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溫哥華街頭,一位醫生正在傾聽一個吸毒者的故事……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726 篇文章
題圖:加博爾·馬泰,溫哥華醫生、治療毒品成癮方面的專家。同時他也是精神健康暢銷書的作者。為了表彰他的傑出貢獻,2018年他還榮獲了加拿大勳章。
本文來: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MHACC)是加州非營利組織,專為華人社群提供免費的心理健康服務,詳情:www.mhacc-usa.org。
寫在前面:

寒冷的溫哥華街頭,一位醫生正在傾聽一個吸毒者的故事。在這個被主流社會遺忘的角落,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這裡最脆弱的人群。這位醫生就加博爾·馬泰(Gaor Maté),一個在童年就體會到什麼是創傷的人。
1944 年, 在納粹佔領下的布達佩斯,一歲的馬泰被母親交給一位陌生的基督教婦女,雖然以此逃脫了死亡的命運,但這段被迫與母親分離的經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七十多年過去了, 當馬泰的妻子因故忘記去機場接他時,那個被"遺棄"的嬰兒的情緒仍會被觸發。正是這種對創傷如何在時空中延續的切身體悟,讓馬泰對人類的苦難有了獨特的理解。
在他最新的著作——正常的迷思:有毒文化中的創傷、疾病和治癒(The Myth of Normal: Trauma, Illness, and Healing in a Toxic Culture)中, 馬泰提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問題: 
在一個可能本身就病態的社會中, 我們如何定義什麼是正常?
也許我們所認為的"正常"既不自然也不健康。然而這種正常是如此普遍,以至於我們已經將其視為理所當然,就像水中的魚察覺不到水的存在一樣。
"每三週,美國就有相當於一次 911 規模的人員死於藥物過量。然而這場持續的人道災難卻未能引起社會的警覺和關注,資源沒有被調動,危機意識也未能形成。" 這個深刻的觀察,反映了馬泰對現代社會"正常"概念的根本質疑。
01
人類本質的迷思
馬泰對人性的理解打破了傳統觀點。在當今社會,我們習慣於將貪婪、自私、競爭視為"人之常情"。然而,透過對人類進化史的深入研究,他發現這種觀念本身就是一個根本性的誤解。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人類主要生活在 60-80 人的小型群落中,兒童由整個社群共同撫養,而非由核心家庭獨自承擔。這種集體養育模式確保了多重依戀關係的形成,為人類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基礎。
人類嬰兒是所有生物中最脆弱、最依賴的存在。這種依賴不僅關乎生存,更是心理健康的根基。然而,現代社會的"獨立性崇拜"卻與這一基本事實背道而馳。在傳統社會中,嬰兒哭泣時會立即得到回應,持續的身體接觸是常態,體罰則是罕見的。這些做法不是因為他們特別開明,而是因為這符合人類的自然需求。
然而,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卻與這些基本需求漸行漸遠。核心家庭的孤立化、社群支援系統的瓦解、過度強調個人主義,以及諸如"睡眠訓練"等違背天性的育兒實踐,都在悄然改變著人類的成長環境。價值觀的扭曲更是雪上加霜:競爭被視為常態,效率至上成為信條,物質主義主導著人們的生活方向。

02
重新理解創傷
馬泰也試圖重新理解創傷。在他看來,創傷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本身,而是這些事件在我們內心留下的印記。關鍵不在於事件的嚴重程度,而在於我們如何理解和內化這些經歷。
這種理解讓我們認識到,在現代社會中, 創傷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殊經歷,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許多被視為"正常"的社會實踐,本身就具有創傷性。更重要的是,這些未經處理的創傷會透過行為模式、生理系統的改變代代相傳。
03
身心的不可分割

在馬泰的視野中,身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透過大量臨床觀察,他發現心理創傷如何直接影響身體健康。例如,種族歧視的經歷會增加黑人女性患哮喘的風險,情感壓抑則與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關,童年創傷則會影響一生的整體健康。多發性硬化症在女性中的發病率從1930年代的 1:1上升到現在的 3.5:1,這種變化無法用基因解釋,而必須從社會角色和壓力的變遷中尋找原因。

然而,現代醫學的過度專科化傾向,使得這種整體性視角難以施展。醫生們很少詢問病人的情感狀態或生活經歷,治療往往停留在表面症狀。這種侷限不僅影響了治療效果,更強化了身心分離的錯誤認知。
馬泰對成癮的理解同樣富有洞見。在溫哥華貧民區的工作讓他認識到,成癮不是簡單的個人選擇或道德失敗,而是對童年創傷的一種適應性反應。當人們無法在健康的社會關係中找到安慰和連線時,物質或行為成癮就成為了緩解痛苦的替代方式。
04
社會的集體創傷

馬泰還將個人的健康問題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他發現, 許多被視為個人病理的問題,實際上是對不健康社會環境的正常反應。就像達琳,一位 30 多歲的家庭治療師的例子: 直到她患上自身免疫疾病後,才開始接受她的婚姻現實令人無法忍受。基於其宗教背景,她一直認為自己有 "上帝賜予的責任" 去 "接受" (實際上是忍受) 丈夫給她帶來的創傷。

馬泰指出,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社會層面的不公和壓迫。在他看來,現代社會的毒性體現在多個層面:經濟系統將利潤置於人類需求之上,教育系統過分強調競爭而忽視情感發展,醫療系統陷入過度專科化的困境。這種毒性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至於我們將過度工作視為理所當然,將精疲力竭視為成功的代價。

這些系統性問題導致了廣泛的社會創傷,表現為心理健康危機的加劇、慢性病的盛行,以及社會關係的普遍退化。
馬泰強調,對社會問題的真正接納,而不是消極忍受,是認清現實的第一步。這種認知能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有效地消除這些問題的表現及其根源。
05
通向治癒之路

個人層面的轉變 – 四個A框架

馬泰提出的 "四個A" 治癒框架包含:真實性(Authenticity)、主動性(Agency)、憤怒(Anger)和接納(Acceptance)。這不僅是一個治療方案, 更是迴歸真實自我的深刻旅程。
真實性(Authenticity):馬泰認為,真實性難以定義,它像愛一樣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需要去體驗和感受的生命狀態。真實性不能被追求,只能被體現。它始於完全接納自己,包括那些我們認為的"負面特質"。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易怒或疲憊時, 這可能正是缺乏真實性的表現。此時我們需要自問:: 我是否在抗拒某種內在指引?是否因為害怕失去安全感或歸屬感而壓抑真相?
主動性(Agency):主動性是指自由承擔生命責任的能力,在所有影響我們生活的重要決定中保持"回應能力"。缺乏主動性往往源於社會或政治條件的限制(如貧困、不公、邊緣化),或在疾病情況下源於內在限制。主動性不意味著擁有絕對控制權,而是在現有條件下做出真實的選擇。這包括重新審視那些我們長期認同的性格特徵,擺脫必須 "做好人" 或 "有趣" 的壓力。
憤怒(Anger):馬泰指出, “健康的憤怒”並不是盲目的憤怒或怨恨,而是一種自然的邊界防禦,是當我們感受到對生命或情感完整性的威脅時啟用的動態反應。健康的憤怒是情境性的,持續時間有限:在需要時出現,完成防禦任務後就會消退。研究表明,壓抑憤怒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問題,如肌纖維肌痛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等疾病。
接納(Acceptance):接納始於允許事物本來的樣子。這與屈服或妥協完全不同,接納不是被動地容忍,而是對當下現實的準確認知。真正的接納包容一切,憤怒、悲傷、恐懼、抗拒,在接納的態度中都有其位置。馬泰特別強調,接納與容忍是不同的,容忍不可容忍的事物,如虐待或忽視,實際上是在拒絕自我重要的部分,這遠非真正的接納。
四個 A 框架強調,真正的治癒需要我們同時在這四個層面上工作。它們相互支援、相互促進: 真實性帶來主動性,健康的憤怒表達需要接納,而接納又為其他三個 A 創造空間。治癒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段需要耐心和勇氣的旅程。

社會層面的變革

在社會層面,他呼籲建立創傷知情的醫療系統,改革教育體系,重建社群支援網路。這不僅需要制度的改變,更需要價值觀的根本轉向:從競爭轉向合作,從個人主義轉向社群意識,從物質主義轉向整體健康。具體措施包括支援性的育兒政策、工作-生活平衡的保障,以及社群建設的投入。
對於專業人士,尤其是醫生和心理治療師,馬泰提出了"同理心詢問"的方法。不是簡單地問 "你怎麼了",而是深入探詢 "這個症狀在你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 這種方法能幫助我們理解症狀背後的生命故事和適應性意義。正如傳統智慧所說,當一個人生病時,這反映了整個社群的某種失衡,需要透過集體的努力來支援治癒。
結語:希望與可能
儘管馬泰指出了當代社會的諸多問題,但他始終充滿希望。他相信,透過認識和理解創傷的本質,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獲得治癒。這種治癒不僅是個人的事,同時也是集體的課題。透過個人覺醒與集體轉變的結合,我們可以逐步建立更有人性的社會系統,恢復與自然和他人的連線,創造真正健康的"新常態"。
在溫哥華街頭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他,即使是最深的傷痕也有癒合的可能。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正視這些傷痕,是否願意創造一個更有愛、更包容的社會環境。
《正常的迷思》不僅是一本書, 更是一份邀請, 邀請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健康, 什麼是真正的正常。如何正視並理解個人和集體的創傷, 如何開始我們的療愈之旅。
–  THE END  –
推薦閱讀

“我在看見內心傷口的那一秒鐘,倒掉了一盆積了很多年的水。”

後真相時代的“沙白真相”

從18線農村考上博士的我,卻從未真正快樂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