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核汙染 ·
歐洲最大核反應堆發生放射性物質洩漏,調查正在進行中
圖片來源:Teollisuuden Voima
位於芬蘭的奧爾基洛託核電站3號機組(Olkiluoto 3, OL3)是歐洲最大核反應堆,根據該核電站的運營商Teollisuuden Voima發表於當地時間3月10日的一份新聞稿:當地時間3月7日,OL3在向反應堆注水時,發生了約100立方米的反應堆冷卻劑洩漏事件。洩漏的冷卻劑流入了與環境隔絕的安全殼室,並流入安全殼的地板排水系統。運營商表示,已就該事件展開調查,並會採取必要行動,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但該事件未對人員、環境或核安全造成任何風險。(Teollisuuden Voima)
· 物理學·
姆潘巴效應的嚴格證明
姆潘巴效應(Mpemba effect)指的是熱的物體比冷的物體冷卻得更快的奇怪物理現象。這一效應最早在宏觀系統(如水)中被觀察到,並在近年來擴充套件到微觀系統的研究中,甚至在量子系統中得到了實驗驗證。科學家發現這是一種非平衡態熱力學現象,並在馬爾可夫粒子動力學(Markovian dynamics)的框架內提出瞭解釋理論。然而,傳統理論依賴於特定的距離度量來描述系統的弛豫速度,從而決定冷卻速度,該過程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導致理論分析中的諸多模糊之處。
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引入了“熱最佳化”(thermo-majorization)理論,首次提出了一種嚴格量化姆潘巴效應的方法,稱為“熱最佳化姆潘巴效應”。這項研究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透過考慮所有單排程量,團隊推匯出了姆潘巴效應在有限時間內發生的普適條件。這種方法不僅解決了傳統理論中的模糊性,還統一了不同度量下的姆潘巴效應定義。此外,研究證明了熱最佳化姆潘巴效應的廣泛適用性:即使在固定能量水平下,它也能在任意溫度範圍內發生。(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物理學·
100PeV中微子或來自原初黑洞
今年2月,法國、義大利和希臘的沿海水下探測器KM3NeT在地中海海底探測到一個能量高達100PeV的高能中微子,該高能中微子的來源令人困惑。一項新研究提出了一種大膽假設:這個中微子可能來自一個正在蒸發的小型黑洞爆炸,並將這一假設發表在預印本平臺arXiv上,目前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根據霍金提出的理論,黑洞會逐漸蒸發並最終消失。當黑洞縮小到一定程度時,它會以高能粒子和輻射的形式爆發。如果KM3NeT探測到的中微子確實來自黑洞爆炸,那這個黑洞的質量必須非常小——大約為10 000千克,相當於兩頭非洲象壓縮成比原子還小的體積。這種微型黑洞只能在宇宙大爆炸時形成,被稱為“原初黑洞”。儘管如此小的原初黑洞應在宇宙早期就已爆炸,但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名為“記憶負擔”(memory burden)的量子機制,可能讓這些黑洞存活至今並在近期爆炸。若這一假設成立,原初黑洞不僅解釋了高能中微子的來源,還可能成為暗物質的重要候選者。研究團隊估計,如果這類黑洞足夠豐富以解釋暗物質總量,未來幾年內,KM3NeT可能會探測到更多類似事件。(Livescience.com)
· 農學·
太陽能電池溫室可促進植物生長
能將陽光轉換成電能的半透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或許能實現將農業活動與可再生能源生產相結合的目標,但光過濾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研究。《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使用實驗室規模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溫室屋頂與菊苣幼苗生長速度更快、葉片更大有關。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實驗室規模、有一個半透明鈣鈦礦塗層屋頂的溫室,並對鈣鈦礦過濾光照下菊苣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進行了15天的觀察。他們發現,與在玻璃屋頂且無鈣鈦礦塗層的溫室中生長的幼苗相比,鈣鈦礦塗層屋頂下的幼苗生長速度更快,葉片更大。進一步分析發現,雖然這些幼苗的整體情況相似,但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下生長的幼苗中,與環境脅迫反應、代謝、生長調節以及光感知相關的基因存在微小的表達差異。研究者認為,這些幼苗或已適應了在鈣鈦礦條件下的生長。作者指出, 研究結果證明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協助室內糧食生產的潛力,今後仍需開展進一步研究探索這些適應對提升室內環境下作物產量和農業產出的影響。
· 環境·
微塑膠阻礙植物光合作用
微塑膠是環境中的塑膠由於磨損、降解等產生的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微粒。從南極冰川到人體,微塑膠無處不在,因此,研究微塑膠汙染的影響,比如對植物的潛在危害十分重要。近日,據一項《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科學家分析了157項研究中有關微塑膠對植物影響的3000多項觀察結果,表明微塑膠會阻礙包括農作物在內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造成糧食減產等後果。
多項證據表明,微塑膠會透過阻礙陽光、破壞土壤、阻塞營養和水分通道、釋放有毒化學物、誘導細胞損傷等方式,阻礙光合作用的進行。據估計,微塑膠會導致陸生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分別減少約12%和7%。在此基礎上,科學家推算出這將導致全球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等作物減產4%至14%,其中亞洲最為嚴重,每年約會減產0.54至1.77億噸。由於海藻是魚類等的食物,微塑膠還會導致海產品年產量減少100萬至2400萬噸,約為總量的7%。這可能威脅到將來的全球食物供應,增加飢餓人口。控制微塑膠汙染刻不容緩。(the Guardian)
撰寫:王昱、冬鳶、馬一瑗
編輯:王昱、冬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