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海”動力:內外因共同助推
國內私募“出海”大約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2008年主觀私募開始出海,廣為人知的有淡水泉、景林資產等;2019年量化私募又掀起一波出海熱。2022年國君國際曾做過一次統計,國內已有大約有半數的百億量化私募已經在佈局海外。
私募“出海”的原動力可能來自於多方面。例如,首先,出海是進行資產分散配置的最直接方式。近年來中美關係脫鉤遇冷、美國加息、地緣政治危機頻發等國內國際熱點事件層出不窮,A股權益類市場波動加大,導致不少私募機構紛紛重視海外佈局以分散投資、尋求更高回報。
其次,出海方便借力海外對沖工具拓展alpha來源。隨著2019年下半年起國內量化私募市場開始迎來高光發展期,至2024年下半年,A股策略“內卷”現象已較為嚴重,量化私募不得不考慮進行多元化的全球佈局,透過海外市場更豐富的對沖工具與投資標的來為自身策略爭取到更多的alpha。
同時,監管趨嚴也成為了促成私募出海的加速器。眾所周知我國金融市場結構中以個人投資者為代表的中小投資者佔比較高,且我國量化市場從起步至今還不到一個青年生命成熟完成的時間。在這種背景下,為了保證市場的公平性、專業性、穩定性,從而切實維護廣大中小投資的根本利益、維護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長治久安的根基,從報告管理、交易行為管理、資訊系統管理、策略設計框架等諸多方面入手的監管行為已開始向著更全、更細、更嚴格的方向去走。例如,可以看到2023年Q3以來,針對量化/程式化交易的監管政策陸續緊密出臺:
圖1 量化/程式化交易的監管政策情況

資料來源:華銳研究所《機構業務及量化私募洞察》
另外,從投資落地的角度來看,國內私募機構出海的動力也可以從融資端吸引力層面來分析。
根據衍盛中國,融資端角度,首先海外機構一般考察較為嚴苛,拿到海外機構的資金則更容易在國內拿到資金;第二是海外資金整體呈現費率實惠、規模大、投資時間長的特徵,對於國內投研團隊來說能夠實現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有流動性壓力,可以專注於投資邏輯的落地;第三是市場需求的折射,前幾年海外機構投資者開始逐步關注到國內二級市場各類優質的策略,同時,中國居民離岸資產會天然優先選擇國內的優質機構。
除了融資端的動力外,一些細節考慮,如海外稅收優勢(香港稅率最高15%,開曼/BVI等地區享有更低稅率)、國際化發展佈局(需要境外AUM、境外業績曲線)等考慮也是私募機構出海的重要動力。
總體來看,國內私募出海主要是基於資產配置、風險控制、客源積累、策略對沖需求、長期戰略發展等幾方面的考慮:1)出海利於拓寬私募的投資選擇範圍,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資產配置需求;2)多渠道佈局,利於私募實現有效分散國內市場性投資風險、確保所管資產安全的目標;3)海外多樣的對沖工具利於私募提高策略豐富度,有效控制和減少策略投資過程中的風險;4)出海幫助私募本身積累國際資源,與海外高資產淨值客戶建立合作關係。5)出海反哺國內投研團隊。
二、“出海”渠道:9號牌為主,QDLP漸受關注
QDLP出海“道阻且長”
作為跨境投資的一種方式,當前市場環境下私募出海動作的完成仍較高程度地依賴於當前主流跨境投資工具的有效度與豐富性。
目前,國內的跨境投資主要通過幾種方式來實現,市場互通機制(如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南向通、中日ETF互通等)、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LP/QDIE(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合格境內投資企業)、跨境理財通等。
其中,QDLP作為跨境投資的重要渠道,近些年日益受到投資機構的重視。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試點專案允許在中國境內的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並將這些資金在規定的外匯配額內用於投資境外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等資產。當前,QDLP試點尚未在全國範圍內普及,而是透過地方性試點進行。該專案最初於2012年在上海啟動,隨後在包括北京、天津、深圳、青島、重慶、海南、江蘇、廣東和寧波等多個地區開展,由各地方金融監管機構負責監管。需注意的是,QDLP試點需經外匯管理部門批准相應的投資額度,其中北京、上海、深圳(QDIE)的額度已增至100億美元,而其他地區的試點額度通常在30億美元至50億美元之間。
表1 QDLP試點情況

資料來源:華銳研究所《機構業務及量化私募洞察》
QDLP市場在過去的十年裡經歷了起伏,但近兩年顯示出了顯著的增長趨勢。與其他跨境手段相比,QDLP主要具備以下幾點優勢:
1、投資範圍更廣:QDLP在QDII的基礎上擴大了投資範圍,包含了另類資產等更多底層資產。
2、風險收益比表現可能更好:國內市場對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上升,QDLP的穩健回報和風險分散作用變得更加重要。
3、額度管理靈活性:QDLP的額度管理更加靈活,提高了可操作性。
4、投資策略清晰:QDLP的投資策略注重簡單明瞭,便於更普通的中國投資者理解海外資產配置。
5、市場潛力巨大:據統計目前全國QDLP批覆總額度約600億美元,但實際使用率僅約為15%左右,市場潛力較大。
6、試點城市差異化政策帶來不同機遇:不同試點城市的QDLP管理和投資存在差異,如上海偏好外資背景管理人,北京允許全內資公司參與。
具體到投資實踐案例,可以看到在2023年,黑石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全資擁有的子公司、即黑石(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完成了登記,其核準的業務型別為“QDLP等試點機構”。信安金融集團,美國最大的養老金管理機構之一,也透過其全資控股的子公司——信安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完成了QDLP的註冊。進入2024年,作為全球領先的系統化CTA策略資產管理公司,元盛目前正在積極準備推出首個QDLP全球CTA產品,這已經引起了眾多投資機構和分銷渠道的高度興趣。取得了QDLP資格後,這些外資巨頭旗下的子公司即可面向中國國內的合格投資者募集人民幣資金,並將所籌集的資金投資於海外市場。
內資私募透過QDLP出海仍然“道阻且長”。當前QDLP實踐主要集中在外資跨境金融機構的原因主要是,除了對策略自身的風險進行管理外,QDLP的設立和運營還需特別關注資金跨境流動的效率和匯率風險等因素,而外資跨境金融機構在匯率、跨境策略風險管理等層面無疑具備領先優勢。純內資私募想要透過QDLP出海投資,尚需借鑑、總結先進經驗,以期更好管理跨境投資風險、實現有效的全球戰略配置資產。
持香港9號牌仍為私募主流出海方式
一般而言,當前內資私募“出海”的主流方式仍是透過其在香港的關聯公司直接投資海外資產或向海外募資,而這傢俬募需擁有由香港證監會頒發的9號牌照(資產管理業務牌子)。
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2月,擁有香港9號牌照,或者透過間接方式佈局海外資產的“出海私募”共有74家,其中不乏多家百億私募,如景林資產、淡水泉、金戈量銳、仁橋資產等,均擁有香港9號牌以拓展海外業務。
“出海”地點及標的、中資券商出海服務情況及分析請訂閱華銳研究所《機構業務及量化私募洞察》,具體請諮詢華銳市場經理或研究所郵箱[email protected]

聲 明
本報告由華銳研究所提供,所載內容反映的是截至報告發表日的判斷,如所載內容出現變動,我們將及時補充、修訂或更新內容及觀點。本報告版權屬於華銳研究所,如需引用本文,請明確註明引自華銳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