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性格問題的根源

本文編號 240725
全文共有 40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人,性格會有點彆扭和矛盾。
比如:
  • 明明看起來充滿自信,有時卻又特別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之中;
  • 明明非常聰明,頭腦很好,但卻總是特別固執,不能接受一丁點的批評;
  • 明明有很好的機會,卻總是臨陣退縮,不敢越雷池一步……
今天的文章,我想幫你梳理一下,這些問題可能的源頭。
如果你自己有類似的問題,那麼今天的文章也許能給你一切啟發;如果你身邊的人有這些現象,那麼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更好地處理跟他們之間的關係。
我們從一個最根本的概念開始聊起。
人活在這世上,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確認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只有覺得「我是有價值的」,我們才會有動力去行動,去跟他人互動,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這種對一個人價值感的自我認知,在心理學裡,就叫做「自尊」(Self-esteem)。
一個高自尊的人,會認為「我是有價值的」「我是有能力的」,從而會有更強的動力去面對挑戰、解決問題。哪怕是失敗了,或者遭遇挫折,他也不會產生自我懷疑,而是能夠坦然地面對。
反過來,一個低自尊的人,很容易導向什麼呢?自卑。
自卑的人,會有一種明顯的「不配得感」。也就是說,他們會覺得自己「配不上」各種好的東西,會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甚至會自我貶低。
  • 面對一份優越的工作,他們可能會不敢去爭取,因為覺得自己的能力配不上;
  • 面對一個喜歡的人,他們可能不敢去表達,因為會覺得不配得到對方的喜歡;
  • 面對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意見的機會,他們往往會退縮,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意見是不重要的、不值得「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個自卑的人,會經常覺得自己是渺小的、普通的,做事喜歡被動,喜歡順從別人的指揮,也經常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當然,低自尊不一定意味著自卑,也不一定全都是壞事。從另一個角度講,低自尊也會帶來一些好處,比如:
  • 更容易聽得進去別人的話,從善如流;
  • 往往不會違反規則和破壞秩序,更安全;
  • 容易表現出謙卑、平和的態度,具備更高的親和力……
諸如此類。
前面講了,低自尊可能會導致自卑,那麼是不是高自尊就一定是好事呢?其實不一定。
高自尊其實可以分為兩種:健康的高自尊,以及不健康的高自尊。
一般情況下,自尊是由自我內在進行衡量和判斷的。舉個例子:你特別擅長某項技能,能夠在做它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也能夠客觀理性地把自己的成果跟別人對比,判斷它們的優劣。哪怕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判,你也有足夠的自信,知道「我做得很好」。
—— 這就是一種「健康的高自尊」,它是一種正常的、理想的狀態。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不健康的高自尊。心理學家 Michael Kernis 將其稱為「異質性高自尊」 —— 這就是許多性格問題的根源。
那麼,異質性高自尊究竟是什麼樣的呢?Kernis 將其分為4種不同的類別。
以下詳述。
1.  不穩定型高自尊。
這樣的人會有一個明顯的特徵:他們的自尊水平不穩定。有時候會覺得充滿自信,沒有什麼能難得倒自己;有時候又會陷入自我懷疑,產生自怨自艾的負面情緒。
很常見的「冒名頂替綜合徵」,就常見於這類人身上。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往往顯現出高自尊的一面:自信,篤定,充滿激情;但當他們取得某些成就的時候,他們又很容易產生低自尊的心態:
我的成功真的是由我創造的嗎?會不會只是運氣好?我會不會被別人發現這一點?
因此,他們在生活中會承擔不少壓力,會比較容易過得「如履薄冰」。原因就在於:高自尊會帶給他們探索和行動的慾望,但低自尊又會給他們帶來較高的心理負擔和焦慮,使得他們常常處於心情的「大起大落」之中。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情緒常常大起大落、明明很自信卻又常常自我懷疑、明明很優秀卻又很脆弱……他很可能就屬於這種。
2.  防禦型高自尊。
這種型別的人,最常見的表現就是非常抗拒外界的否定,總是會下意識地進行「防禦」,維護自己的感受、意見和形象。
你在生活中可能會見到這樣的人:他們看上去充滿自信,也能好好地跟別人溝通,但一旦涉及到某些比較敏感的地方,就特別容易產生非常大的反應,甚至勃然大怒。
又或者,他們總是對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非常篤定,一旦別人提出不同觀點,或者指出他們錯了,他們就會將其解讀為「這是對我的攻擊」,從而被激發起反擊的慾望,哪怕對方是對的,也要維護自己的立場。
這樣的人,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敏感」,很容易把非常小的事情放大,看得特別嚴重,也很容易對很小的威脅產生巨大的反應。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沒法接受批評,總是「嘴硬」,說話喜歡習慣性反駁,哪怕自己錯了也不願意在口頭上認錯……很可能就屬於這種。
3.  依賴型高自尊。
這種型別,跟防禦性高自尊恰好相反。如果說防禦型需要的是「不被否定」,那麼這種需要的就是「被肯定」。
屬於這種型別的人,生活中可能會很「樂於助人」,熱心於分享自己的經驗、心得、見解,滿足他人的要求和期望,從而從他人處得到反饋和認可,來確認和強化自己的價值感。
甚至,如果嚴重的話,這種傾向可能會變成一種「討好型行為」,有時甚至會把別人的事情看得比自己還重。
所以,依賴型高自尊的問題,主要是讓自己痛苦。這樣的人,會感覺一直都在滿足別人的期望,在符合外界的判斷標準,沒有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特別需要別人的誇獎和肯定,甚至可能會為了刻意「迎合」別人而曲解和壓抑自己,那可能就屬於這種。
4.  不一致型高自尊。
這種就比較複雜了。它指的是:外顯的自尊跟內在的自尊是不一致的。外表呈現出來的可能是高自尊,但內心深處其實並不認同這一點,可能存在自卑。
這種可能導向的結果是什麼呢?是自戀。
什麼是自戀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超出客觀現實的「自我感覺良好」 —— 也就是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過高評價,並希望受到外界的矚目。
原因在於,這種內在和外在的不一致,會帶來一種不協調的痛苦。為了消除和掩蓋這種痛苦,他們可能會將矛頭轉向外界,透過從外界獲得關於自己的積極感受和評價,來掩蓋和抵消內心的自卑感。
甚至,如果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他們去打壓別人、攻擊別人、操縱別人、貶低別人……透過這些方式,來強行讓別人和自己覺得「我是比你們優秀的」,從而滿足內心對於自我價值感的空洞。
這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NPD」(自戀型人格障礙)。當然,這就屬於很嚴重的情況了,一般人不至於到這個程度。
必須指出的是:健康的高自尊固然是好的,但可能不多。大多數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上面4種「異質性高自尊」的情形,只是組合和程度不同罷了。
它們源於什麼呢?很大程度上跟我們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剝離」有關。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這是我們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周圍的人,包括家人、老師、輿論……會不斷地給我們灌輸一個資訊:什麼樣的人才是「好的」;你只有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好孩子。
所以,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去壓抑自己的天性,按照外界環境所要求和期望的那樣去表現、去行動,以迎合他們的標準和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恰巧做得還不錯,很好地契合了環境對你的要求,那麼你就很容易產生一種剝離的感覺:你會覺得,那個滿足他們期望的你,並不是真實的你。而那個真實的你,其實被「藏起來」了。
換言之:異質性高自尊的本質在於:你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但這個有價值的,並不是真正的自己。
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以上某種特質,是很正常的,並非一定不好。
我們要警惕的,只是被這種過度的異質性高自尊所主導和操縱,從而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那麼,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形,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自己改變這種狀態呢?
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你,那就是「講故事」。
舉個例子:你試圖去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最終失敗了。對此你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這個任務我從來沒有做過,缺乏經驗,因此失敗了;
而另一種解釋則可能是:這個任務實在是太難了,換了誰來都不可能成功,本來就不應該讓我去做。
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故事」。前者是一種主動的敘事方式,後者是一種被動的敘事方式。
再舉一個例子:你遭遇了一次挫折,也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第一種解讀是:我收穫到了一次寶貴的經驗,知道了這裡有個坑,下次就可以避開它;
而第二種解讀則可能是什麼呢?這次失敗讓我非常丟面子,影響到了我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我的一世英名全毀了……
這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故事。前者,把行動的主導權緊緊地握在自己手上,把一切的經歷看作自己的養分;而後者呢,則把評判的標準拱手交給了別人,任由別人評判和規範自己,在別人的目光下活著,為了迎合自己塑造出來的「理想形象」而行動。
不管你是否有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一直都在「講故事」。而往往也正是我們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左右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塑造我們的自尊狀況。
因此,一個立竿見影的做法就是:當一個事情發生之後,有意識地留意一下自己對它的解釋。問一問自己:
  • 我對它的解釋,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 在我構建的故事裡面,掌握主導權的是我,還是外部世界?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一個傾向,總是下意識、不自覺地往被動的方向去解釋它,那麼不妨試一試:換一個角度,從主動的視角去解釋,重新講述一個新的故事。
透過這種方式,不斷地讓自己轉換視角,慢慢地讓自己建立起這麼一種信念:
我的生活並不是由別人決定的,而是掌控在我自己手裡的。我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去達到我想要的結果,改變我想改變的事情。
最後,有3個簡單的心理技巧,也能起到作用。
1)接納
坦率、平和地接受「我」現有的一切。優點也好,缺點也罷,過去的成功也好,失敗的經歷也罷,這一切加起來,才共同造就了「現在的我」的存在。失去任何一點東西,「現在的我」都是不完整的。
要理解一點:生命中的每一個狀態,都是當下最好的狀態;每一個「我」,都是所有可能世界裡面最好的「我」。
2)承諾
給自己一個承諾,告訴自己:我希望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做到什麼;我希望實現什麼樣的想法、目標和計劃。然後努力去實現它。
從小處開始,一步步前進,透過這種方式,積累信心、勇氣和成就感,讓它們成為你價值感的支柱。
3)感知
如同我在 這個容易忽略的思維方式,是改變生活的關鍵 所說的:我們的認知是由行為塑造的,而我們的整個人生,很大程度上又是由每一個細微的日常行為決定的。
因此,儘可能把握住每一個當下,讓自己去做想做的事、以及對自己最有意義的事。
當你把生活握在手中時,你才會感受到自身的重量。
——  閒聊時刻  ——

總結一下今天的文章:

許多性格上的彆扭、矛盾和脆弱,根源可能都跟自尊密切相關。
過低的自尊,可能會導致自卑,帶來一系列問題。而不健康的高自尊,可能也會導致許多問題。
這種不健康的高自尊主要包括:

不穩定:時高時低,容易大起大落和陷入焦慮;

防禦型:過於敏感,具有攻擊性,自我封閉;

依賴型:依賴外界的反饋,容易追求滿足他人期望;

不一致:內在和外在不一致,容易導向自戀。

如何解決這5類問題呢?可以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將生活重構為主動的敘事,來提高和糾正自己的自尊感。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你再掃清一些迷霧,解開一些疑惑。
————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