肯定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會看到的。
最後的問題是,如果對沖基金賺了技術面的錢,又賺了基本面的錢,那麼普通人怎麼辦?我們回到美國老師身上找到答案。對沖基金只賺了波動、流動性和定價的錢,沒有賺走 beta 的錢。美國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資管規模 1 萬億人民幣,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貝萊德,資管規模是 45 萬億,在共同基金面前,對沖基金就是小不點。市場有效的時候,你直接買指數就可以了,指數就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財富的主體還是在老百姓手上的。
作為對沖基金,我們的使命是,提高中國二級市場的有效性。
今日好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