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法國,當家長的都懂,一旦娃上了學,中午那餐基本就放飛了。
學校吃什麼,娃吃得怎麼樣都隨緣,家長們通常只求一件事:吃得安全健康就行。
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問題有可能不是出現在食品安全上,而是在餐具上。
原本法國學校食堂已經下令全面停用塑膠餐具,結果沒過多久,這項禁令竟然又被悄悄“鬆綁”了。塑膠刀叉、塑膠盤子,統統回到孩子們的飯桌上。

這訊息一齣,法國家長群炸鍋了:“不是說塑膠有害嗎?這下孩子的健康誰來守護?”
這場關於塑膠餐具的“反轉大戲”,還要追溯到2018年。
當年,法國政府頒佈了被稱為“Egalim法案”的環保法案,法案中明確規定:
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國所有學校食堂、大學食堂,以及6歲以下兒童託管機構都全面禁止使用塑膠製品作為烹飪、加熱或盛放食物的容器。
隨後,2020年出臺的《反浪費與迴圈經濟法案》(Agec法案)進一步擴大了禁令的範圍,要求法國各大醫院的兒科、產科、婦產科等科室也不得使用這些塑膠製品。

這一禁令本質上是為了減少塑膠垃圾,保護環境,同時也防止塑膠在加熱過程中釋放有害物質,以保障兒童和青少年健康。聽上去,這是為了孩子和公眾健康邁出的正確一步。
然而,眼看著這項規定就要全面落地,法國政府卻突然“掉頭”了。
這個月,一個新提案悄悄提出,新法案計劃對《Egalim法案》的內容做出一些更改:
允許學校食堂繼續使用塑膠刀叉和塑膠盤子等餐具,理由是這些餐具並不屬於“烹飪、加熱或盛放食物的容器”,因此不該受原有禁令的約束。
換句話說,政府的意思是,塑膠盤子、刀叉既不會加熱食物,也不會直接參與烹飪,那它們就“無害”了。

對此,法國政府給出的解釋是:
這次放開的塑膠餐具屬於“可重複使用”的塑膠製品,而不是一次性塑膠。更重要的是,政府聲稱這類塑膠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受熱,因此不會釋放有害物質,甚至法國衛生部也給出了支援:“這類塑膠餐具沒有安全隱患。”
此外,法國政府認為法律中對“塑膠餐具”的描述存在模糊,容易引發法律訴訟。一些塑膠行業企業可能會利用這一漏洞起訴政府,因此選擇“乾脆刪除”相關規定,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紛爭。
總結來看,政府的理由更多聚焦於法律漏洞的修正,而非出於健康安全的重新評估。
可問題真有這麼簡單嗎?一些環保組織和健康專家並不買賬。

環保組織“無塑海洋”(No Plastic in my Sea)就直言:“這根本是向塑膠行業的妥協。”
在這些反對者看來,雖然塑膠刀叉、盤子不像微波盒、飯盒那樣直接加熱,但它們在存放熱食時,仍可能因溫度變化釋放出有害物質。
尤其是兒童,正處在身體發育期,免疫系統較為脆弱。塑膠中常見的雙酚A(BPA)、鄰苯二甲酸鹽(塑化劑)等物質,早已被多項研究證明具有內分泌干擾性,甚至可能增加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
此外,塑膠餐具的重複使用壽命並不長,長期磨損後,細小的塑膠顆粒(微塑膠)也容易脫落,進入孩子們的食物中。而微塑膠已經被證實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危害。

不出所料,這一提案一經公佈,就迅速引發了軒然大波。許多家長和環保人士紛紛指責政府這是向塑膠行業的利益集團妥協。
據悉,許多學校食堂此前因禁塑規定不得不投入鉅額資金,採購替代材質的環保餐具。相比之下,塑膠餐具不僅成本更低,清洗起來也更加方便,使用壽命更長。
加之目前法國正面臨經濟壓力,政府在財政上也不得不精打細算。因此,放開塑膠餐具更像是一種權衡後的“折中方案”。
在該提案的公眾意見頁面上,短短幾天內已收到超過1280條評論,絕大多數都充滿憤怒和質疑。
總之,無論法國政府如何解釋,食堂餐具這件小事正引發一場關於食品安全、健康保障的大爭議。
而每位家長思考的則是:我們的孩子,是否真的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
-END-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