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古代是怎麼造出15米巨佛的啊?非洲小夥誠懇發問

當一位來自迦納的小夥,遇上一座千年石窟,一場關於東方美學的奇妙旅程就此展開。
神奇探索局解鎖新角色,來自迦納的小夥姚森,成為神奇探索局第四位探員。
甘肅天水,藏著中國四大石窟中最“接地氣”的奇蹟——麥積山石窟。
泥塑的微笑、風化的色彩、逆風而上的紙片……這座山,究竟藏著多少玄機?
每一道刻痕 都是古代工匠的呼吸
迦納小夥姚森第一次踏上麥積山的土地,仰頭望著鑲嵌在絕壁上的“蜂巢”。

他和麥積山石窟的研究員夏朗雲主任的相識,開始於一個小小的誤會。

麥積山得名於其獨特的山形——遠望如農人堆砌的麥垛。
“自古名山僧佔多”,夏朗雲介紹說,風光好的地方,往往僧人就來修行,這是麥積山大規模造石窟的開端。
Maiji Mountain derives its name from its distinctive shape — from afar, it resembles a towering stack of wheat. This scenic location drew Buddhist monks who came to practice their faith, leading to the creation of extensive grottoes at Maiji Mountain.

“開石窟最早的皇帝,一個姓姚的,跟你的名字‘姚森’一樣。”
公元384年,前秦龍驤將軍姚萇建立羌族政權,史稱“後秦”或“姚秦”,都長安。394年姚興克成大統,更是大興佛事。
當時大德高僧鳩摩羅什在涼州(甘肅武威)修行,姚興為請其至首都長安弘揚佛法,不惜採用武力。
在姚興大盛佛教、沙門求法廣及的背景下,毗鄰長安的麥積山開始了石窟開鑿的歷史。

麥積山石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完整儲存了各個時期的佛教與世俗人物造像。這些造像不僅面容親切、充滿溫情,更生動展現了不同時代的審美特色。
由於石窟開鑿於疏鬆的砂岩之上,不適合直接雕刻,古代匠人們創造性地採用了泥塑工藝——這一獨特技法成為了中國對世界雕塑藝術的重要貢獻。
Because the grottoes were carved into soft sandstone unsuitable for carving, ancient craftsmen ingeniously developed clay sculpting techniques—a unique approach that became China'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world sculpture.

由於幾乎未受人為干擾,這裡完整儲存了跨越11個朝代、延續1600多年不間斷的雕塑作品,堪稱“東方雕塑博物館”。

經過1600多年的歷史,此刻的麥積山,還存有221個窟龕,存留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1000餘平方米。
這些窟龕、雕像和壁畫,每一個鑿痕,每一道刻畫,每一筆描繪,都是古代工匠的呼吸。
時空在這裡完整清晰地留下了刻痕。

44窟的微笑:東方的神秘美

“你看這個泥塑,是不是特別生動?”夏主任站在44窟前對姚森說。
44窟是麥積山石窟中最為著名的一座石窟,隋唐時期的一場地震對該窟破壞較大,前壁大部分坍塌,僅存後壁造像儲存完好。

“你看,它是泥塑的面龐,但是感覺特別有一種溫度感,很溫潤是不是?還帶著微笑。”夏主任說起眼前的塑像,眼含柔情。

“為啥那麼生動呢?它的面容其實經過風化。露出泥的原質,反而顯得很生動。”
在洞窟前壁坍塌後,這組造像暴露在外一千多年,主佛面部逐漸脫去了色彩,露出的泥質好像剛剛塑完。

“這個像是非常素雅。我們怎麼形容呢?我們中國人說西施比較美,怎麼個美法呢?有一個詩人叫蘇軾說,‘淡妝濃抹總相宜’,它實際上就是一種淡妝素抹的效果。”
The Chinese consider Xi Shi a great beauty, but what made her so beautiful? As the poet Su Shi wrote, "She was lovely whether wearing light or heavy makeup."
“這很有東方味道的,東方美的感覺。”夏主任意味深長地看著遠處,“含蓄就很美。”

“正好咱們這個時代,趕上看到它最美的一面。”

東崖大佛的小秘密
在麥積山東面的山崖上,矗立著一尊高達15.7米的露天大佛。這是麥積山第13 窟,俗稱“東崖大佛”,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像,開鑿於隋代。

“它是咋做的呀,這麼大的。”站在如此巨大的塑像下面,姚森產生了巨大的疑惑,“小的還能理解,那麼大的……”
夏主任解答了這個疑惑。先搭腳手架,然後在崖面上鑿小樁口,安上小木樁,再透過麻繩把它給互相連線,再掛上泥巴,這樣就把泥塑塑起來了。

1982年,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組織專業人員對東崖大佛面部進行重修時,發現了一個白瓷碗
這個白碗從瓷質、釉色、造型等方面來看都較為普通,僅是民間大眾使用的尋常器物。

然而,在這個平凡的白碗外沿卻有一圈珍貴的題記:“甘谷工匠高振同,是紹興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
這段文字記載了八百多年前南宋時期,一位名叫高振同的甘谷工匠參與佛像修繕工作的歷史。這是麥積山石窟中唯一一件記錄重修工匠姓名的文物。

This text documents the history of Gao Zhentong, a craftsman from Gangu, who helped restore Buddhist statues more than 800 years ago. It stands as the only artifact in the Maiji Mountain Grottoes bearing the name of a restoration craftsman.

這個瓷碗安靜地藏在大佛像裡八百多年,不知它是否為工匠高振同使用過的器物。今日我們目光劃過的東崖大佛,曾是這些工匠經年累月為之努力的目標。
當年高師傅可曾端起白瓷碗牛飲一杯?風吹向山崖,汗水劃過臉頰,站在腳手架上看一眼遠山和驕陽,轉身繼續。

沒有傳說,他們都是默默的一個。
“散花樓”暗藏玄機

爬完曲曲折折的棧道,一組連續的洞窟出現在眼前。濃烈的古意讓所有遊客為之一振,精美的塑像瘋狂暗示,此窟非同凡響。

姚森很早就聽說此處有個神奇的現象,在這撒樹葉什麼的話,它不會落下,反而會往上飄。夏主任說,此處也叫“散花樓”。
“散花樓”是麥積山石窟最為宏偉壯觀的洞窟,開鑿於北周(公元557年-581年),位於東崖上部,也稱“上七佛閣”。

“散花樓”前廊兩端各有一身金剛力士,生動形象,堪稱遊客照裡曝光最多的角色。此窟還有“天龍八部”浮雕塑像,下次去麥積山石窟訪古,千萬不可錯過。

站在“散花樓”上,朝南遠眺即可看見周圍四面環山,形成小型盆地,空氣產生對流,在天氣晴朗無風的情況下,將花瓣或者碎紙屑從棧道上灑下,花瓣紙片不但不會飄然下落,反而會冉冉上揚,直上晴空,好似“天女散花”。
In this natural amphitheater, air currents create a unique phenomenon: On clear, windless days, flower petals or paper scraps scattered from the walkway don't drift downward — instead, they float gracefully upward into the azure sky like celestial maidens scattering flowers.
每每春日,當麥積山山花綻放,粉紅的花瓣被微風吹浮上山崖,飄過那些含笑的塑像。
多少年月,僧眾、遊人往復,他們最後都不見了。
時光苒苒,是無等等。
麥積山沒有旁觀者,只有參與者。
在1600年的尺度上,我們都是時空的鑿痕。
點選觀看
《神奇的中國》第五季
《天水之旅:麥積山探索》
看非洲探員如何被62歲大爺“掰手腕碾壓”!
↓↓↓
關於麥積山
  •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天水考察時指出,我國四大石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
  • 習近平主席在發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提到“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跨越千年”。
  • 麥積山石窟(Maiji Mountain Grottoes),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的麥積山上。麥積山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麥垛而得名。
  • 麥積山石窟群始建於後秦時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個朝代,成為一座跨越千年的歷史文化寶庫。
  • 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 1961年3月4日,麥積山石窟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14年,麥積山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5年1月16日,麥積山石窟成功入選“世界古蹟遺址觀察”名單。
出品人/邢志剛
監製/柯榮誼
統籌/何娜 李暢翔
製片人/張霄
編導/劉浩
特約主持人/姚森
外聯製片/馬靜娜
攝影 海報/張霄
運營/徐潔茹

文案編輯/張霄 徐潔茹
合作部門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
鳴謝

敦煌研究院

中共天水市委宣傳部

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

天水仙人崖景區

蘭州飯店天水和諧園
神奇工作室 出品
版權所有 © 2021-2025  中國日報新媒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