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頂,這才是養成孩子自私的真正原因!

作者:coken本文來源:公眾號“爸爸在讀”
………………………………….
在教育的征途上,真正的尊重不僅涵蓋了自由的賦予,還包括契約邊界的設定。
這種平衡是培養孩子成為具有同理心、責任感和社會意識的關鍵所在。
嘿,我是coken。
如果我們要有效地教育孩子,首先需要明確什麼樣的尊重是恰當的。
我確實尊重並共情我的女兒,這對她的成長非常重要。
同時也必須教會她理解界限,讓她知道,非所有事情都可以透過尊重和共情來改變。
堅持約定邊界規則與言而有信原則,錯了就要承擔責任,對了依據情況獎賞。
關鍵是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援和愛護的,同時,錯誤的事情依然需要承認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家庭教育的複雜航程中,真正的尊重既是一座燈塔也是一把舵
它不僅引導孩子在自我中心的風浪中保持平衡,還教會他們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時,獨立航行。
正確的尊重不是無界限的放任,而是在愛與責任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點,從而培養出能夠共情並擔負起未來社會責任的個體。
01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正確的“尊重”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科學。
我們經常處於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是對傳統嚴格教育方法的質疑,另一方面是對如何合適地“尊重孩子”的探索。
但是你會發現,沒有引導和界限的尊重,往往會誤入歧途,讓“尊重”變成了孩子自我中心行為的溫床
錯誤的“尊重孩子”,往往是養成自私小孩的根源。
許多朋友,自身就是在高度控制型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時,他們的思考往往過於簡單——認為只需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即可。
但是結果是錯的。是我們忽略的關鍵教育陷阱。
當孩子成長到四五歲時,你常常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尊重”使孩子逐漸形成了有恃無恐的態度(以自我為中心),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孩子要麼固執地拒絕,要麼無理取鬧。
例如,當孩子不想上床睡覺時,他們可能會大聲哭鬧,要求更多的玩耍時間。這樣的孩子,逐漸變得不懂得講理……
02
在生活中,問題在於我們有時誤將“尊重孩子”解讀為對孩子的無條件順從和放縱。
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不斷地挑戰成人的底線,最終養成一個只考慮自己感受的自私個性。
《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孩子是船,父母則是掌舵人。
在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務時,並不需要每一件事都順從孩子的想法。
向孩子明確,成年人才是決策者(≠控制者),這一教育原則極為關鍵:
1、在原則性的問題上,避免徵詢孩子的意見;
2、任何一個理念最多重複三次,真正做到“事不過三”;
3、經常展示正確的行為,多說“謝謝”,多做示範,而儘量少用讚揚;
4、採用直接且簡潔的陳述句。
下面是具體的實踐方法包括(整理後乾貨):
一、與自己相關的事情,不需要孩子的同意。
自己決定好後直接告訴孩子你要去做什麼,而非詢問他的意見以獲得他的同意。
如果孩子因為你沒有順從他的意願而感到不快,這時,你需要接納並尊重孩子的情緒,但在行為上不妥協,在解釋時稍作調整。
例如,如果媽媽需要去工作,由爸爸負責送你上學,孩子可以表達不願意,但你需要清晰地告訴他,這是不會改變的決定,這樣做其實幫助孩子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需求。
二、屬於孩子的任務,應該讓他們自行完成。
這包括去幼兒園、做家庭作業、整理床鋪或承擔適當的家庭責任等。
例如,當孩子需要整理玩具房間時,即使他們聲稱感到疲累,也應鼓勵他們自主完成任務。
"先完成,再追求完美",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成為更加獨立和自信的人。
三、清晰界定的家庭規則,一旦設定就應嚴格遵守。
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規矩,父母需要堅定執行。
比如,如果家裡規定了逛商場時只購買一件玩具,那麼無論孩子如何請求或是撒嬌,父母都應堅持原則。
例如,如果孩子在超市堅持要買多個玩具時,父母應堅定說:“我們今天只能選一個玩具。” 
如果因孩子的堅持而放棄規則,孩子將學到父母在規則面前會讓步,這可能導致他們在將來採用同樣的策略來測試父母的界限。
同時,父母應在這些規則之內為孩子提供一定的自由選擇空間,這是既符合情感需求又具備智慧的教育方法。
寫在最後
你會發現在孩子的成長旅途中,真正的尊重不僅是給予自由,更是在自由中設定指導和界限。
這種平衡教育方法不只是在塑造未來的自己,而是在培養能夠體諒他人、尊重差異並肩負社會責任有力量的人。

透過這樣的教育,我們不僅僅是在回應當下,更是在為未來的社會埋下善良和理解的種子。

真正的家庭教育尊重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愛與責任間找到平衡,旨在培養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同時,能獨立地行動。
「牛娃成長記」更多好文:

帶娃15年,一個海淀爸爸的50條肺腑之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