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除了馬頔,模仿界還有一個新頂流:
大學老師。
尤其是水課老師。
點進去才發現,三分鐘的影片,居然可以如此漫長。
好像在手機裡上完了一節水課。

大夥驚奇地發現,無論是985雙一流,還是二三本甚至大專,水課老師的上課方式,竟能如此相似。
一般來說,這些老師研究成果是沒有的,課堂準備是外包給研究生的。
PPT是清朝的,案例是千禧年的。
課是同學們分組來上的,老師還是特別愛指點江山的。
課件上一次修改儲存的時候,學生都還沒出生。
裡面還要裝滿爆炸音效、超高飽和度字型。
一講到重點,就飛來一個彩色的框。
瞬間就回到了小學在資訊課上學做ppt的下午。
想拍下來記個重點,就喜提“智慧財產權警告”。

以為有什麼機密內容,定睛一看,這PPT不是上週的,而是商周的。
科學研究日新月異,但忘了通知水課老師。
儘管木星衛星數量早就更新到92,但在PPT上,仍然是2003年的資料。
彈指間,二十二年灰飛煙滅。

學廣告營銷,案例是20年前倒閉的洗髮水;
學動畫製作,課後作業要用已經下架的軟體來做。

有時候都不需要上課。
翻轉課堂瞭解一下,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
教材有幾章,就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
一上課就開始做小組展示。
做完再讓下一組點評,說出三個優點、三個缺點。
都彙報完了,再放一段影片。
一學期就這樣翻轉過去了。


看看翻轉課堂都把大學生調成啥樣了。
有些水課,老師和學生有著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一個照本宣科、一個暗度陳倉,臺上人滔滔不絕,臺下人就專心做自己的事。
老師拿到了課時工資,學生拿到了學分。
皆大歡喜。
可比課程內容水更讓人絕望的,是老師堅決不同意說他們很水。

輕則隨機點人回答問題,重則直接沒收手機。
再把最後三排的人趕到前三排。
只能坐在第一排聽老師大講人生歷程。

他們的人生好像複製貼上:
歐美留學的兒女、當教授的媽,開公司的愛人、上進的ta。
一找到機會,必提兩句自己的家庭生活。
在各種意想不到的地方“起承轉我”。
一節專業課,硬是能上成《我先生在美國當訪問學者那些年》。
一學期下來,課程內容沒記住,老師的家庭關係倒是如數家珍。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更是照本宣科以及和社會脫節的重災區。
既不教寫簡歷,也不做模擬面試。
一邊是人均三四段實習才能找到工作的就業形勢,一邊是老師在《就業指導》課上慢悠悠地念職業的定義和就業的意義。
學生靠背誦課本上的概念通過了閉卷考試,仍然找不到工作。
因為老師們也大多是畢業後直接留校任教,沒有求職的經驗。
離開就業指導課打的傘,才發現外面下的是刀子。

每結束一次水課,都忍不住懷疑:
這些水課老師,到底都是怎麼進入”大學老師“這個領域的?
直到看見這幾天的4+4、水論文事件,好像也有答案了。

“78例子宮肌瘤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
“100例因不孕症住院的患者,男性患者64例。”
看了這些水論文,就對學術期刊的稽核發文流程,徹底祛魅了。
難怪能順利發刊,發現患子宮肌瘤、不孕症、卵巢癌的男性患者。
怎麼不算一種醫學奇蹟呢。

本以為現在大學招聘各種卡學歷出身、非升即走,真材實料的老師們,應該會更多。
可既然評職稱能水個論文,畢業當然也可以水一下。
看看”4+4“模式畢業的董同學,博士論文正文只有33頁。
內容還和北科大一項發明專利在核心創新點、實驗資料和模型引數上都有高度雷同。
當然,重點是這項專利的發明人還是董同學姑姑的學生。

同是”4+4“畢業的金同學,博士論文正文甚至只有12頁。
誰說現在沒有時代紅利?
只是我們沒有吃到而已。
就像上一批吃到紅利的人一樣,這些水學歷、水論文的畢業生裡,很多人最後還是會回到學校。
沒有學術成果、沒有社會經驗,上課時當然只能繞回自己的人生經歷,大談”我當年留學如何如何“。
成為大學生最痛恨的水課老師。
只不過,他們真正的進階經驗,是不會說的。



來呀 一起搞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