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溫哥華——我就這樣被“請”上了救護車

溫哥華港灣(BCbay.com)專欄作者
克姐
在溫哥華生活這麼多年,去急診室的經歷不能說沒有,只能說寥寥數次,還都發生在多年以前。在好奇急診室到底是怎樣的,和要不去實地考察一番的內心爭鬥中,理智始終讓我堅定地選擇了後者。誰沒事去急診啊?!

這樣的現實在最近不經意的一次小小事故後被打破。
我們公司位於溫哥華市中心,所在的大廈提供免費的健身課程 ,我因此也成了常客。
那天中午參加的是比較劇烈的HIIT運動,歷時45分鐘。我很享受,想象著消耗完卡路里後肚子上的肥肉又減掉一些,體重秤上的數字又離目標數字近了一點時,就做得更加賣力。完全忘掉了我的年齡,也忘掉了頭天晚上睡眠不足以及整個上午只喝了茶吃了兩塊餅乾的事實。做完放鬆,我起身想把墊子放回原位。或許起身太猛,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嘴巴泛起腥味,胸口隱隱覺得噁心。我扶著杆閉眼保持安靜,想著馬上應該會好,心裡惦記著得趕緊回公司,下午還一堆工作呢。
下一秒鐘完全無意識的,我的身體不受控制地往地上撲去,只感受到嘴巴刺辣了一下,等睜眼,周圍圍了一群人,問,你還好嗎?教練不知何時也已經站在我身邊,你沒事吧?
起初大腦一片空白,我很想知道:我是誰,我在哪裡?!我沒事吧?
不知趴了多久,我漸漸清醒,回想起以前曾經發生過類似事情,心下一寬,摸摸嘴巴,只是磕著牙齒出了點血,似乎有點腫,稍微有點疼,應該沒什麼大礙。趕緊告訴周圍關心我的人,沒事沒事。
我爬了起來,腦袋還暈著,眼睛怎麼也睜不開。我嘗試著再走幾步想去拿我的東西。下一秒記憶又出現空白,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只看到亮晃晃的燈光。這次我仰躺在地上了。
許是這第二次倒地把教練嚇著了,他立即叫來了大廈的安保。一番詢問,都由教練對答。我躺在地上,能聽到聲音,想睜眼,眼睛卻不聽指揮;想說話,張嘴卻有點困難;甚至還有點喘不上氣。
我在地上躺了很久,當時我其實神志已清明,只是很疲倦,不想說話。感覺魂魄還在,身體似乎已經不是我的了。她拿來了一張薄毯,蓋在我身上,同時問了我幾個問題,應該是想看看我是否清醒,我倒都一一作答。
我知道後面還有其他的健身課程,心下不安,說,你們扶我去隔壁更衣室吧,休息一會兒應該就好了。
不料他們動作神速,說已經叫了救護車(該死的高效怎麼體現在這兒),那邊的指示說不讓我動。我說可以喝口水嗎?說也不讓喝,因為一會兒要做檢查。
我一邊覺得大可不必,這不是浪費公共資源嘛;一邊又害怕和期待。害怕的是,這樣連摔兩次的狀況以前確實沒發生過,加上最近大S在日本意外過世的新聞,據說很大原因就是延誤治療。期待的是,我內心該死的孩童般的好奇心,被救護車這三個字完全激發了起來。來加拿大十多年,神賜平安,我和家人從沒有和緊急救護扯上過邊,這潑天的幸運就這麼砸到我頭上了?我也不清楚,如果已經叫了救護車,是不是就只能往下推進了。看他們所有人擔心和關切的眼神,那句“讓他們回去吧”在我嘴邊滾了幾次,又被吞進肚裡。壓下所有的尷尬和不安,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說對不起, 給你們添麻煩了,真是太感謝你們了。
大概過了十幾分鍾,兩個身著制服的先生推著一輛擔架車突然出現。常規的問詢和快速檢測又過了一遍,負責詢問的那位跟我說,目前血糖水平正常,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建議你還是去醫院做一個全面的檢查。
真的要去嗎?我感覺我已經沒事了。我不好意思地問他,內心還是覺得有點小題大作了。你看,我們都來了,去醫院做個全面的檢查,對你也沒有壞處,是不是?他溫柔地勸告。
因為上述害怕和期待的心情同時出現,我也難以直接說出不去。就這麼地,我被熱情地“請”上了擔架車,過無障礙通道,光天化日之下被推上了救護車。從沒有“享受”過如此待遇的我,掩耳盜鈴般的一路不敢睜眼,很快來到了最近的聖保羅醫院。
在醫院的接診,和以前體驗過的並沒有什麼不同。也許是因為我的初始檢測並沒有特別緊急之處,在很快做了心電圖和抽血之後,我就和其他患者一樣,在小小的候診處開始了漫長的等待。此處就不再贅述。
人生的很多第一次都讓人印象深刻,我也不例外。等待過程中,一個強烈的念頭就是,我要把這個“第一次”特殊的經歷記錄下來。
這個第一次,它不一定多麼全面,也不一定多麼深刻,卻顛覆或者加深了我對這個國家醫療制度的刻板印象。這個刻板印象,此處可不一定是貶義詞。
首先,緊急救護制度深入人心,就和常規吃藥打針一樣自然。剛來加拿大時,最不習慣的就是滿大街動不動就響起的淒厲的警車和救護車的鳴笛。風聲鶴唳的,別提讓人多緊張了,而當地人卻跟聽不見似的面無表情。我前同事有一次因為感冒發燒導致呼吸急促,直接叫了救護車,我聽說後都驚呆了。這要碰上一生要強的中國人,估計是會被嗤笑的程度。
後來,我對時常響徹全城的鳴笛終於漸漸免疫了,對救護車參與的急救卻並沒有實質的體驗。我總以為必須得是十萬火急的醫療大事件,才會動用緊急救治呢。所以這次我竟然在“清醒”的狀態下就被請上救護車,才如此扭捏和不好意思,覺得怎麼就至於到了這個地步呢。對於自己可能浪費了公眾資源而深感不安。進了急診中心,看到我後面還有好幾撥被救護車拉來的,有兩位是腿腳不便的老人,還有一位是衣衫襤褸的流浪漢,都不是即刻在生死之間的緊急狀態。我好像明白那麼一點了。
說到流浪漢,這是對我最直觀的衝擊之一。治病救人,人人平等,換句話說,醫院不會看人下菜碟,也不會因為沒錢而把病人拒之門外。只要是提出了緊急救治的要求,就應收盡收。
我似乎看到了加拿大全民免費醫療的具象化。當我清醒地坐在擔架車上,護士過來只是簡單核實了一下我的姓名、家庭醫生,再重新登記了緊急聯絡人,就一切OK了。沒有提什麼費用,沒有要什麼押金。也因為我在本地實在沒怎麼看過病,只片面地知道去看家庭醫生不用花錢,卻並不瞭解,免費醫療其實涵蓋了很多內容。
事後,我和同事們求證,911出警的費用,至少在卑詩省,是包含在公共醫療保險的MSP(醫療服務計劃)內的。加入MSP計劃(幾乎人人都必須加入,而且免費)的省民,可以免費享用這項服務。難怪本地人敢如此放心大膽地撥打911 ,也難怪一天到晚有那麼多的消防員和緊急救護人員哪吒一般踩著風火輪滿大街跑。
加拿大各部門辦事低效的刻板印象,在那一刻也被打破了。曾不止一次吐槽過加拿大的低效,打個電話要等半天,什麼事情都需要預約,一約就約到半年以後。而在緊急救治這一塊,怠工消極是不存在的。出警的速度不可謂不快,即使像我這樣自認為再簡易不過的病例,也被鄭重對待。老實說,當時內心是很溫暖很受感動的。
我之所以前面大費周章地陳述了被請上救護車的整個過程,也是因為深深折服於大廈安保的處理態度。在我都不願稱之為事故(頂多是意外的驚嚇吧)的事故發生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冷靜、高效及專業,是我迄今為止從未有過的體驗。我理解他們對一切潛在風險的警惕性,但他們肯定也因為秉持著保護生命的友好動機,才會有這樣的處理方式(指立即撥打911,呼叫緊急醫療服務)。這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將生命和安全置於最高位置才會有的反應。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這裡的醫患關係,就像加拿大整個國家和民眾給人留下的印象一樣,友好、鬆弛。
說實話,剛進入急診中心,我這顆好奇的心是有點失望的。空間狹小,卻安安靜靜,偶爾幾個醫護走過,面色平靜。沒有急匆匆來往穿梭的擔架,沒有焦頭爛額神色焦慮的病患,電視劇裡都是騙人的。
見到最多的是護士,具體分工很細。有人只負責心電圖,有人只負責抽血。人人都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卻清楚明白。
有的老年人行動遲緩,醫護人員則會耐心等待。有的耳朵背,他們就會蹲下來,和顏悅色一字一句地說。
我在等待過程中,接送我來的救護人員,Jackson和Dave,再次送病人入院。看到我,還不忘微笑打招呼,一聲簡單的“還在呢”,彷彿和認識多年的鄰居聊天般自然親切。讓我眼前一亮,心中暖意流過。
醫生們出來通知病人病情時,他們的語氣是歡快的。他們的措辭通常簡單卻讓人安心。短短的幾個小時,據我觀察,醫生們的話術驚人的相似。“很好”、“相當不錯”開始,“不過”為轉折,“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不妨怎樣怎樣”,言辭溫和又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病人們通常就這樣吃了定心丸,甘心接受他們的安排處置。
實在難以想象,在如此氛圍之下,又怎麼會上演“醫鬧”等功夫片甚至驚悚片。
雖然,在急診中心的等待,將本來期望能快速處理的緊急救護,按0.5倍速還原到了普通門診的老樣子,但這樣沉澱到現實世界裡的我,回憶著之前發生的一幕幕,卻感到無比的安心和踏實。
移民加拿大是否值得,因為牽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甚至職業發展、教育和後代、醫療及養老,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我所經歷的這個“第一次”無驚無險的救護車事件,雖然微不足道,或許也能給人些許的啟發和思考。
克姐
人到中年,卻有勇氣拋卻國內的浮華喧囂,享受楓葉國恬淡閒適的平凡生活。朋友眼中獨立能幹,兒子面前乖乖認慫。時而活潑,時而沉靜。嚮往斜槓人生,因而是終身學習的踐行者。願與您分享內心感觸,感受世間永珍。

相關文章